摘要:苏联红军在打击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转入了战略总进攻,英美联军也先后取得了北非战役的胜利,击垮了意大利法西斯。美军在瓜达卡纳耳岛消灭了日本的全部守军,美军转入战略总反攻。
开罗会议: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宋M龄
1943年7月至8月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形势发展得很快。
苏联红军在打击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转入了战略总进攻,英美联军也先后取得了北非战役的胜利,击垮了意大利法西斯。美军在瓜达卡纳耳岛消灭了日本的全部守军,美军转入战略总反攻。
在这样的形势下,同盟国召开三国(中、美、英)首脑会议,讨论与中国和亚洲有关的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战后处置日本问题。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召开的十几次最高级会议中唯一有中国参加的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千百万将士的浴血奋战,终于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上拥有了发言权,使英美等大国不得不重视中国的地位和影响。
蒋J石、罗斯福、丘吉尔
1943年10月28日、11月1日和11月9日,罗斯福先后三次致电蒋J石,建议在埃及的开罗召开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此外,11月12日,赫尔利以罗斯福特使身份来到重庆,与中方就开罗会议预先交换意见。
中国方面对于将在开罗会议中提出的问题整理了一个意见:
第一,在战略方面的主要提案为:反攻缅甸海陆军同时出动之总计划,成立中、美、英三国联合参谋会议。
第二,在政治方面的提案为:东北四省与台湾、澎湖应归还我国,保证朝鲜战后独立,保证泰国独立及中南半岛各国与华侨之地位。
第三,筹建战后有力的国际和平机构。
第四,对日本投降后处置的方案。
第五,中、美经济合作的提议。
第六,对美租借物资的提案。
蒋J石在宋M龄的陪同下,与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王宠惠、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商震、侍从室一室主任林蔚、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董显光、侍卫长俞济时等16人,自重庆乘飞机启程,飞往开罗。
蒋J石深知此行的意义非同凡响,自己在国内事务上比妻子高明,但在国际事务上却是夫人技高一筹。
蒋J石问宋M龄:"夫人,你了解丘吉尔吗?"
宋M龄对丘吉尔所知甚深:
"他既傲慢又谦逊,既彬彬有礼又粗暴鲁莽,他足智多谋,独出心裁,是把握细微末节的天才。他的演讲富于鼓动性、煽动性,他是个贵族,帝国主义者和保皇分子,但同时他又信赖民众。他经常穿黑色上衣和灰条纹裤,他身体肥胖结实,他有许多礼帽、蝴蝶结,嘴里叼着的雪茄、他的手杖和V形手势,都成了他的个性特色。"
清晨,当蒋J石和宋M龄的专机在培因机场徐徐降落,蒋J石夫妇一下飞机就立即被几十名美英记者围住了。
记者们的照相机镜头对准了蒋J石,可他不苟言笑,身着黑色绸缎旗袍的满身珠光宝气的宋M龄,更引起记者们的好奇与注意。
在机场迎接的只有提前到达的陈纳德及美国第九舰空队军官若干人,蒋J石和宋M龄很感诧异。这时英方联络官解释说:"委座抵开罗时间较预定期早一日,当时美国空军人员严守秘密,故英方军政长官未能前来机场迎接,深以为歉。"
蒋J石夫妇乘美军准备的汽车,由陈纳德前导,经过开罗市区,先赴海纳饭店会议场,即由英军负责人员迎接,领至住处。
当天,丘吉尔到达开罗。随行有英军参谋总长布鲁克上将、海军参谋长肯宁汉元帅、空军参谋长波多尔上将、艾登外相、麦克米伦及丘吉尔的女儿等100多人。
次日,罗斯福总统飞达开罗。陆军参谋总长马歇尔上将、北非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等同机到达。
开罗会议开幕。
时值蒋J石56岁,罗斯福61岁,丘吉尔69岁,三巨头相见了。罗斯福满怀热情,丘吉尔半心半意,蒋J石则是抱着讨价还价的目的参加了会议。
整个会议是关于远东战略问题的辩论,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聚会,所有知名的英美军官都参加了。宋M龄是与会者中唯一不穿军装的女性。
在开罗会议中,宋M龄作为蒋J石的翻译、秘书和顾问,始终陪在他身边,为他出谋划策,针对会议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她都与会讨论,可以说对会议全盘过程,她比蒋了解得更彻底,更具明细轮廓。
见到老朋友罗斯福,她热情迎上去打招呼。与丘吉尔是第一次见面,她对这位高大的英国首相的第一印象是嗜烟如命,一根接一根地吸着黑熊牌大雪茄。两位说英语的首脑和一位说英语的夫人,代表着三个国家,自如地交谈起来,用不着任何翻译。
罗斯福在会前曾踌躇满志地对儿子埃利奥特谈到对世界局势的看法:
"美国将不得不出面领导,领导并运用我们的斡旋进行调解,帮助解决其他国家之间必将产生的分歧:俄国和英国在欧洲,英帝国与中国、中国与俄国在远东,我们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是大国,是强国,而且我们不妄求。英国在走下坡路,中国仍在18世纪之中,俄国猜疑我们,而且使得我们也猜疑它。美国是能在世界中缔造和平的唯一大国。这是一项巨大的职责,我们实现它的唯一办法是面对面地与这样的会谈。"
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罗斯福想做战后世界的"领袖"。
与罗斯福相比,丘吉尔不那样踌躇满志,他主要关心欧洲战局,另外是不让日本进入英属印度,以及收复新加坡这块陷落的基地,仍保持英国在整个亚洲的殖民利益。
蒋J石夫妇则是要求英国协助进行缅甸反攻,争取美国更多军援物资和贷款,并收回被日本占领的东北及台湾、澎湖等群岛。
会谈分政治问题与军事问题。政治问题主要是战后对日本的处理问题,蒋J石夫妇完全同意。
在讨论亚洲行动时,三国发生了分歧,整个会议几乎成了关于远东战略问题的辩论。
首先由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说明收复缅甸的整个计划。他说:"感谢蒋委员长将中国远征军交余指挥,参加收复缅甸及打通中印公路。"接着,他讲了作战计划。
蒋J石夫妇越听越不对劲。
蒙巴顿在重庆时不是说得好好的吗?说有大批英国舰队投入反攻,怎么这时只字不提了呢?现在说的方案好像只是要打一场有限的北缅战争,而且把最困难的野人山地区的行动交给中国军队,简直欺人太甚了。蒋J石皱起了双眉。
这时丘吉尔发言,表示:"自意大利海军投降后,吾人已能抽调一部分海军舰队至孟加拉湾使用。此舰队将以锡兰岛为根据地。"听到这句话,蒋J石才舒了一口气。
接着丘吉尔又说:"除其他配属舰艇外,还有最新式乔治五世级战斗舰两艘、重型战斗巡洋舰1艘、Renown级15寸口径炮战斗舰两艘、大型航空母舰4艘、小型航空母舰约10艘。此一力量,吾人相信可以超过敌人所能派遣至孟加拉湾之任何海军力量。"
蒋说:"今日承丘首相告知攻缅海上使用各种舰艇数目,甚为欣慰。"
丘吉尔接着说:"在陆地方面,英军准备18万人,连同盟军部队,共终32万人,在数量上已占居优势。至于空军方面,印度皇家空军及美国驻华空军力量,均相当雄厚。故吾人觉此攻缅计划有成功之把握,只须各军事长官速订详细计划,即可开始行动。"
但是蒋J石夫妇听来听去都听不出这次水陆两栖夹攻的地点在哪里,时间如何安排,心中十分放心不下。
蒋认为:反攻缅甸胜利的关键完全在于海军与陆军的配合作战,同时发动,"盖如此,则吾人在海上可获得制海权,以断绝敌人由海上增援与补给,再加我空军对敌后方交通不断破坏,则我陆上之进展,始能容易而确定。否则敌军则由海上转运,源源增加,补给自如,我军胜利殊无把握。余之意见,如海军未集中,则陆军虽已集中,仍少胜算把握。"
在座的三国参谋长们立即明白了蒋的意思:如果英国方面不从缅南配合,则中国不愿投入一场没有多大把握的局部作战。
罗斯福望着丘吉尔问:"丘首相,你看这事能够定下来吗?"
丘吉尔狡黠地眨动着眼:"海军集中,事关机密,不便在此宣布,当私自面告委员长。"
在以后的会谈中,各方代表尤其是中英双方对缅甸战事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但英方就是不明确英国海军在孟加拉湾集中的时间。
蒋J石夫妇一再要求英国海军集中于孟加拉湾并从南缅登陆,配合中国军队南北夹击,收复缅甸全境,以恢复滇缅公路,确保中国的补给线。但英国方面只要求中国单独在缅北作战,牵制住日军不向英属印度进攻就可以了。英国海军集中的时间不确定,两栖作战也就是一句空话。
蒋J石夫妇非常气愤,因为缅甸不能收复,滇缅公路打不通,美国援助的物资就不能大量运到中国来,从而也就削弱了中国的抗战力量,而如单独从缅北发动战役,势必遭受重大损失。
蒋在11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开罗会议之经验,英国决不肯牺牲丝毫之利益以济他人……英国之自私与贻害,诚不愧为帝国主义楷模也。"
英国人的自私与贻害还表现在其他事情上。
当蒋向马歇尔提出中方派人参加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要求时,马歇尔答应在讨论有关中国方面事务的时候接纳中国代表参加,可是英方坚决反对,英军参谋长们根本不同意中国进入这个军事组织活动。
为此,罗斯福非常恼火,对丘吉尔当面指出,这是英国人不愿中国成为一个强国,有意压抑中国。但丘吉尔装作没听见,他明白美国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认为一个在美国扶助下强大起来的中国只会对美国有好处,而对英国在亚洲的霸权地位却会提出挑战。
罗斯福对丘吉尔的态度也非常不满。但他极力说服蒋尽快出兵缅甸,他愿以人格保证,只要缅北战役揭开,英国的海军必能同时采取行动,那时若英国不在孟加拉湾部署海军,就由美国填补这一空白。此外,美国将派遣经过严格训练的三千名远程突击队员参战,在物资上也保证供应。
蒋经再三权衡,最后也没有做出中国单独发动缅北战役的保证,是持一切都应该是有条件的。由于各方的分歧,对缅甸作战未达成任何协议。
在会议上讨论的与缅战相关的另一问题是关于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运"。
蒋提出"驼峰航线"的运输量必须保持1万吨,并坚持供应530架飞机,迅速在中国建立强大的空军,达到驱逐机20个大队,中型轰炸机1队,侦察、运输机各1队,重型轰炸机1个大队。
罗斯福有些吃惊:这么多的东西!但是,蒋的这个要求是可以理解的,当时中国深受日本空军的骚扰而无可奈何。有了自己的空军后,既可以保卫自己的领空,又可以破坏敌人的后方;而且中国战场的消耗非常大,战争物资极度匮乏,如汽油,中国几乎都要靠进口。
中国是美国B-29型远程轰炸机的有效基地,中国战场仍然消耗着日军的主力,为了最后战胜日本,没有中国军民的抗战是无法想象的。罗斯福对这点是坚信不疑的。
而且,罗斯福还有更长远的想法:中国战后应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这个东方大国首先要站在美国一边,成为抵御苏联的广阔的空间地带。"
基于以上考虑,尽管丘吉尔直到开罗会议结束时还一直坚持在缅甸作战英国不承担任何义务,可罗斯福还是一再保证,英美将在南缅出动海空配合中国作战,援华物资也尽量供应;同时,要求重庆政府与苏联友好,国共两党要联合,以增强中国的抗战能力。
开罗会议
蒋和宋来赴罗斯福晚宴。双方会谈的内容非常广泛,战后问题是交谈的主题:
一是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一致同意,"日本攫取中国之土地应归还中国",包括东北四省、台湾及澎湖列岛。对琉球群岛,蒋夫妇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目的是可使美国安心,以免将来发生争议时处于孤立地位。对于香港,罗斯福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然后即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的自由港"。蒋夫妇深以为然,希望美国从中疏通,使中国至少能收回九龙,但遭到丘吉尔的断然拒绝。关于太平洋上日本所强占的岛屿,双方认为应永久予以剥夺。
二是关于对日本的处置。罗斯福指出,美国内舆论要求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废除日本天皇制。蒋答:"这个问题,我认为除了日本军阀必须铲除,不能再让其起来预闻日本政治外,至于他国体如何,最好待日本新进的觉悟分子自己来解决……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国民自由的意志,去选择他们自己政府的形式。"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罗斯福希望以中国为主,以减轻美国对远东的负担。蒋夫妇认为应由美国主持,中国可以派兵协助,究竟如何处理,可视将来情况再定。蒋夫妇还提出战争赔偿问题,战后日本在华的公私产业应完全由中国政府接收。罗斯福表示赞成,允许日本以实物作为赔偿。
三是关于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罗斯福希望在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蒋氏夫妇欣然应允。
四是关于中美合作。罗斯福提出,为维护太平洋和平,战后美国应在太平洋各基地保持足够的军队,中美双方应做出安排以便互相支援。蒋夫妇非常欢迎美方这一提议,要求美国帮助装备中国的陆海空军,并提出将旅顺作为中美双方共同的基地。他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针对中共与苏联的,对此,罗斯福并未做出承诺。关于经济合作,蒋夫妇提出战后中国重建经济任务艰巨,迫切需要美国提供贷款形式的财政援助及各种类型的技术援助。罗斯福表示对此将作周密而切实的考虑。
五是关于中国周边国家朝鲜、印度和泰国的独立问题。对于朝鲜,蒋支持流亡在中国的李承晚临时政府,但罗斯福只同意朝鲜独立的原则,对支持临时政府未明确表态。其后,丘吉尔采取了同样态度。苏联在后来的德黑兰会议上也同意支持朝鲜独立,然而由谁来组成独立后的朝鲜政府问题上,各国的目标并不一致。在越南问题上,是国际托管,由中美两国尽力帮助越南在战后独立。
中、美、英三国首脑聚会于罗斯福的寓所。
"我们今天将宣布《开罗宣言》,这对我们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罗斯福说。宋M龄走过去握住了罗斯福的手,然后一边扶着他的椅子,一边俯下头去亲切地与他说话。
丘吉尔与蒋握手说:"我相信,中、英两国军队会在缅甸配合好的。"宋M龄翻译过后,蒋微笑着:"我们期待着皇家海军的合作。"
接着,蒋、罗斯福、丘吉尔最后审定了宣言稿,各方约定由罗斯福、丘吉尔会晤斯大林后再发表。
26日,开罗会议结束,达成了《开罗宣言》,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的中国之领土台湾、澎湖无条件地归还中国!"
1943年11月27日蒋和宋乘机飞离开罗,次日晨,他们到达了印度蓝姆伽营地。在那里,他们受到了中国驻印军的热烈欢迎。蒋宋心情激动,不住地把手举过头顶向那些"海外孤儿"官兵们致意。蒋夫妇还会见了驻印军将领孙立人、郑洞国、廖耀湘等。
蒋夫妇回到重庆。
参考资料:《抗战时期的蒋介石》,华文出版社等。
来源:团猫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