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刷着朋友圈,看到一位女性朋友转发了一条视频,标题触目惊心:《不给你买包的男人,心里根本没有你》。评论区群情激愤,姐妹们纷纷控诉“渣男”罪行,誓言要经济独立、远离男人。
◆ 引言:来自“朋友圈”的惊悚片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深夜,刷着朋友圈,看到一位女性朋友转发了一条视频,标题触目惊心:《不给你买包的男人,心里根本没有你》。评论区群情激愤,姐妹们纷纷控诉“渣男”罪行,誓言要经济独立、远离男人。
几乎同时,一位男性朋友分享了一篇文章:《现在的彩礼,是爱情还是买卖?》,配文“呵呵,这婚不结也罢”。下面兄弟们点赞附和,感慨“田园女权”当道,男人生存不易。
你皱了下眉,划过去。下一条,是一位长辈转发的《养儿防老已成过去式,养老只能靠自己》,配着流泪的表情。再下一条,是一位年轻同事的感慨:《原生家庭的伤,我用一生来治愈》。
你突然感到一阵窒息。仿佛身边的世界,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一座座孤岛。岛上的人们,举着各自的标语,向着假想的敌人,愤怒地嘶吼。
这不是偶然。这不是你朋友圈的特例。这是一场精心编排、无处不在的“电子围猎”。而网民,都是这场围猎中,时而愤怒、时而焦虑、时而恐慌的猎物。
欢迎来到“流量有毒”的时代。
◆ 发现没有:网民共同身处的“数字疯人院”
1.1 全景扫描:无处不在的“对立陷阱”
大数据的推送机制,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投你所好”,而是进化成了更为精密的“激你所怒”。它在网民社会的每一个脆弱连接处,埋下了地雷。
性别战场: 女性端,是“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男人出轨的十大征兆”;男性端,是“天价彩礼”“女拳师警告”“作精女友的窒息操作”。算法成功地将复杂的性别议题,简化成了一场“男人 vs 女人”的战争,让本该相互理解的两性,成了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
家庭修罗场: 老人端,是“子女不孝,晚年凄凉”“退休金才是你唯一的依靠”;子女端,是“父母PUA我的一生”“原生家庭欠我的,拿什么还”。算法掐断了代际之间最宝贵的沟通,将血缘亲情异化为一场“谁亏欠谁”的算计。
职业污名化: 患者端,是“无良医生为了回扣乱开药”“医院就是屠宰场”;医生端,是“奇葩病人实录”“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算法摧毁了社会最基本的信任基石,让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与渴求健康的脆弱患者,站到了彼此的对立面。
教育焦虑链: 家长端,是“你不逼孩子,社会就会逼他”“海淀妈妈 VS 顺义妈妈”;教师端,是“家长难伺候,老师已成高危职业”。算法把“育人”这项最需要耐心与合作的事业,变成了家长、孩子、老师三方角力的困兽之斗。
1.2 情感共鸣:一个女作家的“算法囚笼”日记
作为一位女性写作者,本能地对世界保持敏感。但却发现,这份敏感,正被算法精准利用。只要搜索过一次“女性职场困境”,此后长达一个月,信息流都变成了“女性职场悲剧”连续剧。每一个故事都在告诉女性:你看,社会对女人多不公平,你的努力毫无意义,你的敌人是那个男权世界。
于是你感到愤怒,不平,甚至开始用敌意的眼光,审视身边的男性同事。直到后来才猛然惊醒:你所看到的“世界”,只是算法想让你看到的“世界”。它用一个又一个极端的案例,为你编织了一个坚固的“受害者”牢笼。你差点忘了,现实中,曾经拥有支持你事业的家人,和许多尊重女性的男性伙伴。
如果连你这样一个具备批判思维的知识分子,都曾险些沉溺,那么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呢?他们是否早已将这片“信息茧房”的墙壁,当成了世界的全部真相?
◆ 深度剖析:“毒流量”的酿造工艺与获利模式
2.1 根源探析:为何“恶”比“善”更流行?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条冷酷的互联网“生理学”定律:负面情绪,是流量的最佳催化剂。
生理本能: 人类大脑对负面信息的关注度是正面信息的六倍。在原始社会,对如猛兽、毒蛇等“危险”的敏感,是生存的关键。在今天,这套古老的生理机制被算法劫持,“对立”“冲突”“焦虑”就是数字时代的“危险”信号,能瞬间激活网民的杏仁核,让网民肾上腺素飙升,欲罢不能。
成瘾模型: 愤怒、焦虑、恐惧,是最高效的“完播率”“点赞率”“转发率”保障。一个令人平静和理性的内容,你可能看完就划走了。但一个让你怒火中烧的内容,你会看完、会评论、会@朋友来辩论、会转发到群里寻求认同……这一系列行为,为平台贡献了巨量的用户时长和活跃数据。网民每一次因愤怒而颤抖的指尖,都在为平台的财报添砖加瓦。
简化逻辑: 世界是复杂的,但算法需要简单。将如性别平等、代际沟通、医患信任等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A vs B”的二元对立,是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内容生产方式。它不需要深度,只需要立场。
2.2 商业黑箱:“情感军火商”如何牟利?
平台和算法,扮演了数字时代的“情感军火商”角色。它们不生产矛盾,它们只是矛盾的搬运工和放大者,并通过向双方“出售军火”来获利。
精准投放: 它们通过你的性别、年龄、地域、搜索等历史画像,精准判断你的“情感G点”,然后将最能刺激你的内容,源源不断地送到你眼前。
构建身份认同: 不断地推送“渣男”信息,是在告诉女性:“你属于被压迫的姐妹阵营”。不断地推送“母老虎”信息,是在告诉男性:“你属于被误解的兄弟阵营”。这种强化的身份认同,会让人产生归属感和正义感,从而更紧密地依附于这个信息茧房。
流量变现: 当海量的、充满情绪的流量被聚集起来,变现的通道就打开了。“独立女性必买的奢侈品”的带货渠道、“如何反PUA”、“渣男识别课”等知识付费渠道、广告……所有这些,都建立在网民的情绪废墟之上。
一句话总结:算法没有价值观,但它被设计成能够精准利用,还操纵人类价值观的工具。它的目的不是启迪智慧,而是占用时间。而占用时间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撩拨你的情绪,让你爱,让你恨,但绝不会让你平静地思考。
◆ 隐性代价:社会之殇与个体之困
3.1 社会层面的“原子化”撕裂
共识的消亡: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建立在一些基本共识之上。而“有毒流量”正在系统地摧毁这些共识:关于爱、关于信任、关于互助、关于理解。当男女不相信爱情,子女不信任父母,患者不信任医生,网民社会的根基正在被动摇。
公共对话的破产: 当每个人都被困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拿着被算法扭曲的“事实”时,公共对话变得不可能。任何议题的讨论,都会迅速滑向立场之争和人身攻击,理性探讨的空间被彻底压缩。
社会治理成本飙升: 医患冲突、家校矛盾、性别对立……这些被流量放大的社会矛盾,最终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来调和与治理。
3.2 个体层面的“精神内耗”危机
焦虑常态化: 网民活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防备。恐婚、恐育、恐老、恐病……这些原本不是人生主旋律的恐惧,被放大成了核心焦虑。
同理心枯竭: 网民越来越难以理解“另一面”的人。网民给不同立场的人贴上标签:“渣男”“女拳”“熊家长”“无良医生”……用一个个词汇,抹杀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全部复杂性。
现实关系的疏离: 网民拿着手机里“别人家的故事”,来苛求自己身边的亲人和爱人。当现实不如算法描绘的“完美剧本”时,失望和怨怼便油然而生,真实的人际关系变得脆弱不堪。
◆如何破局:从“算法囚徒”到“清醒数字公民”
面对这个庞大的系统,网民并非无能为力。
解药,在于平台、监管与网民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4.1 个体觉醒:打造你的“数字免疫力”
主动破壁,信息“杂食”: 有意识地关注与你观点不同的优质创作者。去看看理性男性如何看待性别议题,去看看通情达理的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算法推荐你的,看;不推荐你的,更要搜来看。
保持批判,悬置判断: 看到任何引爆情绪的内容,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是事实还是观点?它的目的是什么?是引发思考还是单纯激怒我?我是否因为被说中了痛点而失去了理性?
管理注意力,定期“数字断食”: 每天留出固定的“无算法”时间,用于读书、思考、与真人面对面交流。重新夺回你注意力的主导权。
用脚投票,赋能良币: 主动去点赞、评论、分享那些理性的、建设性的、促进理解的内容。告诉算法:网民喜欢这个。让“良币”也能驱逐“劣币”。
4.2 平台责任:从“流量至上”到“价值至上”
优化算法模型: 在推荐机制中,引入“信息多样性”和“社会价值”的权重。不能只考虑用户停留时长,还要考虑内容对用户认知健全和社会和谐的长期影响。
增加“破窗”功能: 主动为用户推荐“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同观点”,在极端化内容的页面设置醒目的“温馨提示”或“相关事实核查”链接。
透明化运营: 向用户更清晰地展示“你为什么看到这个”,赋予用户更多的算法选择权和调节权。
4.3 监管与共治:为狂奔的算法套上缰绳
立法规范: 出台专门法规,明确平台在反信息茧房、促进信息多样性方面的法律责任。对刻意制造对立、传播仇恨的内容和账号,进行严厉惩戒。
推广媒介素养教育: 将如何辨别信息、如何与算法共存,纳入从学校到社会的通识教育中。这是一场关乎未来公民素质的战役。
◆ 结论:你愿意选择一座桥,还是一堵墙?
作家哈珀·李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写道:“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除非你钻进他的皮肤里,像他一样走来走去。”
算法正在做的,恰恰相反。它阻止网民“钻进别人的皮肤”,它在网民之间砌起高墙,并递给网民砖头,让网民以为,砌墙是自我保护的本能。
但网民是人,不是数据。网民渴望连接,而非隔离;渴望理解,而非征服。
下一次,当算法又给你推送一个让你血脉偾张的故事时,请你停顿三秒。这三秒,就是人性的光辉对机器逻辑的胜利。
网民可以选择继续做“流量瘾君子”,在情绪的过山车里耗尽心力。
网民更可以选择,放下手机,去拥抱你身边的爱人,与父母耐心地聊一次天,对你的医生道一声感谢。用真实的、温暖的、笨拙的甚至充满摩擦的接触,去对抗那个冰冷的、完美的、充满挑唆的虚拟世界。
网民无法砸烂服务器,但网民可以关闭内心的战场。网民治愈不了整个数字世界的病,但网民可以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清醒的、温和的、不被轻易触怒的“健康细胞”。当这样的细胞足够多时,一个撕裂的社会,终将迎来愈合的可能。
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信息的战争。
这关乎网民是谁,以及网民最终要共同走向一个怎样的未来。
来源:升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