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尧学早年没一开始就搞学术,1976年到1978年在湖南澧县余家台水电站当测绘员。这两年基层干活的经历,按说能让他多了解点实际情况,可谁也想不到,后来他会走偏路。
今天是2025年10月19日,曾任中南大学校长、党委常委张尧学被查。他犯了什么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张尧学早年没一开始就搞学术,1976年到1978年在湖南澧县余家台水电站当测绘员。这两年基层干活的经历,按说能让他多了解点实际情况,可谁也想不到,后来他会走偏路。
1978年高考恢复,张尧学抓住机会考进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那时候能考上大学不容易。毕业后他没停,先在学校的出国研究生预备班学习,又去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日语,1983年就去了日本东北大学,一路读到硕士、博士,1990年拿着学位回国。能从基层测绘员做到出国读博,张尧学的学习能力肯定没话说,当时不少人都觉得他以后会在学术上有大作为。
回国后张尧学去了清华计算机系,从普通教师做起,没几年就升了副教授、教授,1994年当上了教研组副主任,1995年不仅成了系里的副系主任,还评上了博士研究生导师。这晋升速度在清华这种顶尖大学里可不常见,要么是学术成果特别硬,要么是有其他过人之处。1995年他还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当访问教授,这学术平台在当时国内计算机领域算顶尖的,那会儿大家都觉得张尧学的学术路要越走越宽了。
可张尧学没一直扎在学术里,1995年10月就去了电子部计算机司当副司长,还兼着全国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办公室副主任,这是他第一次接触重要的行政工作。不过两年后他又回了清华当教授、博导,没完全脱离学术。1999年他又转向行政,去教育部科技司当副司长,而且还主持工作,2000年直接升了司长,一年时间从副司长到司长,这提拔速度特别快,说明当时他在行政上很受认可。
2001年张尧学又转去当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这期间还兼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2007年更是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要知道,院士头衔在学术圈分量很重,再加上他手里的行政权力,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张尧学是“双料”人才学术上有院士头衔,行政上有重要职位,这种情况很少见,不少人还把他当榜样。可现在回头看,那时候可能已经埋下了问题的种子,毕竟又管学术又管行政,权力集中,要是没管好自己,很容易出岔子。
2009年张尧学去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当主任,还兼着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2011年直接当上了中南大学校长,还是副部长级。这时候他的地位已经很高了,管着一所知名大学,手里的权力比之前更大。按说走到这一步,更该守住底线,可他最后还是没把握住,落得被查的下场。
很多人看到张尧学的履历都会感慨,他起点不算高,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到高位,学术和行政都曾经很成功,可最后却因为违纪被查。其实这也提醒所有人,不管走得多远、地位多高,都不能忘了一开始的规矩,一旦碰了红线,之前的所有成绩都可能归零。
其实看张尧学的路,没人会否认他有真本事从水电站里测数据的测绘员,到考上好大学、去日本读博,再到清华当教授、评上工程院院士,还管过教育部的司局、当中南大学校长,哪一步都得有实打实的能力撑着。可再大的本事,要是没守住该有的底线,最后还是白搭。之前爬得有多顺,摔下来就有多可惜,这事儿也明明白白告诉所有人:本事是用来做事的,不是用来越线的,不管走多高,底线都不能丢。
张尧学最显眼的就是“两边都占着”一边是院士这种学术圈的硬名头,研究出的东西还打破过国外垄断;一边是教育部司长、大学校长这种握着实权的位置,能管到教育资源、学术评价。按说能把学术和行政都弄好是能耐,可偏偏这种“两头沾”也容易出问题:学术荣誉能帮着拿行政资源,行政权力又能反过来影响学术,一旦自己没拎清,就容易把“正事”变成“私事”。他最后出事,说不定就和这种没把“学术”和“权力”分清有关,这也提醒那些又搞学术又做行政的人:两样都抓可以,但得先把“规矩”钉在心里。
张尧学的起点其实特别普通,就是湖南一个水电站的测绘员,每天对着仪器记数字、画图纸,能一步步考学、出国、当教授、做到副部长级校长,中间得吃多少苦、熬多少夜,谁都能想明白。可偏偏就是这样从基层拼上来的人,最后却栽在了违纪上。这反差真挺让人唏嘘的不管你一开始多不容易、爬得多高,要是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忘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碰,最后还是会从高处掉下来。哪怕之前的路走得再扎实,一步踏错,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归零。
来源:时刻在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