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死”和杨振宁的逝,从长夜到曙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8 20:32 2

摘要:有些许巧合,所以这个日期让人略有些感慨可聊,不免想起前两天,才翻了鲁迅生前写的杂文《死》,这也是他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距离逝世不过1个多月。

2025年10月18日,杨政宁在北京逝世。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在上海逝世。再有1天便是鲁迅忌日。

有些许巧合,所以这个日期让人略有些感慨可聊,不免想起前两天,才翻了鲁迅生前写的杂文《死》,这也是他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距离逝世不过1个多月。

其中有些段落颇为有名,以下为节选——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礼仪,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杨振宁推崇鲁迅,他一生都珍藏着1977年版的《范曾插图鲁迅小说集》,曾经在访问一所中学时,还特地向学生们推荐《狂人日记》。此外,杨振宁还在个人文选《曙光集》的序言里,将鲁迅、陈寅恪所处的时代称为中华民族的“长夜”,而将自己晚年所见中华民族的复兴视为“曙光”。

他亦是这许许多多从长夜走向曙光的人之一。

他身处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网络之中,与邓稼先、李政道、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以及王国维、陈寅恪所代表的人文传统,共同编织了一幅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在苦难与荣光中求索的壮阔图景。

他的生命是漫长,广阔,且有深度的,容纳了近现代百年的思想、科技、政治变迁。

我们很难说,他和鲁迅谁更有影响力,作为外行也不该轻率判断。

但——

谁能想到?鲁迅先生一代文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网上关于他家长里短和学生谈恋爱的破事能啰嗦个三五页。杨振宁,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逢他必提人娶的老婆。

难以一一解释,这便是眼下的状况。

就又还是鲁迅生前那段文字得心,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礼仪,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天知道,我多欣赏这最后一句话: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尼采曾在《论道德的谱系》中猛烈抨击基督教“宽恕伦理”,认为它本质上是弱者对强者的道德绑架。

西蒙娜·薇依也认为对不公正的宽恕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主张“对受害者的爱必须通过对压迫者的恨来表达”。

先秦时期,墨家信奉“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反对儒家“亲亲相隐”的差等之爱。

明朝时期,李贽反对所谓的“以德报怨”,直言“我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比起常见价值观里对宽容的追求,似鲁迅这般执拗的“不原谅”,显得非常与众不同,但这绝非所谓气量狭小或斤斤计较,上至家国,下至个人,我们都应当具备这种“不原谅”的底气。

我欣赏包容,同时又觉某些时候,那种执拗很动人。

有人就是宁愿背负“刻薄”的骂名,也不愿用廉价的宽恕抹去苦难的深刻。

这一点,并不只是放在民族大义的宏大叙事上才能理解,因为历史就是我们无数人的历史。

是无数人,从长夜走到曙光。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