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宝钗和凤姐点完戏后,贾母让黛玉点。黛玉先是推让,见推不过,就点了一出,但没说她点的什么戏。接下来宝玉、湘云、三春、李纨等人也都点了戏,但也没写戏名。转了一圈后,又轮到宝钗点戏,宝钗就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大家好,我是零之笔记,咱们继续聊红楼梦第22回。上一期咱们说了宝钗生日宴上的“西游记”和“刘二当衣”这两出戏,今天咱们继续聊第三场戏。
在宝钗和凤姐点完戏后,贾母让黛玉点。黛玉先是推让,见推不过,就点了一出,但没说她点的什么戏。接下来宝玉、湘云、三春、李纨等人也都点了戏,但也没写戏名。转了一圈后,又轮到宝钗点戏,宝钗就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这出戏也叫“醉打山门”,出自清初传奇剧《虎囊弹》。据说《虎囊弹》也和红楼梦似的,作者是谁有争议,而且只存残本,只能从其他文献中修修补补拼凑出一个大致的形状。另外这个戏名大家可能觉得怪怪的哈,《虎囊弹》是个什么玩意儿?怎么听着像个暗器呢?这个咱们一会儿再说。咱们还是先说说鲁智深这场戏。
《醉打山门》,这显然是取材于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这个故事是说,民女金翠莲被当地恶霸镇关西欺负,先是强娶,后又抛弃,还反过来讹她们家钱。鲁智深为她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之后逃亡。某日在雁门县再次遇到金翠莲,此时金翠莲已经嫁给了当地的财主赵员外做妾。赵员外就引荐鲁智深去五台山出家避祸。
这老鲁虽然做了和尚,但酒是一口没戒,而且一喝醉了就撒酒疯。有一天又喝大了,把寺门外的亭子也给干塌了,金刚像也给打烂了。寺里就赶紧闭门不让他进,他就“醉打山门”,把整个寺搅得鸡飞狗跳。长老一看,咱这小庙实在容不下您这尊大佛,就修书一封,让他投奔开封府的大相国寺。后面宝钗提到的那段小曲儿,说的就是鲁智深即将离开五台山时的心情。
好,咱们回过头再说《虎囊弹》。其实整个这部剧的主角不是鲁智深,而是金翠莲。刚才说的鲁智深那部分只是这个戏的前半段,后面则是原创剧情。
金翠莲的老公赵恺,也就是赵员外,之前曾收留过一个叫花子虚的人。哎,等会儿啊,我再看一眼,叫花子期啊,串戏了。我就觉着怎么说出来这么别扭呢?这个花子期贫困潦倒,赵恺收留了他。后来赵恺不是送鲁智深去五台山嘛,不在家,这个花子期就趁机找金翠莲要搞事。金翠莲誓死不从,还说等老公回来后要告状。花子期怕了,就恶人先告状,去官府举报赵恺贪污公款、强娶民女、窝藏钦犯,扣了一堆屎盆子。于是赵恺就被抓进大牢了。咱们客观说啊,赵恺冤也不冤,别的罪名可能是诬陷,但窝藏罪犯可是实打实的,那鲁智深确实是杀人犯嘛。
但金翠莲当然觉得丈夫冤啊,她就上访,去太原府告状为夫伸冤。但当地的状师不愿意给她写状子。为什么呢?状师告诉她,说这里有个规定,凡是来告状的,要先受虎囊弹之刑。什么意思呢?虎囊弹是用泥土烧制的一种弹丸,非常坚硬。来告状的人,先不管你有什么事,先把你吊起来,由几十名衙役向你发射虎囊弹。有的资料说是扔400发,也有说扔100发的。反正不管扔多少,幸存者百中无一。假如你能活下来,官府才会受理你的状子。如果死了,那就直接进棺材,状也别告了。剧名《虎囊弹》就是来源于此。
虽然面临如此酷刑,但金翠莲毫不退缩,坚持要为丈夫讨回公道。既然状师不给写状子,金翠莲就自己写,咬破手指。写下血书,然后上刑场受刑,挨了一通砸,居然奇迹般的活下来了。也有说法说,她家仆人的妻子陪着她一起去告状,是这个女人替金翠莲去受了虎囊弹之刑。
反正不管是谁,既然人活下来了,那官府就受理了这个案子。至于最终结局,原本佚失了,根据其他文献的记载,有可能是个大团圆结局,赵恺无罪释放,忘恩负义的花子期被赵家的狗给咬死了。
关于作者为什么安排宝钗点这出戏,咱们放最后再说。咱们先回到情节上来。宝玉见宝钗又点了个什么醉闹五台山,一听就像是噼里啪啦的打戏嘛,他就有点不高兴,就嘟囔,说只好点这种热闹戏,我最讨厌这种热闹。宝钗就教育他说,你可真是不懂戏,我来教你,这是一套北《点绛唇》,其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点绛唇》、《寄生草》都是曲牌名。宝玉就说,好姐姐,你念给我听听。宝钗就念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钗说的这个词,与原本在个别字眼上有差异,但是不影响大意,咱们就不抠字眼了。这个词大体是说,我擦去英雄泪,离开了处士家。处士就是指赵员外。幸好有五台山收留我,给我剃度,让我安身。但是咱们没缘分,眼看又要分离,我又成了无家可依之人了。唉,可能这就是我的宿命吧。孤身一人,全无牵挂。穿戴着蓑衣斗笠,我就卷单走人。行脚僧到寺院投宿,把衣钵悬挂于僧堂名单之下,这就叫挂单。离开寺庙,这就叫卷单。穿着草鞋,拿着破钵,我随处化缘。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由呢?莫说天下之大无我容身之地,其实这个天下,就是我的容身之地。
这个词虽然写得浅显直白,但伤感中带着豪迈,惆怅中又有洒脱,意味隽永,颇有禅意。可见好文章不一定非得堆砌辞藻,朴实的文字一样能营造出最美的意境。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是无书不知。黛玉见宝玉这么称赞宝钗,醋劲儿上来了,就跟宝玉说,“安静看戏吧,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山门”指的就是“醉打山门”。“妆疯”也是一出戏,讲的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因得罪了另一名将李道宗而被贬谪,后来西辽入侵,他装疯拒绝出征,最后在程咬金的劝说下还是重上战场为国效力。
黛玉这个调侃可谓绝妙,宝玉那个拍膝画圈嘻嘻哈哈的样儿,可不就像是疯了嘛。以戏名对戏名,又准确又俏皮。顺带一提,刚才黛玉点戏,但书里没写戏名。批语说,这是因为黛玉不喜看戏,所以就随便点了一出,因此没必要提戏名。不过从这里可以看出,黛玉虽然不爱看戏,但吐槽时能把戏名信手拈来,看来她对戏也不是一无所知。
那么这个“妆疯”与后文是否有关联呢?比如指的是宝玉后来听紫鹃说林妹妹要回老家去然后发了疯?又或者是八十回后,宝玉丢了通灵宝玉后疯了?还是黛玉死后他疯了?这就不好说了哈。反正“妆疯”只是林妹妹的一句俏皮话,并不是今天在戏台子上正式出演的戏,所以咱们就不细研究了,就当欣赏一下林妹妹的吐槽天赋吧。
咱们还是回过头来再说说虎囊弹与鲁智深。刚才咱们说了,其实整部剧的主角是金翠莲。从某种层面来说,这也是讲了一个女性被欺凌、被压迫的故事。这里面有坏人的欺凌,比如镇关西与花子期;也有制度的压迫,比如要告状得先挨砸等等。而金翠莲勇于与不公抗争,勇于追求真情与自由。从这个层面来说,它是与红楼梦有相通之处的。或许这就是作者安排点这出戏的一个原因。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鲁智深。戏虽然是宝钗点的,但与鲁智深对应的显然是贾宝玉。
首先,这两人虽然一个粗犷,一个细腻;一个武勇,一个文弱。但他俩有一点是相似的,就是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不喜功利,不存私欲,天真的想通过自己的一点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但同时,也是天真的被这个世界玩弄。而他们所做的努力呢?在旁人看来可能就是惊世骇俗的,不容于世的。贾宝玉是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毁谤。而鲁智深又何尝不是如此?但他们都从未后悔,也绝不会认为自己错了。
第二,他们都关爱女性,再往大了说,是关爱弱势群体。鲁智深那个事,咱实话实说,他主要是出于侠义心肠,和性别关系不大。如果是个男人受了冤屈,估计他也会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这是另一回事了哈。至少在表面上呢,他是为女子打抱不平。而宝玉就更是如此了。他没有鲁智深的武功,也不可能到江湖上去行侠仗义。但是,他对身边女孩子的关爱、同情与怜悯,能帮的尽量帮,能护的尽量护,实在帮不了的,也会为她们洒一捧热泪。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行侠仗义?
第三点,那就是做和尚了。根据各种线索推测,八十回后贾宝玉很可能做了和尚。如果我们把鲁智深唱的这首词拆开,那它的句子在意象上是可以和宝玉对上号的。比如说“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虽然鲁智深离开的是别人家,宝玉离开的是自己家。但如果说人生终归是要孤独地走向大荒的话,那么不管是自己家,还是别人家,都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站而已,你终究只是一个过客。
离开家以后怎么样了呢?“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出家做和尚了。“没缘分转眼分离乍”。其实宝玉和家人、和姊妹、和最爱的黛玉,一共相处也没有多少年。他现在也不过十三四岁嘛,再过不了几年,贾府就分崩离析了,就家亡人散各奔腾了。
家亡人散了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了。在第十九回,宝玉刚和袭人说过,等我化为一股清烟,你们管不得我,我也顾不了你们了。这不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嘛。宝玉跟袭人说那番话的意义,之前的视频咱们详细聊过,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是宝玉的追求,或者说是他绝望时自我安慰的方式,这也使他最后选择了“悬崖撒手”。
“烟蓑雨笠卷单行”,这还真有具体的指向。第四十五回宝玉去看黛玉时,就披着蓑衣戴着斗笠,还被黛玉调侃像渔翁。估计八十回应该会有相照应的情节。“芒鞋破钵随缘化”,这就是做和尚之后的境况了。而且据推测,宝玉还可能做过乞丐。那么他是先做乞丐再做和尚?还是一边做乞丐一边做和尚?这就任君想象吧。
当然,单论做和尚这个行为而言,出家只是鲁智深的起点,不是他的终点。而对于贾宝玉,可以说就是他的终点了。鲁智深真正大彻大悟,不是在剃度时,而是在临终前。他听到钱塘江潮信大作,忽然想起当年师父送他的偈言,其中有一句“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于是他沐浴更衣,盘腿打坐。就此圆寂。死前留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里面提到了金枷玉锁,金玉是宝贝,枷锁却是刑具。所以金枷玉锁的本意是形容儿女既是父母的宝贝,又是父母的负担。在这里则可以引申为红尘中的一切羁绊与牵挂。鲁智深开了金枷,断了玉锁,而贾宝玉也是在斩断了金玉姻缘之后出家为僧,彻底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更重要的还是“今日方知我是我”。纵观宝玉这一生,他一直在纠结几个问题。一是世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伪;二是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快乐;三就是人生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去?
随着情节发展,有些问题他找到了答案,或者说是一个阶段性的答案。比如后来他就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伪其实是一种必需品,你可以不喜欢它,但你不可能摆脱它。再比如他还明白了,各人有各人的因果,各人有各人的冤孽。你不可能同时取悦所有人,你也不可能同时获得所有人的眼泪。还有许多例子,咱们就不举了。总之,宝玉虽然有自己的坚持,但也并不是完全一成不变。他其实是一直在成长的。
而在“我是谁”这个问题上,咱们读者当然知道,他是神瑛侍者,他来自赤瑕宫,他终归要回去。他作为贾宝玉这一世所经历的一切,都只是被神仙设计好的一场宿命。但宝玉不知道这些。他在贾府时,一直在追求“活出真自我”,却不知这个“真自我”到底是不是“我”,这又是怎样一出好笑的悲剧。
那么他何时知道“我是我”呢?一僧一道会不会告诉他呢?我们不知道。我们也看不到最终他是以怎样的心情、怎样的状态去“悬崖撒手”的。但我们知道,作为贾宝玉,作为一个凡人,他挣扎过,反抗过,快乐过,爱过,这就已经足够。
最后一个问题,作者安排让宝钗来点这出戏,而不是让宝玉亲自点,或者黛玉等其他人来点,可能也是为了以宝钗的视角去完成一个闭环。宝钗是宝玉出家思想的启蒙者,正是因为她点了这出戏,念了这首词,才点燃了宝玉心中的小火苗。她自己后来还说“我成了个罪魁了”。在此之前宝玉只是念叨死了之后化灰化烟,那没死的时候还想避世,该怎么办呢?他或许没细想过。从这之后,他就有了另一条路——做和尚,并且多次宣之于口,最后也确实这么做了。
而宝钗很可能也是宝玉出家的亲历者、见证者。那时候黛玉死了,袭人嫁了,宝玉身边可能只剩宝钗了,哦,或许还有个麝月,这个且不谈。宝钗启发了宝玉,最后看着他远去,所谓有始有终,完美闭环。我们再看“寄生草”那首词,它是鲁智深离开五台山的临别赠言。而宝玉出家前,说不定也会用类似的方式给宝钗留几句话,或者留一封信。当然也可能他什么也没说,就静悄悄的离去,不留下一片云彩。但无论怎样,当宝钗察觉到宝玉的离去时,或者看到他踽踽独行的背影时,她的心中,一定会想起这首词,想起今天的这一刻。
最后,咱们再把本次宴会上的三场戏联合起来做个小结。咱们上一期说过,本回里点的第一出戏《西游记》,有可能是《胖姑》那一折,对应的是贾府今日的烈火烹油之盛。第二出戏是王熙凤点的《刘二当衣》,暗伏后文中凤姐当东西,也是贾府衰败的象征。最后这出《醉打山门》,既暗伏宝玉的最终结局,也是贾府家亡人散各奔腾的最终结局。尤其这首寄生草,虽然有一定的豪迈洒脱,但如果把它挪移到红楼梦的背景下,也带给我们一种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苍凉感。这老曹是真烦人哪,越是喜庆的时候,越要安排点不祥之兆让咱们糟心。
好吧,糟心的事就先说到这,下一期咱们聊点快乐的事。咱们的快乐就建立在宝玉的痛苦之上。前几期咱们聊过平儿做夹心饼干,凤姐做夹心饼干,接下来该轮到宝玉了。那么宝玉究竟干了些啥,搞得自己两头不讨好、里外不是人呢?请大家轻抬玉手一键三连,点个关注随个赞,咱们下期再见!
来源:零之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