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蒲松龄,人送外号:清代版“网文鼻祖”“科举钉子户”“聊斋宇宙创始人”。
(像深夜电台讲奇谈,笑中带泪,离谱但真实)
兄弟们,今天不聊帝王将相,
说个靠“写鬼小说”逆袭成文化顶流的男人——
蒲松龄,人送外号:清代版“网文鼻祖”“科举钉子户”“聊斋宇宙创始人”。
你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
但你一定知道他的作品:
《画皮》——恐怖片经典IP
《聂小倩》——被翻拍18次,宁采臣和小倩的爱情比梁祝还惨
《崂山道士》——小时候笑他穿墙撞头,长大后发现:我也是那个想走捷径的傻子
可你知道吗?
这位写出千种妖魅、万般情缘的大师,
一生穷到喝西北风,
考了半个世纪公务员(科举),
年年落榜,次次陪跑,
最后只能蹲在村口大槐树下,
拿一碗凉茶换一个故事,
然后回家点油灯写进《聊斋志异》。
网友辣评:
> “别人写小说为出名,他写小说是为取暖。”
一、人生开局:天才少年→科举黑洞
1640年,蒲松龄出生在山东淄川一个破落书香门第。
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7岁能诗,19岁初试成名,
县、府、道三试第一,轰动齐鲁大地!
所有人都以为:这小子要飞黄腾达了!
结果呢?
从20岁开始参加乡试(考举人),
考了整整50年,屡试不第!
啥概念?
他爹妈死了他还在考
儿子都当官了他还在考
白发苍苍拄拐杖进考场,主考官都看哭了
最后一次考试时,他已经71岁,
颤巍巍交卷,监考官问他:“老先生,图啥?”
他笑笑:“习惯了。”
直到72岁,清政府看他实在可怜,
破例给了个“贡生”身份(相当于荣誉学位),
才算结束这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科举马拉松”。
二、创作动机:不是为了文学,是为了活下去
你说他为啥写《聊斋》?
因为穷啊!
考不上功名,没法做官,
他就给人当私塾老师,月薪三吊钱,
住茅屋、吃粗粮、穿补丁衣。
但他有个怪癖:
每天一大早搬个小板凳坐村口,
摆一壶茶,见人就问:
> “哥们,有鬼故事吗?讲一个,茶免费!”
农民讲狐仙报恩,商人说女鬼复仇,
醉汉唠叨半夜遇艳遇……
他全记下来,晚上回家加工润色,
写成一篇篇“人不如鬼有情”的奇谭。
四年磨一剑,十年成一书——
《聊斋志异》诞生了。
共491篇,写了狐狸精、画皮鬼、书生、屠夫、尼姑、官员……
表面是志怪,实则是人间照妖镜。
他说:
> “我写花妖狐魅,为的是让活人看清自己有多丑。”
三、内容暴击:你以为是恐怖片?其实是社会批判剧!
别以为《聊斋》只是吓小孩的鬼故事,
它根本就是一部“大清黑暗面纪录片”:
《促织》——皇帝爱斗蟋蟀,逼得百姓倾家荡产,儿子魂魄变虫替父上贡
《席方平》——地狱比阳间更黑,阎王收受贿赂,冤魂告状无门
《公孙九娘》——起义被镇压, thousands 死难者化作孤魂野鬼,无人祭奠
这些故事背后,全是血泪:
税负沉重、官贪吏暴、司法腐败、民生凋敝……
而最讽刺的是:
那些“鬼”,反而比人更有情有义——
狐女愿为穷书生洗衣做饭,女鬼帮负心汉照顾老母,
倒是那些穿官服的活人,专干禽兽不如的事。
难怪鲁迅都说:
> “《聊斋》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
四、死后封神:生前没人看,死后火了300年
蒲松龄死时,家里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
《聊斋志异》手稿被儿孙当废纸堆在角落。
谁能想到——
一百年后,这本书火遍全国,
传到日本、韩国、欧美,
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
莫言说:“我是看着《聊斋》长大的。”
王家卫拍《花样年华》,灵感来自《聂小倩》
周星驰《美人鱼》《长江七号》,都有聊斋影子
如今,《聊斋》改编影视剧超百部,
B站二次创作播放量破亿,
年轻人弹幕刷屏:
> “原来古人也懂‘恋爱脑’”
> “小倩才是独立女性代表!”
> “蒲大爷要是活在今天,绝对是百万粉UP主!”
结尾暴击:
蒲松龄用一辈子证明:
考不上编制没关系,
只要你能把苦难酿成故事,
就能在另一个世界封神。
他在人间是个失败者,
但在阴间,他是判官;
他没当上进士,
却成了中国最会讲故事的人。
所以啊,
如果你现在正经历低谷,
不妨想想那个蹲在村口喝茶听鬼话的老头——
有时候,命运给你关上门,
是想让你亲手打开一扇通往幽冥的窗。
我是老野,
专挖那些史书不说透、但老百姓最爱听的历史真相。
- “蒲松龄考了50年才上岗?现代考公人哭了”
- “聊斋里的女鬼为啥都爱穷书生?”
- “他穷到吃不起饭,却写出最暖鬼故事”
- “如果蒲松龄有抖音,他会拍什么?”
- “《画皮》原型竟真有其事?村民亲述离奇经历”#蒲松龄#蒲松龄故居#蒲松龄写聊斋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