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莱坞这座造梦工厂,既造就了玛丽莲·梦露、奥黛丽·赫本这样的永恒巨星,也让不少才华横溢的女演员逐渐被历史遗忘。她们或因行业系统性偏见,或因个人悲剧,或因时代局限,明明拥有出色演技,却没能在影史上留下应有的印记。这些女星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遗憾,更折射出好莱坞光
好莱坞这座造梦工厂,既造就了玛丽莲·梦露、奥黛丽·赫本这样的永恒巨星,也让不少才华横溢的女演员逐渐被历史遗忘。她们或因行业系统性偏见,或因个人悲剧,或因时代局限,明明拥有出色演技,却没能在影史上留下应有的印记。这些女星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遗憾,更折射出好莱坞光鲜外表下的残酷。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这12位被好莱坞“沉默”的标志性女演员,探寻她们背后不为人知的挣扎与无奈。
1. 弗朗西丝·法默:心理健康与制片厂压力下的悲剧
弗朗西丝·法默的故事,是好莱坞制片厂体系黑暗面的缩影,充满悲剧与不公。她22岁被派拉蒙影业发掘,不仅容貌出众,还拥有极具张力的演技,本应前途无量。
但她性格独立,厌恶制片厂的虚假包装,渴望舞台带来的真实感,最终拒绝了制片厂的要求,回到戏剧领域。这一选择,成了她职业生涯转折的开始。
当她重返好莱坞时, addiction 和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显现,加上媒体的过度关注,让她的状态越来越差。媒体热衷于报道她的“堕落”,把她塑造成“悲剧女星”,却忽略了她的演技。
她的困境还在加剧:母亲成了她的监护人,掌控了她的生活,她还多次被送进机构接受治疗。这些公开的崩溃彻底中断了她的事业,尽管1982年有传记电影讲述她的经历,但人们记住的,更多是她的痛苦而非演艺成就。
2. 梅布尔·诺曼德:丑闻、审查与开拓者的陨落
梅布尔·诺曼德是好莱坞的开拓者,不仅是演员,还身兼编剧和导演,在女性角色受限的默片时代,打破了诸多常规。
她喜剧天赋出众,和喜剧传奇“胖子”阿巴克尔(Fatty Arbuckle)多次合作,凭借活泼的荧幕形象和创作才华,成了默片时代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但她的个人生活充满争议,被贴上“放纵派对女孩”的标签。更严重的是,她卷入了多起好莱坞丑闻:20世纪20年代,频繁合作的阿巴克尔陷入法律纠纷;后来她的朋友、导演威廉·德斯蒙德·泰勒被谋杀;再之后她的司机卷入枪击事件。
这些丑闻引发公众不满,好莱坞开始严厉审查“不道德行为”,她的电影也因此下架。1926年她推出最后一部电影,4年后就因肺结核去世。她的艺术成就,最终被丑闻的阴影掩盖。
3. 黄柳霜:对抗种族歧视与定型化角色的先驱
黄柳霜(Anna May Wong)是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为华裔美国女演员,她在种族歧视严重的好莱坞,用才华闯出了一片天。
她荧幕气质独特,在《上海快车》(1932年)等影片中的表演,展现了深厚的戏剧功底,证明自己远超“花瓶”角色。
但当时的好莱坞系统性 racism 成了她的阻碍:行业总是把她定型为“神秘东方女性”或“顺从女仆”这类刻板角色,限制了她的戏路,让她无法演绎复杂的正面角色。
最令人遗憾的是1937年,米高梅电影公司改编赛珍珠的《大地》,她本是饰演主角“阿兰”的最佳人选,却因种族原因落选,角色最终给了白人女演员路易丝·赖纳(Luise Rainer),而她只被邀请饰演反派“莲花”,她拒绝了这一角色。这次不公,不仅让她错失巅峰机会,也成了好莱坞种族偏见的典型案例。
4. 海蒂·麦克丹尼尔:奥斯卡首位黑人获奖者 却困于偏见
海蒂·麦克丹尼尔(Hattie McDaniel)的好莱坞生涯,既有着里程碑意义,也充满了悲剧色彩。1940年,她凭借《乱世佳人》中“嬷嬷”一角,成为首位获得奥斯卡奖的黑人女性,这本应是打破壁垒的时刻。
但现实却很残酷:尽管她演技出众、深受观众喜爱,却始终摆脱不了“女仆”这类定型角色。这不是她的选择,而是好莱坞种族歧视的结果——当时黑人演员能得到的角色,几乎都局限在服务类岗位。
她的处境十分矛盾:一方面因奥斯卡获奖得到认可,另一方面却被行业限制在刻板角色中,无法展现更多才华。她曾无奈表示:“我宁愿演女仆,也不愿真的当女仆”,这句话道尽了当时黑人演员的无奈与妥协。她的成就虽具开创性,却也成了好莱坞压制黑人艺术声音的见证。
5. 路易丝·赖纳:失望、错误建议与纪录保持者的隐退
路易丝·赖纳(Luise Rainer)在好莱坞的生涯短暂却耀眼,她出生于德国,凭借出色演技,成了首位蝉联奥斯卡奖的演员,1936年凭《歌舞大王齐格飞》获奖,1937年又凭《大地》再夺桂冠,米高梅甚至视她为下一个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
但她与好莱坞的关系却充满矛盾:她厌恶制片厂对演员的过度宣传,也不满拿到的角色缺乏深度,渴望更有艺术价值的剧本。这种对“商业化”的排斥,让她逐渐对行业失望。
多重因素最终让她离开:糟糕的职业建议误导了她的选择,而她在制片厂的支持者、制片人欧文·撒尔伯格(Irving Thalberg)突然去世,让她在竞争激烈的好莱坞失去了依靠。1938年,她毅然离开电影行业回到欧洲,1939年至2003年间只偶尔参演3部作品,最终只在“资深影迷圈”中被铭记,才华没能充分施展。
6. 蒂比·海德伦:反抗悬疑大师 付出惨痛代价
蒂比·海德伦(Tippi Hedren)的好莱坞起点堪称梦幻:她因一则电视广告被悬疑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发掘,“冷艳金发”的形象完美契合希区柯克的审美。
她在《群鸟》(1963年)和《艳贼》(1964年)中的表演,展现了冷静与自信,本应开启辉煌的演艺生涯。但这段合作很快变成了噩梦。
希区柯克的“指导”逐渐变成了控制和骚扰,海德伦后来透露,希区柯克对她有不当要求,被拒绝后便开始报复:他通过合同限制她,不让她接其他导演的戏,彻底阻断了她的发展。
她的反抗让自己付出了代价:无法参与高水准项目,事业在巅峰期停滞。尽管之后仍参演电影和电视剧,但再也没能达到与希区柯克合作时的高度,一位本可成为巨星的演员,因行业权力的滥用而被“沉默”。
7. 克拉拉·鲍:“摩登女郎” icon 选择归隐
克拉拉·鲍(Clara Bow)是“摩登女郎”(Flapper)的代表,作为默片时代的巨星,她的荧幕形象充满活力与反叛,打破了当时的传统女性刻板印象,成了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符号。
她演技灵动,充满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成了默片时代最具标志性的演员之一。但荧幕之外,她的生活却充满动荡。
好莱坞的过度关注让她不堪重负,加上个人经历坎坷,她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负面新闻也不断涌现,这些都掩盖了她的演技。
她的隐退并非因为“有声电影时代到来”:1933年,因多次被背叛和制片厂的高压,她选择结婚并搬到内华达州的牧场,放弃了演艺事业。此后她深居简出,虽仍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但她用这种方式,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平静。
8. 诺玛·希拉:好莱坞女王的优雅退场
诺玛·希拉(Norma Shearer)曾是米高梅的“女王”,在制片厂拥有极高的话语权。她的影响力,一方面来自与米高梅制片主管欧文·撒尔伯格的婚姻,更重要的是她自身的实力。
她戏路宽广,既能演绎端庄优雅的贵族角色,也能驾驭大胆前卫的女性形象,凭借出色的表现力,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女演员之一。
1936年,撒尔伯格突然去世,这不仅让她失去了伴侣,也让她在好莱坞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持。尽管之后几年她仍在行业内坚持,但制片厂的权力格局已变,她的处境也大不如前。
1942年,她选择退休,这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在失去撒尔伯格的好莱坞,她不愿再继续争斗,而是选择守护内心的平静。虽然她逐渐被公众遗忘,但她的电影作品仍保留着她的才华,见证着她曾经的辉煌。
9. 葛洛丽亚·斯旺森:默片女神的有声电影困境
葛洛丽亚·斯旺森(Gloria Swanson)是默片时代的 glamour 象征,她荧幕气场强大,演技精湛,加上极具辨识度的时尚风格,成了当时最受追捧的明星之一,名字几乎等同于默片的黄金时代。
但“有声电影”的到来,给她的事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尽管她有演技,但她的表演风格和声音,难以适应有声电影的要求,无法像默片时代那样打动观众。
这种行业变革让她逐渐淡出主流:到20世纪30年代末,她再也没能重现往日辉煌,只能偶尔参演舞台剧或广播节目,慢慢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1950年,她在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的《日落大道》中饰演“诺玛·德斯蒙德”——一位过气的默片明星,这个角色仿佛是她自身经历的写照,让她短暂回归公众视线。但这部电影也让她彻底被贴上“默片时代遗珠”的标签,成了好莱坞时代变迁的“牺牲品”。
10. 秀兰·邓波儿:从童星到外交官的跨界人生
秀兰·邓波儿(Shirley Temple)是好莱坞历史上最成功的童星,在大萧条时期,她凭借可爱的卷发、灵动的歌舞和真挚的表演,成了无数人的“精神慰藉”,也是当时好莱坞的票房保证。
她的电影充满欢乐,给艰难时期的人们带来了希望,本该拥有长久的演艺生涯。但在22岁时,她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退出电影行业。
对她而言,演艺事业已失去吸引力,她更渴望结婚,过上远离聚光灯的平凡生活。这个选择让她摆脱了“童星”的标签,重新掌控了自己的人生。
她的人生并未就此沉寂:20世纪50年代末,她偶尔参与电视节目;60年代后期,她开启了外交生涯,先后担任美国驻加纳、捷克斯洛伐克大使,还曾任美国礼宾司司长。她的传奇,不仅在于银幕上的成就,更在于她突破“童星”局限,活出了多元的人生。
11. 海蒂·拉玛:拥有秘密天赋的女星
海蒂·拉玛(Hedy Lamarr)以绝世美貌和荧幕魅力闻名,但她的才华远不止于此——她还是一位发明家,只是这一身份长期被忽视。
在演艺事业巅峰期,她与作曲家乔治·安塞尔(George Antheil)合作,发明了一种用于盟军鱼雷的无线电制导系统,这套系统采用“跳频技术”,后来成了现代无线通信的基础,我们现在使用的Wi-Fi、GPS、蓝牙,都源于这一发明。
但她的发明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好莱坞也只关注她的外貌。晚年的她逐渐淡出公众视野,1958年出演最后一部电影后,就很少公开露面,还曾因他人利用自己的名气而提起诉讼,极力维护个人隐私。
到20世纪80年代,她几乎完全隐居,只通过电话与亲密朋友联系。她的故事证明,好莱坞明星的价值,远不止于“荧幕形象”,但她的智慧与发明,却长期被行业和公众遗忘。
12. 葛丽泰·嘉宝:追求“独处”的神秘巨星
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被誉为“瑞典斯芬克斯”,1925年加入米高梅后,迅速成为默片时代的巨星。她的“我想独处”(I want to be alone)成了经典台词,而这也确实是她的真实渴望。
米高梅巧妙利用她的内向性格,塑造了“神秘巨星”的形象,让她更具吸引力,成了当时最具魅力的演员之一。
但她对好莱坞的浮华和压力越来越失望,1941年,她的最后一部电影《双面女人》口碑不佳,之后她便宣布退休——当时她正是好莱坞最红的明星之一,这个决定震惊了所有人。她曾坦言:“我觉得我已经演够了”,道出了对表演事业的厌倦。
退休后,她过着低调的生活,虽然不算完全隐居,但社交圈极小,极力保护个人隐私。在之后的近50年里,她专注于平静的私人生活,成了好莱坞史上“主动选择离开”的传奇,用一生践行了“追求独处”的愿望。
好莱坞历史爱好者们,你是否听说过这12位女演员的故事?你认为行业偏见、个人选择等因素中,哪一个对她们的“被遗忘”影响最大呢?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