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什么都不要,就是希望从严、从重、从快判决,还我一家三口一个公道。”2025 年 10 月的景德镇已泛起凉意,年过花甲的胡女士坐在儿子曾经的婚房里,指尖反复摩挲着孙子的婴儿袜,声音里满是熬煮一年的疲惫。这一年多来,她和爱人从未真正走出 2024 年 10
“我们什么都不要,就是希望从严、从重、从快判决,还我一家三口一个公道。”2025 年 10 月的景德镇已泛起凉意,年过花甲的胡女士坐在儿子曾经的婚房里,指尖反复摩挲着孙子的婴儿袜,声音里满是熬煮一年的疲惫。这一年多来,她和爱人从未真正走出 2024 年 10 月 2 日那个夜晚,他们守着满室的生活痕迹,等待法律给三条逝去的生命一个明确的交代。
凝固的日历与未归的晚餐
景德镇昌江大道的梧桐叶又落了一季,珠山区人民法院门口的路段已加装上带红蓝警示灯的护栏,但胡女士儿子家中的日历,始终停留在 2024 年 10 月 2 日。那张泛黄的纸页上,儿媳王某某用铅笔标注着 “晚归,想吃红烧牛腩”,如今成了刺痛人心的遗物。
事发地位于昌江大道与广场北路交叉口向西 370 米处,双向八车道的柏油路在此处形成一个缓坡,周边密布着莱顿风情等多个小区,日常车流量极大,该路段限速为 40 公里 / 小时。2024 年 10 月 2 日 18 时 42 分,暮色刚染透天际,路灯正次第亮起,胡女士的儿子胡某抱着 358 天的儿子,身旁跟着妻子王某某,正准备穿过马路去往母亲家。这个国庆假期的第二个傍晚,他们像往常一样规划着家庭聚餐,却没料到这是生命最后的旅程。
彼时 3 公里外的胡女士家中,厨房还飘着饭菜香。紫砂锅里炖着的排骨汤咕嘟作响,珐琅锅里的可乐鸡翅已经收汁,清蒸桂鱼躺在白瓷盘里,等着最后淋上热油。“下午 4 点半儿媳打电话说孩子在睡觉,要晚点来。” 胡女士记得很清楚,电话里还传来孙子咿呀的笑声。等到晚上 7 点半,饭菜渐渐凉透,儿子的电话却始终无人接听,老两口嘀咕着 “可能来了客人”,便用保温盒仔细打包好饭菜,往儿子家走去。
步行 20 分钟抵达儿子居住的小区,单元门的密码锁依然是孙子的生日。胡女士抬手敲门,金属门环撞击门板的声音在楼道里回荡,却没有任何回应。老伴掏出手机反复拨打儿子电话,21 通铃声过后,听筒里只剩下机械的忙音。转而拨打儿媳的电话时,漫长的等待后终于有人接听,传来的却是陌生男子低沉的声音:“你是王某某的家属吗?请来事故科一趟。”
“是不是法院门口那个车祸?” 胡女士的声音瞬间发颤,她下午买菜时听街坊说过那边出了事故,却从没想过会和自己家有关。电话那头的沉默像一块巨石压下来,老两口跌跌撞撞地往交警部门赶,保温盒里的排骨汤洒出来,在裤腿上烫出一片温热的痕迹,可他们毫无知觉。
当晚 9 点 17 分,事故科的白炽灯刺得人睁不开眼,民警的话语像冰锥扎进心里:“您的儿媳和孙子当场就没了。” 胡女士的爱人踉跄着扶住墙,眼泪砸在冰凉的地砖上。不到一个小时后,医院的电话再次打来,告知胡某经抢救无效死亡。短短 102 分钟,那个前一天还在饭桌上规划周末出游的五口之家,就只剩两个老人在空荡的走廊里互相搀扶。
129km/h 的失控:口角引发的致命加速
2024 年 10 月 11 日,景德镇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的警情通报贴满了事发路段的公告栏。通报明确显示,肇事者廖某宇排除酒驾、毒驾嫌疑,负事故全部责任。而这份通报背后,藏着一个荒诞到令人窒息的肇事原因。
在 2025 年 4 月 15 日景德镇中级人民法院的庭审现场,检察机关出示的行车记录仪数据和同车人孙某某的口供,还原了那场悲剧的全过程。时年 20 岁的廖某宇驾驶着购买仅 5 天的白色轿车,载着前女朋友孙某某行驶在昌江大道上。行至一个红绿灯路口时,两人因 “鹦鹉学人说话的历史年限” 这一细碎话题爆发口角。争执几句后,孙某某赌气转头玩手机,不再理会廖某宇。
绿灯亮起的瞬间,廖某宇猛地将加速踏板踩到底,位置百分比达到 100%。行车数据显示,车辆在 14 秒内从起步加速至 129 公里 / 小时,远超该路段 40 公里 / 小时的限速标准。“我当时吓坏了,抓着扶手喊他慢点,他根本不听。” 孙某某在庭审供述中提到,廖某宇当时脸色涨红,双手死死攥着方向盘,眼神盯着前方,对她的劝阻置若罔闻。
监控画面记录下了撞击瞬间的恐怖景象:白色轿车像脱缰的野马冲上缓坡,胡某本能地将妻子和孩子往身后推,但高速行驶的车辆冲击力巨大,三人瞬间被撞飞数米远。附近商户魏先生在庭审中作证:“当时正吃饭,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巨响,跑出去就看见三个人躺在地上,孩子的襁褓散落在旁边,车前脸已经撞得稀烂。”
更让胡女士崩溃的是庭审现场播放的执法记录仪片段。事故发生后,廖某宇下车的第一个动作是绕着车头查看车辆受损情况,随后才走到副驾驶位搀扶孙某某。当 120 急救人员跪在地上对王某某进行心肺复苏时,他竟在一旁掏出烟点燃,手指滑动着手机屏幕,偶尔和赶来的朋友低声说笑。民警上前询问情况时,他还高声争执,拒绝配合调查。
2024 年 10 月 3 日,廖某宇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刑事拘留。但随着侦查深入,其主观故意的证据链逐渐清晰:刻意加速的操作、对劝阻的无视、肇事后的冷漠态度,均指向危险公共安全的主观意图。10 月 17 日,检察机关以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其批准逮捕。这一罪名与交通肇事罪有着本质区别 —— 前者主观上存在故意,侵犯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安全,最高可判处死刑;后者属于过失犯罪,最高刑期为十五年有期徒刑。
庭审交锋:罪名之争与冷漠细节
2025 年 4 月 15 日上午 9 点,景德镇中级人民法院的法槌敲响,廖某宇穿着橙色囚服走进法庭,全程低着头,偶尔抬眼看向旁听席的胡女士,却没有任何道歉的表示。
检察机关在公诉意见中明确指出,廖某宇在闹市区刻意加速至 129 公里 / 小时,其行为已与放火、决水等危险方法相当,客观上造成三人死亡的严重后果,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为佐证观点,公诉人当庭出示了三份关键证据:车辆加速踏板的数据分析报告、孙某某的劝阻录音、事发路段的多机位监控录像。
“这只是一起交通肇事,我不是故意的。” 廖某宇在最后陈述中突然开口,声音微弱却态度坚决。他的辩护人提出,廖某宇此前无犯罪记录,事发时系情绪失控后的临时行为,而非蓄意危害公共安全,应按交通肇事罪定罪量刑。
庭审现场的质证环节,更多细节被披露。据廖某宇父亲向中间人透露的录音显示,其家属坚称 “儿子撞人前踩了刹车、打了方向盘,不是故意的”,但司法鉴定报告显示,事发前车辆未出现制动痕迹,方向盘仅在撞击前 0.3 秒有轻微偏转,属于本能反应而非主动避让。更关键的是,廖某宇在加速过程中,曾对孙某某说 “反正没人敢拦我”,这句话被车内录音设备完整记录下来。
当天的庭审持续至下午 1 点 30 分,法庭宣布休庭择期宣判。走出法院时,胡女士看着天空中飘过的白云,突然想起孙子第一次抬头看云时的笑容,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她没想到,夺走亲人生命的竟然是这样一场荒唐的争执,更没想到肇事者至今仍在否认主观故意。
破碎的四代人与未到的判决
一年多的等待里,胡女士和爱人搬进了儿子的婚房。这间 120 平方米的三居室里,到处都是一家三口的痕迹:客厅的照片墙上,胡某和王某某的婚纱照旁贴着婴儿的百日照;儿童房的摇篮里,还放着孙子没啃完的牙胶;阳台的晾衣架上,挂着洗得发白的小袜子。“每天晚上都觉得他们还在,听到一点声音就以为是孩子哭了。” 胡女士说。
2024 年 12 月,老两口在医院被同时诊断为重度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医生开具的诊断书上写着 “严重失眠、持续性闪回、罪恶感强烈”。如今他们每天只能睡一两个小时,夜里常被噩梦惊醒,耳边总回荡着车祸现场的巨响。“总觉得是我们没照顾好他们,要是那天没让他们过来吃饭就好了。” 这种念头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两位老人,让他们彻底封闭了自己,拒绝所有亲友的探望。
悲剧的涟漪还在不断扩散。王某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事发后家人一直瞒着 80 多岁的爷爷。2025 年 3 月,老人见孙女久未探望,每天坐在门口念叨,家人实在瞒不住,只好说出真相。“爷爷听完就愣在那,一句话没说,一口气没上来就没了。” 胡女士红着眼眶回忆,如今王某某的奶奶还被蒙在鼓里,家人特意搬了家,就怕老人从街坊口中听到什么。
更让受害者家属难以接受的是肇事者家属的态度。事故发生后不久,廖某宇的父亲曾通过中间人提出 80 万元赔偿,被胡女士当场拒绝:“我连后代都没了,要钱有什么用?” 后来对方又提出 “等廖某宇出来后给老人养老”,这样的提议更像一种讽刺。2025 年 8 月,廖某宇家属给胡女士爱人的哥哥打电话,一句 “你儿子死了是天灾,你们追责是人祸”,彻底击碎了双方沟通的可能。
原本 2025 年 10 月 19 日是该案一审的最后审限期,但 10 月 17 日,胡女士的代理律师兰和接到法院口头通知,该案经最高院批准第三次延期,审限延长至 2026 年 1 月 20 日。这个消息让两位老人的情绪再次崩溃,胡女士把脸埋在孙子的小被子里,泪水浸湿了布料:“我们就想等一个公道,怎么这么难。”
10 月 18 日的景德镇下起了小雨,胡女士站在阳台看着楼下的马路。加装护栏后的路段变得规整,行人都绕着斑马线过街,再也没有当年的混乱。她抬手摸了摸冰冷的玻璃,窗面上映出自己苍老的面容。客厅里的挂钟滴答作响,每一声都在诉说着漫长的等待,而那纸迟到的判决,还在时光的尽头遥遥无期。
来源:巫师火电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