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2岁,老李查出肝癌晚期那天,诊室里一片沉默。他坐着,眼神空洞,没说话。医生说了很多治疗方案,可他一句都没接,转身走了。回到家,他开始顿顿大鱼大肉,不再忌口,也不吃药。家人劝了很多次,他就一句话:“人老了,该来的挡不住,生死由命。”
62岁,老李查出肝癌晚期那天,诊室里一片沉默。他坐着,眼神空洞,没说话。医生说了很多治疗方案,可他一句都没接,转身走了。回到家,他开始顿顿大鱼大肉,不再忌口,也不吃药。家人劝了很多次,他就一句话:“人老了,该来的挡不住,生死由命。”
这是医生最怕看到的情况,不是怕病重,而是怕病人放弃。特别是肝癌这种病,虽然发现晚了希望小,但真不是没得治。像老李这样直接摆烂的,其实并不少。但真的是“任天安排”,就比治疗更好吗?
很多人一听“肝癌晚期”,脑子里马上浮现的是“活不了几天”的画面。确实,肝癌发展快,发现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治疗难度大。
但“难”不等于“没戏”。现代医学在晚期肝癌的治疗上已经走了很远,靶向药、免疫治疗、局部介入、联合方案,甚至有些人通过系统治疗症状稳定,还能多活几年,甚至带瘤生存。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治疗。身体条件、肿瘤类型、转移情况,都会影响医生判断。但哪怕不能根治,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延长生命,其实都是治疗的目标。
老李这样的选择,看上去是“看透了”,但其实是误判了。
“拖着也没用,不如吃点好的。”这是很多晚期患者的想法。身边人也常说:“你看谁谁做了化疗,还不是没挺过来。”于是很多人心里已经把“放弃”当成一种理性选择。
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多数人不是看透了生死,而是被吓到了。怕痛、怕花钱、怕折腾、怕家人辛苦,种种压力让人下意识地往“顺其自然”靠。说到底,是怕面对不确定和折磨。
而且在信息不对称的现实里,大多数人对治疗的了解非常有限,对晚期肝癌的真实预后也不了解。不是不想治,而是不知道还能治。
老李回家后天天吃肉喝酒,说是“想吃什么吃什么,别憋着”。很多人觉得,既然都这样了,吃点喜欢的也算一种“体面”。
但对肝癌病人来说,这种“放开吃”其实是雪上加霜。肝本来就已经负担过重,再加上高脂肪、高蛋白摄入,等于给病灶添柴加火。而酒精更是肝癌的“帮凶”,哪怕一点点,都可能加速恶化。
更糟的是,这些饮食习惯会让病人更容易出现并发症,比如肝性脑病、腹水、黄疸加重,到时候痛苦的不是一天两天。
所以说,“想吃点好的”是人之常情,但方式得讲究。不是说只能吃青菜白粥,而是要根据肝功能情况,合理安排营养,保证身体能撑得住。
“生死由命”听上去像是豁达,但很多时候是不得不的妥协,是被现实逼出来的“认命”。老李不是不怕死,只是不想再折腾。他说,“活一天是一天,别给孩子添乱。”
但问题是,不治疗就一定不会添乱吗?病情恶化后,痛苦会越来越多,到时候住院护理、甚至卧床不起,家属压力不会减少,反而更重。
治疗不是为了长命百岁,而是为了减轻痛苦、让余生有选择。不是所有人都能痊愈,但至少可以选择少一点痛,多一点尊严。
医生常说:“不是治不好,而是没机会治。”如果能早一点接受正规治疗,哪怕晚期,也可能重获时间。
现实里,很多患者的放弃,其实是全家的决定。老李的女儿说,他们也想送去医院,可父亲不肯,说不想拖累家里,儿女也不敢强求。
这种道德困境很常见。一边是孝心,一边是尊重意愿。可问题是,很多放弃其实不是病人真正的“意愿”,而是他们以为自己已经别无选择。
这个时候,医生和家属的沟通就特别重要。如果能把治疗的希望、方案、可能的副作用讲清楚,很多人其实愿意尝试。
不是每一次治疗都要拼尽全力,但至少自己还可以选择。
当医生久了,会发现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误解。晚期不等于判死刑,不治疗不等于体面离去。
真正的体面,是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怎么做对自己最好。是有知情权,有选择权,而不是在恐惧中仓促做决定。
老李的故事令人唏嘘,但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不要再重复他的选择。生命的尊严,不在于放弃治疗,而在于有尊严地活着每一天。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强,张伟.晚期肝癌治疗新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22,49(6):305-310.
[2]陈燕,王磊.肝癌患者心理状态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1,30(4):356-359.
[3]赵敏.肝癌患者营养支持策略探讨[J].实用肿瘤杂志,2023,37(2):112-115.
来源:陈晨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