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铸魂·实践育人·强农兴校——山东农业大学举办第三届耕读文化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9 22:23 2

摘要:“山农之辈,将续耕读之魂,乘奋进之风,以笃行传薪火,以卓越争一流,接续山农新章!”……耕读诗会现场,伴随着郎朗诗歌声,拉开了山东农业大学第三届耕读文化节序幕。

“山农之辈,将续耕读之魂,乘奋进之风,以笃行传薪火,以卓越争一流,接续山农新章!”……耕读诗会现场,伴随着郎朗诗歌声,拉开了山东农业大学第三届耕读文化节序幕。

山东农业大学党委高度重视耕读文化节活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文化节主题、主线及实施方案进行深入研讨。党委书记徐剑波在听取活动汇报时强调:“耕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要深切领会耕读文化节的育人作用,将传统耕读文化与现代农业教育深度融合,化耕为劳、化读为育,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耕读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强化实践能力,把这堂‘大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培养更多扎根大地、担当重任的卓越农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磅礴青春力量。”

从“耕读传家久”的千年古训,到“强农兴农”的时代号召,耕读文化始终是华夏文明的根脉所在。在山东农业大学党委统一领导下,各单位、各部门通力协作,从方案策划到细节执行,从氛围营造到安全保障,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共同致力于将本届文化节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活动当天,秋雨绵绵,但现场人声鼎沸,场地中央,来自海阳的民间秧歌队正欢快地表演着传统秧歌,热闹非凡。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冷畅俭,党委副书记张然,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史文宪同广大师生一同走进文化节现场,沉浸式体验耕读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魅力。

溯源耕读 聚力兴农

走进农具实物展区,古朴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学生们围着一台清朝末期的扬场机仔细研究,又轻轻拿起一把锄头,仿照松土动作比划起来。

作为涉农高校的学子,只有知农情、懂农意才能解农愁。本届耕读文化节精心设计了耕读文明展,溯源了农学典籍的思想精华,生动讲述了农作物的“前世今生”,并联合泰安市古村乡愁博物馆开展耕织用具实物展,把博物馆搬到了校园里,串联起古今流淌的文化情怀,打造了沉浸式感悟农耕智慧的第二课堂。

“先辈智慧令人震撼,我要赓续文化血脉,厚植爱农情怀,在实验室与试验田里求索真知,为农业科技创新作出自己的贡献。”邢煜晗同学向记者说道。

“因教民稼穑而生,因民族复兴而为,因强国建设而兴。百余年来,学校扎根齐鲁大地,牢记办学使命,为助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山东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工作人员向在场师生介绍着学校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学校正大力弘扬以‘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耕读精神,鼓励同学们将个人成长融入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在服务‘三农’中书写青春篇章。”

“您看这竹编筐的纹路多精致,这是我们村非遗技艺和现代珠宝工艺结合的尝试……”乡村振兴示范展区内,临沂蒙阴县的工匠正在演示竹编工艺。旁边鱼台大米蒸制出的米饭散发出淡淡香气,保温箱里的小朗德鹅叽叽喳喳。“校地同心办实事儿,本地特色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学校为鱼台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壮力量啊。”县委副书记刘磊对校地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连连称赞。

冷畅俭俯身从保温箱中手捧起一只小朗德鹅,笑着说道:“这是你们那里的特色品种,要持续做好特色品牌打造,学校会全力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驻鱼台县第一书记张西刚听后表示:“我们一定发挥好桥头堡作用,精准对接农户需求,做好技术推广和落地服务,助力鱼台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在触摸历史中感悟农耕文化底蕴,在见证办学成果中明晰青年担当,这场盛会让我读懂了‘强农兴农’的真正含义。”张祺慧同学说。

躬耕体验 知行合一

“这是我们科技小院研发的黑枣醋、黑枣果脯、黑枣白兰地等产品,大家可以品尝一下”“这是小院运用自主研发的‘菌菜轮作’栽培模式培育出来的番茄,个大汁多,番茄味十足。”……在“耕读下的乡村答卷”展区,来自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化身产品讲解员,将他们扎根生产一线、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丰硕成果娓娓道来。

丰收的喜悦也在“耕读后的丰收礼”展区中弥漫。走进展区,玉米、花生、苹果、酥梨的香气扑鼻而来。“大家刚刚品尝的糯玉米是我们种植的‘山农209’品种,这里还有山花7号、9号花生,山农酥梨等,都是学校团队自主研发的品种,是专属于农大的味道。”学生志愿者介绍着学校在作物育种、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引得现场师生纷纷体验、品尝。

“近距离体验学校科研团队的成果,让我明白了专业知识的力量,也让我对‘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句话的分量有了更真切的体会,点燃了我投身‘三农’事业的激情。”园艺学院学生接受采访时说。

耕读文化节设置了现场体验活动,以沉浸式体验和劳动实践为核心,让师生在动手参与中深化对耕读文化的理解,强化“学农知农、实践育人”的活动导向,实现“从认知到实践”的深度转化。

各学院纷纷立足学科和专业特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各具特色的体验区如同一个个打开的“盲盒”,吸引着师生们驻足探索,他们在知中行、在行中知,深刻感受着农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增强了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与此同时,科教站园人头攒动,一排大型农机具和无人智能农业设备整齐列阵,气势恢宏。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涌入农学院站园作物种植区,探寻作物生长的奥秘;亲身体验全喂入式小麦联合收割机、小麦小区收割机、小区条播播种机等智能装备,感受科技为农业带来的强大力量;直观了解现代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流程,掌握科研实验的基本方法,真正“接了地气”、学了本领。

“耕读文化节活动旨在打破课堂与田野的界限,融通知识与实践,让师生们在动手参与、深度互动中,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耕读文化的魅力,增强知农爱农的情怀和强农兴农的使命感。希望同学们传承耕读文化,厚植爱农情怀,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三农’的实际行动,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冷畅俭参观展区时勉励同学们学习耕读精神,弘扬耕读传统。

文明交流 互学互鉴

“指尖捏着纤细的羊毫笔,先在调色碟里蘸取少量赭石色,毛笔尖轻触特意放缓速度的素坯表面,起初动作略显生涩,笔锋偶尔抖出细微的线条。待逐渐找到手感,随着机器的匀速转动,一点点在杯身勾勒出大汶口文化特有的回纹。”学校两位德国外教在身旁传承人的指导下,正专注地为手中的陶瓷罐坯描绘纹样,“这不仅是完成了一件作品,更像是真切触摸感知着一种文化,这次体验太有力量了。”

陶艺不仅是“耕”之于土地的索取与转化,更是“读”之于自然的观察、思考与艺术性创造。源自大汶河畔的黄黏土,采用“窑前彩”等独特工艺,以赭石、高岭土为墨,绘就了流淌数千年的纹样。除了陶艺,活动还设置了汉服、香囊、漆扇、鲁秀、面塑、草编,以及泰山香、泰山石敢当朱砂红拓片等传统老手艺体验区,收获了一众师生的喜爱,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实操,切身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风采。

“开展‘耕读旁的世界之窗’,可以促进耕读理念与国际交流融合,让学校师生在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拓展国际化视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活动现场,学校国际处工作人员介绍,“依托本届耕读文化节,我们邀请了来自喀麦隆、埃及、加纳、巴基斯坦、坦桑尼亚等多个不同国家的外籍师生化身‘文化使者’,身着传统服饰,展示本国历史、传统农耕文化等,并现场教授制作本国特色美食,通过展示不同国家‘耕’的多样性与‘食’的文化内涵,传递了‘农耕文化无国界’的理念,为活动增添了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国际化色彩。”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国际化办学迅速发展,校园里的国际化元素愈加丰富。我们将持续深入挖掘农耕文明的内涵,坚持在多元文化中寻找共鸣、取其精华,坚持以交往、交流和交融为主旋律,努力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的优秀人才,共同绘就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新画卷。

农润童心 耕读传薪

“这些是农具吗,做什么用呀”“废纸里竟长出来发芽的种子,好神奇”“蹴鞠不就是现代的足球吗”……200余名身着校服的中小学生也一同参加了本届耕读文化节,他们像一群雀跃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地扑进耕读文化节的热闹里,边走边看、摸摸瞧瞧,稚嫩的脸上写满了好奇与兴奋。

耕读教育是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涉农高校,山东农业大学始终坚持将耕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知农爱农情怀教育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三全”育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山农校园,在大学生们的讲解下、在亲身实践中,触摸作物、分辨品种,聆听农事智慧、感悟耕读文化、触摸农业科技。”学校附属学校带队老师说,“对于小学生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有意义的体验,更是一堂走出教室的生动思政课。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在看得见、摸得到、听得进的场景中,不仅让同学们感受到大学校园氛围、开阔了眼界视野,更涵养了劳动情怀、激发了学习动力。”

除了邀请中小学生进校参观体验,山东农业大学还依托泰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充分发挥农业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面向泰安市及周边地区中小学开发并实施18门系列耕读教育课程,内容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涵盖农作物种植体验、农业科技探索、农事智慧传承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搭建高校服务基础教育、传递农耕文化的联动平台。

据了解,本届耕读文化节以“耕读铸魂·实践育人·强农兴校”为主线,共分“启动仪式、宣传展示、体验互动、系列文化活动、系统体验课程”五大板块,设有农耕文明展、办学成果展两大展区;世界之窗、老手艺、乡村答卷、生灵记、学科味、智能农机、丰收礼、童趣时光、节目展演等九大互动体验区。层次分明,内容联动,贯穿全年。活动当天,多家中央、省级媒体参与报道,学校公众号进行全程直播。学校各单位、各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参与活动。

来源:职场ta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