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红层地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0 10:19 2

摘要:而红层地貌,无疑是这张图谱里最炽热的一笔,它像大地亲手点燃的火焰,周身红红火火,在一众冷调山地间格外夺目。

若将山地,

以颜色的划分,

绿色山林是漫山遍野的生机,

白色雪山是云端之上的凛冽,

褐色的花岗岩是裸露在外的粗粝。

各种山地形态 制图:袁佳利

而红层地貌,无疑是这张图谱里最炽热的一笔,它像大地亲手点燃的火焰,周身红红火火,在一众冷调山地间格外夺目。

张掖七彩丹霞 图源:张掖七彩丹霞旅游

总是喜欢编故事的人们,自然给这片红火山地提供了不少的神话传说。有人说它是古希腊之神遗落的火种,有人称它是上古仙人打翻的丹砂罐,这些故事为红层地貌添了几分神奇色彩。

赤水燕子岩 图源:赤水丹霞旅游景区

但当我们暂放传说,

静下心来探寻,

便会追问:

红层地貌,到底怎么来的呢?

红层地貌的诞生,

是地壳运动用亿万年写就的故事,

而“铁”,正是这场地质大戏的关键主角。

秘鲁维尼昆卡 图源:国际山地旅游联盟

地壳的构成并非杂乱无章,氧、硅、铝、铁、钙五大元素占据了91.26%的份额,它们共同搭建起地球表层的基础。其中,铁元素虽不是含量最高的,却赋予了红层独特的红色灵魂。

回溯远古时期,地球上一些地方出现于干旱半干旱气候。那时,藏在岩石、泥土与地壳中的铁元素,频繁接触空气中的氧气,逐渐发生氧化反应。原本的铁元素转化为3价铁离子,如同给岩层染上了一层“红颜料”,让岩石颗粒、泥土与地层都浸润在铁红色之中。红层受到地壳运动、外力侵蚀堆积的各种原因,而后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质形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美国锡安国家公园 图源:国际山地旅游联盟

世界红层的典型代表

科罗拉多大峡谷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红层地貌(国外常称“红色岩砂地貌”)。它不仅是一部“活的地质史教科书”,更被称作“世界上最美的伤痕”。

科罗拉多大峡谷 图源:国际山地旅游联盟

从落基山发源的科罗拉多河,流经科罗拉多高原时不断下切,划出19条大小不一的主要峡谷,其中最长、最深、最壮观的一条,便是科罗拉多大峡谷。峡谷的岩壁上,红色、黄色、白色的岩层纵横交错,每一层都刻着地球二十亿年的地质变迁史——这些岩石多为红色粉砂岩、泥岩、页岩,其间还掺杂着灰白色石灰岩。

科罗拉多河 图源:国际山地旅游联盟

而河流两岸的桌状高地,是科罗拉多河的侵蚀与当地干旱气候共同作用的产物:高地不断被水流下切、风力剥离,唯独遇到岩层中坚硬的花岗岩时,侵蚀作用会减缓,最终形成“顶面光滑平整、四周不断削减脱落”的桌子山。

科罗拉多大峡谷的红层地貌 图源:国际山地旅游联盟

多样的岩层颜色、流淌的河流、被侵蚀的大地,让这里的地貌变幻无穷——时而洞穴遍地,时而宝塔连片,时而河中孤岛林立。每当夕阳西下,阳光为岩石镀上暖光,红、白、黑等色彩被无限放大,那奇幻的景致,难以用文字全然描摹。

遍布全球的红层印记

除了科罗拉多大峡谷,

红层地貌的足迹还遍布全球:

世界的红层分布图 图源:

国内外红层分布及其地貌发育的对比研究

01

亚洲:东亚日本九州岛中西部的Goshonoura盆地、东南亚泰国半岛的Trang盆地、巴基斯坦北部东兴都库什山脉的Shishi谷地,以及阿富汗著名的巴米扬大佛所在地,都能见到红层的身影;

02

欧洲: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等山脉两侧的山前盆地,藏着成片红层;

03

非洲:东非大裂谷、北非阿特拉斯山脉的裂谷盆地,以及稳定的内陆克拉通盆地,均有红层分布;

04

美洲:安第斯山脉两侧的山前盆地、内陆克拉通盆地,还有阿根廷的Cafayate国家公园与Talampaya国家公园,都是红层地貌的重要分布区;

05

南极洲:即便在冰封的南极,红层也未缺席——据资料,南极洲维多利亚地南部、查尔斯王子山北部的Beaver湖区,都存在红层地貌。

红层地貌范围覆盖全球,而且每个地方由于当地的地理环境不同,从而形成的红层地貌也有区别,在世界各地普遍的红层地貌基本上以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而我们将地图直指中国时,你会发现中国红层几乎全部为陆相碎屑沉积,不仅有砂岩、粉砂岩、泥岩,有些还含淡水灰岩、石膏等蒸发岩夹层,而这些岩石的改变也让红层地貌产生了新的地形特征。

中国的红层地貌 图源:袁佳利

丹霞地貌

中国的红层地貌的“新”

来源于“丹霞地貌”

河水悄悄接过了“搬运工”的角色。它带着这些红色岩屑与泥土,历经漫长岁月的搬运与堆积,最终形成了颗粒大小不一的沉积岩。

中国的沉积岩的演变主要跨越了两个重要地质时期:从中生代(也就是恐龙活跃、称霸地球的时代)到新生代(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逐渐成为地球主角的时代),慢慢汇聚成广袤的“红层”,为这里的丹霞地貌埋下了最初的“红色伏笔”。

重庆四面山 图源: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当红色的“地基”打好,地球内力开始发力。它推动含有红层的地壳发生断裂、抬升,将深埋地下的红层推向地表。随后,流水侵蚀堆积、风力侵蚀等外力持续“雕琢”,不断打磨抬升的山地。经过亿万年的精雕细琢,在中国的红层区形成高原、丘陵、台地、山地……不同造型的地貌,而这恰恰是中国丹霞地貌形成的第二步。

丹霞地貌的部分红色岩石 图源:袁佳利

丹霞地貌并非“红色山地”的统称,它有着明确的定义标准,核心围绕“色”与“形”展开。颜色上,铁元素氧化形成的红色是其标志性特征,正如古诗“丹霞夹月光,华星出云间”所写,日出时的红色霞光,恰是丹霞的本色;

形态上,“顶平、身陡、麓缓”是公认的标准形态,而陡崖是必备条件。综合来看,丹霞地貌即“具有陡崖的红色岩层地貌”。

赤水大瀑布 图源:袁佳利

中国丹霞的广阔版图

丹霞地貌

虽不像岩溶地貌那般遍布中国,

却也覆盖广泛。

中国的丹霞地貌分布图 数据来源:闫罗彬博士论文

据相关资料,中国已发现的丹霞地貌超1200处,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东南三大区域,既有入选“中国丹霞”世界遗产的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含龟峰)、浙江江郎山,也有安徽齐云山、福建武夷山、四川青城山、甘肃麦积山等知名景区。

青城山 图源:袁佳利

三大区域的丹霞各有鲜明气质

丹霞山 图源:丹霞山旅游

东南地区

涵盖秦岭以南、巫山-雪峰山以东区域,这里的丹霞发育完整,从青年到老年阶段、从峰丛到孤峰形态一应俱全,展现了丹霞地貌的完整演变轨迹。

西北地区

气候干旱少雨,丹霞少了南方的水润柔情,多了风沙雕琢的豪迈。“窗棂式”“宫殿式”的崖壁纹理,让这里的丹霞透着西北大地的雄浑大气。

西南地区

包括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因地壳运动更剧烈、抬升更显著,这里的丹霞形成了独特风貌,其中以贵州赤水丹霞最具代表性。

西南丹霞的独特

以贵州赤水为例

西南丹霞与西北、东南丹霞的差异,根源在于当地特殊的地形与地质演变。以贵州赤水丹霞为例,其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交界地带,形成过程与巴蜀湖的变迁深度绑定。

远古时期,四川盆地曾是广阔的巴蜀湖。当时,盆周山地的碎屑物质被河流不断带入湖中,历经长期堆积,形成了数千米厚的红色、紫红色砂岩、泥岩与页岩,便是丹霞的“红层基底”。

太平古镇 图源:文旅泸州

后来,受地质运动影响,青藏高原抬升带动巴蜀湖同步抬升;与此同时,四川盆地附近的巫山发生溯源侵蚀,最终被切穿,巴蜀湖的水汇入长江水系,湖泊消失,原本深埋湖底的红层得以暴露。经过千万年的风雨雕琢,这些红层逐渐形成了以“环崖丹霞”为特色的赤水丹霞。

赤水佛光岩 图源:赤水丹霞景区

它藏于深山之中,丹崖绝壁矗立,林竹茂密环绕,高悬的飞瀑横贯崖间,与东南、西北丹霞“平顶陡崖、峰丛兀立”的形态截然不同。

从发育阶段来看,赤水“环崖丹霞”属于“青年早期丹霞”,仍保留着原始沉积面,岩层脱落少、侵蚀程度低,尽显丹霞初成时的鲜活模样。

中国丹霞系列遗产介绍 图源:泰宁文旅

若是来到赤水大瀑布景区,便可看见百米之高的瀑布从红色的巨大山体之上落下,正午的阳光从身后照射,显得瀑布后面的红色山壁泛着刺眼的红光。若人们细细观察生活,会发现红岩之下,是人类对于生活的敬仰。

贵州赤水地区的摩崖石刻 图源:袁佳利

在丹霞的赤色崖壁上,

古人以石为纸、以刀为笔,

凿刻下诸多摩崖石刻

广东丹霞山的“锦岩”“赤壁”题刻,

笔力遒劲,相传为北宋文人游历此处时留下,

字里行间满是对丹霞赤壁的赞叹;

福建武夷山丹霞崖壁上的“九曲溪记”石刻,

更是将丹霞山水与文人情怀融为一体,

成为跨越千年的自然与人文对话。

六曲响声岩 图源:武夷山文旅

深山之中,

依托丹霞山体雕琢的佛像同样令人惊叹,

甘肃麦积山石窟便开凿于丹霞岩壁之上,

数千尊佛像依山而建,

衣袂翩跹间,

既有佛教文化的庄严,

也藏着古人利用丹霞地貌的巧思。

甘肃麦积山 图源:甘州区广播电视综合广播

而丹霞周边的河流,

更因地貌特性与人类生活深度交融。

贵州赤水丹霞旁的赤水河,

每年雨季都会被冲刷的铁红色岩屑染成赤色,

河水不仅富含矿物质,

还能滋养沿岸的红缨子高粱

这种独特的水土,

造就了茅台、郎酒等世界级名酒,

让赤水河沿岸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酒都”,

每一滴佳酿

都藏着丹霞与大地的馈赠。

贵州茅台镇 图源:袁佳利

暮色漫过赤水丹崖,夕阳为赤色岩壁镀上金光。崖下酒坊里,新酿酒在陶坛中呼吸,酒香混着红缨子高粱的甜,随晚风与飞瀑水汽缠绕——水雾裹着“赤金”,是阳光与红层的温柔碰撞。、

河畔炊烟袅袅,妇人唤归孩童,孩童攥着红岩石子的笑声,落进映着丹霞红的河面,将大地亿万年炽热揉进人间烟火。

美国纪念碑山谷 图源:摄影师 中澄一江

红层地貌的赤焰燃遍全球。美洲科罗拉多大峡谷,Hopi印第安部落视其为“大地的心脏”,长老每日日出立于崖边,诉说祖先与红岩共生的传说;阿根廷Cafayate国家公园,红层土壤滋养Torrontés葡萄,收获季工人踩红土摘果,酿出的酒带着红岩醇厚。南极洲维多利亚地,红层在冰盖下沉睡,冰川与红岩演绎纯粹地质诗篇。

本文由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两微一网”综合整理

部分图源网络仅供分享 如侵删

一审:袁佳利

二审:鲍港

三审:张翼晶

来源:国际山地旅游联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