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司马懿“鹰视狼顾”的说法,出现在《晋书・宣帝纪》,这是唐朝房玄龄写的,主要是写司马氏的政权。
关于司马懿“鹰视狼顾”的说法,出现在《晋书・宣帝纪》,这是唐朝房玄龄写的,主要是写司马氏的政权。
原文如下: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
但是这段记载的可信度不高。
陈寿作为曹魏旧臣,若曹操真的猜忌司马懿,不可能不在《三国志》里面记载。
抛开“鹰视狼顾”的说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确实对司马懿有过猜忌。
但最终“不杀”,却是各有原因。
曹操对司马懿的态度是“猜忌但不杀”。
当时司马懿仅任“文学掾”(曹丕的老师)、“主簿”(秘书),无军权、无政权,即使有野心,也翻不起浪。
而且司马懿当时也很顺从曹操,干什么事都很积极。
比如曹操让他管“屯田”,他把屯田事务做得井井有条。
加上司马懿出身河内司马氏,是东汉顶级士族,曹操要拉拢士族支持自己的“魏公”“魏王”之位,杀司马懿会得罪士族集团。
所以曹操不杀司马懿。
曹丕对司马懿的态度是“信任大于猜忌”。
曹丕与曹植夺位时,司马懿是他的核心智囊,帮他拉拢士族、制定策略,可以说两人有“过命的交情”。
曹丕即位后,怕“宗室夺权”,比如曹植、曹彰,所以重用“外臣”司马懿,让他任“尚书右仆射”“抚军大将军”,负责“内镇百姓,外供军资”。
但是司马懿的权力来自曹丕,曹丕有绝对的控制权。
所以曹丕不杀司马懿。
曹叡对司马懿的态度是“依赖但警惕”。
曹叡时期,蜀汉诸葛亮北伐、孟达谋反、公孙渊割据辽东,这些“生死攸关”的战争,只有司马懿能应付。
228年,司马懿8天急行军1200里,破孟达,挽救西南防线;231-234年,司马懿抵抗诸葛亮北伐,以“坚壁拒守”拖死诸葛亮;238年,司马懿平定辽东,扩大曹魏疆域到朝鲜半岛。但是曹叡是强势君主,他对司马懿有限制。
平辽东时,司马懿要求增兵,曹叡只给4万,怕他拥兵自重。
临终托孤的时候,曹叡让司马懿与曹爽“共辅幼主”,用“宗室”制衡“外臣”。
所以曹叡不杀司马懿。
曹芳继位的时候才8岁,就不多言了。
但是曹爽作为“首席辅政大臣”,司马懿的处境不太美妙。
曹爽通过明升暗降的方式剥夺了司马懿的军权,司马懿此时选择隐忍装病。
装病了两三年,终于等到机会,发动高平陵之变。
至此,司马懿独掌大权,曹家四代人的江山从此易手。
曹家几代人都不杀司马懿,各有原因,司马懿没有权力的时候没必要杀他。
而司马懿有权力的时候,又离不开他,也不能杀。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