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祁连山的牛羊去哪了?看这三省区如何巧打“借牧”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8 23:44 1

摘要:又到金秋十月,今年的借牧转场正在进行。位于祖国西北的祁连山绵延800公里,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活在祁连山南北两麓的甘肃、青海两省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牧民世代以放牧为生。

又到金秋十月,今年的借牧转场正在进行。位于祖国西北的祁连山绵延800公里,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活在祁连山南北两麓的甘肃、青海两省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牧民世代以放牧为生。

这几年,牧民们有了过冬的新方式,他们把牛羊运到山下河西走廊农业区借牧,让牛羊啃食农田里收获后的秸秆,到春天再回到祁连山里。5个月的借牧期,相当于祁连山的天然草场放了个长假,没有牛羊冬季啃食,草原也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今年,来自甘肃、青海、内蒙古的65万头只牛羊将到甘肃河西走廊借牧,三省区从过去毗邻而居的“好邻居”,正在因为农牧业互补成为产业上的“合伙人”。

而支撑河西走廊农业区“借牧”模式的关键,正是制种玉米收获后留下的丰富秸秆。为什么偏偏是制种玉米,成了借牧牛羊的“自助餐厅”?它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一起来看总台记者的实地探访。

金秋十月,甘肃省张掖市的戈壁滩上铺满了新收获的玉米。在一些晚熟的制种玉米田里,村民们正抢收最后的玉米棒子。在甘州区沙井镇坝庙村的高标准农田中,制种玉米长势喜人,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

张掖是我国重要的制种玉米基地,种植面积超过110万亩。制种玉米与普通玉米不同,它是专门用于培育种子的玉米,其籽粒胚芽十分脆弱,机械化采收很容易让胚芽受损,影响来年的发芽率。因此,很多制种玉米至今仍采用更温和的人工采收、手工扒皮的传统方式,以确保种子完好。

正是这种特殊的人工采收方式,使制种玉米的秸秆得以完整保留在地里——高大、未经碾压,营养流失少,成为牛羊越冬的优质粗饲料。过去,这些秸秆需要农民花钱雇人清理,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吸引牧民“借牧”的宝贵资源,玉米地成了牛羊的“自助餐厅”。农民不仅省去了清理秸秆的费用,还能通过出租土地获得额外收入;牛羊在啃食秸秆的同时,也将粪便还田,转化为天然有机肥,实现“种养循环”。今年,当地进一步规范了借牧管理,高铁、高速等交通干道沿线区域因存在疫病传播和防火隐患,不再作为借牧场所。

张掖市甘州区畜牧兽医工作站副站长 邢作志:交通要道旁边风险大,既有动物疫病传播的可能,也有火灾隐患,所以我们建议借牧户避开这些区域。10月底到11月初,我们会组织清理高铁沿线秸秆。

眼下,当地农民正抓紧抢收晚熟玉米,确保颗粒归仓。而在早熟品种的制种玉米地里,自9月中旬起,已有成群牛羊陆续进场“用餐”。截至目前,前来河西走廊借牧的牛羊数量已达13万头只,一幅“田养畜、畜肥田”的生态农业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30万到65万 祁连山下借牧规模不断扩大

03:08

随着农作物的丰收,今年的异地借牧陆续开展。而借牧的好处也随着牧人之间口耳相传被越来越多人知晓,在河西走廊借牧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今年,来自青海祁连县扎麻什乡的回族牧民马福贵在身边亲戚朋友的影响下,开始了他首个借牧期。马福贵在青海省祁连县的冬季牧场海拔3000多米,冬天还没有草料。

马福贵的草场面积也不大,只能承载200只羊,而牧民收入增加就要靠多养牛羊。为了防止过度放牧破坏草场,祁连山区执行了严格的草畜平衡政策。这几年,他越来越多的朋友都选择穿过祁连山,冬天前往河西走廊借牧。今年马福贵也在祁连山另一侧的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三闸镇租了300亩玉米秸秆地,又多养了100只羊,现在有300只羊。

青海省祁连县扎麻什乡牧民 马福贵:下来看你的能力,你要租多少地就放多少羊。这边要过来是能吃到5个月,羊长得都特别好。他们过来的羊,全部都好,我就跟他们过来了。

祁连山另一边的河西走廊平均海拔只有1500米,冬季气温相对较高,而且农田里留有大量作物秸秆作为饲料,牛羊很快都能长得膘肥体壮,并且新生的羊羔也不会对天然草场造成压力。

青海省祁连县扎麻什乡牧民 马福贵:像羊羔的话成活率也好一点。比我们的羊好,比我们那边冬季草场喂料的要好一点。

但比马福贵更早借牧的人早就算明白了这笔账。比起长途跋涉把饲料拉到高山牧场上,还只能把羊喂个半饱相比,在河西走廊的借牧,相当于是把牛羊赶到了“自助餐厅”,羊羔成活率高,育肥效果好,还不会因为多养羊破坏生态。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像马福贵一样,翻山越岭,把牛羊从祁连山赶到了河西走廊,开始了和祖辈完全不同的借牧生活。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畜牧业管理处处长 杨东贵:借牧的地域范围扩大了,从整个河西走廊,包括武威、金昌、张掖、酒泉都有从外面来的借牧的牧民或者羊群牛羊。

2024年,河西走廊借牧牛羊总数30万头只,2025年预计有来自甘肃、青海、内蒙古三省区的65万头只牛羊到河西走廊借牧,比去年翻了一番。为了更好地服务牧民借牧,甘肃、青海两省建立了多层级的沟通机制,就借牧双方的动物疫病防控、信息互通等问题进行沟通。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畜牧业管理处处长 杨东贵:这些问题如果市县级层面还不能解决,我们随时启动省级层面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借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牧民能安心借牧,我们借牧地及时搞好服务,最后达到一个双方共赢的目的。

河西走廊转场昨昔路

02:03

从30万到65万,越来越多的牛羊来到河西走廊的农业区借牧过冬,如今转场越来越快,也越来越通畅。可历史上河西走廊的牧民们是怎么转场的?在路上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AI制作的小片来了解一下。

河西走廊戈壁嵌绿洲,祁连山雪水滋养草场,自古是丝路游牧与农耕交汇带。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的牧民,世代在四季游牧,追逐丰美水草以维系生计,“夏放高山、冬居低川”的古训在丝路驼铃声中延续千年。

过去转场是漫漫苦途,经常要赶着牛羊穿越高山垭口等险地,走好几天才能到达冬季放牧的“冬窝子”。转场路上,牧民穿着用羊毛手工缝制的靴子,内填干草保暖,腰间挂着取火用的火镰与羊鞭,牦牛驮着毡房,有时候筐里还会带着孩子;带路的头羊戴铜铃,铃声在风雪中传得远,防止羊群走散。冬春风雪会掩埋道路,牛羊冻死、失散是常事。

到了冬季草场,还要面对更多的困难。高山冬草仅残留干枯的针茅,羊群需要走很远找草吃;饮水要砸开河面或泉眼的厚冰,若冰面过厚,砸冰需1小时以上。狼群、雪豹会趁夜偷袭羊群,牧民得整夜在毡房外,点起火堆守护羊群。

随着牧区交通条件改善,如今的转场很多都实现了用汽车拉运的机械化转场,一般一天内就能到达。而随着近几年借牧的兴起,转场又有了新变化。(来源:央视新闻)

来源:村庄全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