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告一出,内容很直白:列了18个人的照片、性别和台湾身份证号码,点名他们是台湾军方政治作战局心理作战大队的骨干,指称他们长期在网络上宣扬分裂、抹黑大陆。被点名的里头,15个男的、3个女的,年龄大概在30到50岁之间。名单上有几个比较常被提到的名字——颜嘉宏、周
厦门警方在10月11日早上9点左右发布了一则悬赏通告。
通告一出,内容很直白:列了18个人的照片、性别和台湾身份证号码,点名他们是台湾军方政治作战局心理作战大队的骨干,指称他们长期在网络上宣扬分裂、抹黑大陆。被点名的里头,15个男的、3个女的,年龄大概在30到50岁之间。名单上有几个比较常被提到的名字——颜嘉宏、周宜庆、顾哲豪,警方把他们当成典型来说明问题。
警方还把悬赏规则写得很清楚:按线索价值给钱,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同时承诺保护举报人安全,提供电话、邮箱和在线表单多种渠道让人提交线索。通告里不仅是喊话,背后还有他们说的“证据链”。警方向外界交代的取证方式包括IP痕迹、发布时间、服务器日志这些技术线索,算是把线上活动和实际操作者之间搭了条桥。
关于这个心理作战大队,警方给出的结构性描述也不含糊:这个队伍下设六个中队,各司其职。有的负责情报收集,有的做战术规划,还有的具体操盘宣传渠道。手法挺具体的——建设网站、做带政治倾向的网络游戏、伪造音视频、做电台节目,把带方向性的内容投到两岸网民面前,目标是影响舆论和公众认知。警方说,他们查到的一些素材在不同平台反复被用,传播路径比较固定,这让人能够把多处线上表现串起来做证据判断。
时间线也能看出是渐进发生的。几个月前警方就接到实名举报,举报人先交了一部分网页和节目片段,办案人员据此去追查,找到更多关联账号和平台。调查不是一人跑腿,既有网络取证团队,也有传统刑侦人员,经过比对账号发布规律、内容走向和受众覆盖,逐步把线上账号和几名核心人员联系起来。通告里除了名单和证据类型说明,还专门开了举报通道,鼓励公众继续提交线索,按线索真假和价值分档给奖励,同时写明保密措施。
法律依据这块,警方在通告里引用了一个时间点很明确的文件——2024年6月21日,最高法院、最高检、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的意见。那份意见对长期搞分裂、煽动分裂的行为提出了司法应对,允许在特定情况下进行缺席审判,并对情节严重者可能追究更高刑责。国台办在同一天也表态,说这是法律措施在落实,会按程序办案,同时强调如果亲属没参与,不会被牵连;对自首、投案的人,量刑上可以考虑从宽。通告还提及跨境追逃的现实问题,官方把现有的司法协助数字摆出来:跟83个国家签了171项司法协助条约,加入了将近30项相关国际公约,覆盖超过130个国家。通俗一点讲,就是出国躲避并不总是能完全躲得掉,很多情况需要看具体国家的引渡和司法合作安排。
通告发出后,反应分成几股势力。大陆主流媒体普遍把这事看作依法打击分裂活动;台湾方面,尤其是部分政界和媒体,把这看成是一种政治压力,民进党方面担心这会产生“寒蝉效应”。社交平台上讨论很热烈,有人质疑名单的准确性,也有人觉得应该把线索交给警方,举报通道短时间内就吸引了不少关注和提交。有媒体和评论员把这次通告跟历史上的一些公开通缉做了对照,提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对战犯的公开通缉,引发了当时一些军政人员的选择和动向。官方舆论把这类公开曝光看成法律和政治并行的工具,让目标和公众有更明确的法律预期。
调查中并非没有难度。被点名人员长期在军方负责心理战和信息工作,会使用化名,或通过第三方平台发布内容,这给证据收集带来挑战。办案组要把看起来互不相关的账号、素材和实际人员串联起来,往往需要技术性很强的比对工作。警方提到,他们查到的一些素材在不同平台出现多次并被打上“反宣”或“伪造”的标注,且这些内容在两岸都有一定扩散,引发讨论,这部分被列为影响力证据链的一环。
技术取证上,警方强调的是常规侦查与网络取证结合:抓取服务器日志、比对IP、分析发布时间、还原传播路径。很多所谓的“命题型”网络游戏和节目会有固定的传播路线,办案人员通过这些规律找到重复使用的素材,进而锁定操作团体和渠道。调查团队里有网安专家、信息对比人员,也有负责联络平台的人员,三方面合作把数据做成能在司法上使用的材料。
在公开阶段,警方已经把名单、证据类型、奖励细则和举报通道摆出来。当天相关单位的热线开始受理电话,邮箱和网站表单也收到截图、节目片段和线索。接下来会把收来的线索分级、核查,必要时移送检察机关决定是否起诉。是否还会有更多人被列入名单,或案件是否进入司法审理,都会按照既定的法律程序来推进。
这些都是当前已对外公布的事实和步骤。后续进展要看侦查取证的深入程度和司法程序的推动。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