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海底隧道项目迎来新契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0 00:06 1

摘要: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РФПИ)总裁、俄罗斯总统助理基里尔・德米特里耶夫表示,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对修建穿越白令海峡的俄美海底隧道这一构想产生了兴趣。这条连接俄美的地下兼海底通道是否具备交通与经济可行性?哪些主体对该项目建设感兴趣?最终能否落地?

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РФПИ)总裁、俄罗斯总统助理基里尔・德米特里耶夫表示,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对修建穿越白令海峡的俄美海底隧道这一构想产生了兴趣。这条连接俄美的地下兼海底通道是否具备交通与经济可行性?哪些主体对该项目建设感兴趣?最终能否落地?

针对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总裁基里尔・德米特里耶夫提出的 “修建白令海峡交通通道” 提议,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回应称,这一构想 “十分有趣”。他表示:“我听说过这个想法,很有意思。我们需要就此展开思考。”

特朗普还提到,阿拉斯加州近期新建了一条 “通往多处矿产资源产地的优质公路”。

德米特里耶夫指出,该隧道建设工期或不足 8 年,将成为现代技术应用的典范。他在社交平台上写道:“试想一下,用一条‘普京 - 特朗普隧道’—— 一座象征团结、长达 70 英里(约 112.7 公里)的通道,连接美国与俄罗斯、美洲与亚非欧大陆,这将是何等壮举。”

他还提及历史上 “肯尼迪 - 赫鲁晓夫大桥”(连接俄罗斯与阿拉斯加)的建设构想,并表示,凭借现代技术,修建 “普京 - 特朗普隧道” 连接欧亚与美洲大陆的总成本约需 80 亿美元,且 “资金主要来自外部投资者”。

白令海峡最窄处宽约 82 公里,海峡中部坐落着两座小型岛屿 —— 迪奥米德群岛,其中一座属俄罗斯,另一座归美国所有,两岛间距仅 4 公里。

德米特里耶夫认为,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旗下的 “无聊公司”(The Boring Company)可参与隧道建设。这位金融界人士在社交平台 X(原 Twitter)上向马斯克提议,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已建成全球首座俄与相关国家铁路大桥,“如今是时候更进一步,首次实现两大洲的连接了”。

关于穿越白令海峡的陆路交通项目,早在 19 世纪末便已出现相关构想。美国科罗拉多州首任州长威廉・吉尔平率先提出 “泛美铁路” 概念;此后,一家法美联合财团也曾向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提交相关项目方案,但最终未能实施。20 世纪期间,各类工程方案层出不穷,却均未落地。

在当代俄罗斯,这一议题于 2007 年再次被提及,当时各方围绕 “ICL - World Link” 项目展开讨论 —— 该项目计划打造 “欧亚 - 美洲” 跨大陆交通走廊,旨在实现俄美之间的石油、天然气运输及人员往来。项目设想建设一条长约 6000 公里的铁路,连接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

正如当时《观点报》报道所述,2007 年 9 月,俄罗斯政府批准了《至 2030 年国家铁路发展战略》,其中明确将 “ICL - World Link” 交通系统的核心干线建设纳入规划,包括别尔卡基特 - 托莫特 - 雅库茨克铁路、雅库特下别佳赫 - 莫马 - 马加丹铁路,以及连接俄罗斯大陆与萨哈林岛的铁路(含鞑靼海峡隧道)。为保障干线能源供应,规划中还包含建设一批火电站与潮汐电站。

2013 年,相关国家提出 “欧亚 - 美洲” 跨大陆铁路干线方案,其中同样包含穿越白令海峡的海底通道。

俄罗斯科学院官网资料显示,相关国家方面当时计划建设一条长约 1.3 万公里的高速铁路,经西伯利亚连接相关国家本土与阿拉斯加,项目预估造价 2000 亿美元。

随着近几十年来的技术进步,专家普遍认为该隧道项目在技术层面已具备可行性,但建设前需完善两国相关区域的社会、能源及交通基础设施。咨询公司 “S + консалтинг” 负责人伊利亚・格里亚佐夫指出,若无配套基础设施,隧道建成后也无法正常运营。以俄罗斯为例,仅从雅库茨克延伸至隧道入口就需新建约 4000 公里铁路。

这位经济学家还提到,此前针对白令海峡通道曾提出过技术方案,计划建设三条并行的海底隧道(总长约 100 公里),分别用于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及管线铺设。当时预估这类项目工期为 12 - 15 年,造价 350 亿美元。

专家表示,工期较长的主要原因在于施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尤其是永久冻土层的存在给工程建设带来极大挑战。此外,严寒天气也会延缓施工进度 —— 该地区冬季长达 7 个月,年降雪日数 120 - 140 天,严寒天气下风速可达 40 - 50 米 / 秒。

格里亚佐夫指出:“白令海峡的水深条件与英吉利海峡相近,凭借现代工程技术,这一项目完全可以实现。” 他认为,该隧道不会与北方海路形成竞争,反而能成为推动区域发展、加强俄美大陆联系的 “引擎”。

北极与南极博物馆馆长、物理数学副博士、极地专家维克托・博亚尔斯基则表示:“连接海峡两岸固然是好事,但关键在于两岸的隧道入口需有延伸的交通网络与之衔接。从可行性角度看,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抵达隧道入口 —— 俄罗斯一侧地形复杂,且几乎没有配套基础设施。” 不过他同时强调,连接两大洲的交通方式非隧道莫属:“受气候条件、水深、洋流及浮冰影响,修建桥梁几乎不现实。”

在他看来,目前甚至无法估算项目的大致造价:“需要先评估项目的实际效益,比如是否能提升货运能力。或许现有的海运方式已能满足需求,无需修建隧道。就像连接欧洲大陆与英国的英吉利海峡铁路隧道(欧洲隧道),双向运输需求旺盛,运营状况良好。”

博亚尔斯基认为,俄美两国最有可能对该项目感兴趣,原因在于楚科奇地区已探明丰富的铜和黄金储量。“对相关国家而言,修建这条隧道原则上不会带来实质性改变。只有当相关国家能绕过俄罗斯领土直接抵达隧道入口时,才可能对该项目产生兴趣。目前相关国家正全力利用北方海路,且已采取实际行动,对相关国家来说,北方海路是更具前景和现实意义的通道。”

俄罗斯国家能源安全基金会(ФНЭБ)首席专家、俄罗斯政府下属金融大学研究员斯坦尼斯拉夫・米特拉霍维奇则认为,德米特里耶夫提出的这一构想更多具有政治意义。

他表示:“核心问题在于隧道建成后运输什么。当地人口稀少,很难成为旅游景点;海运货运成本更低,且俄美两国间的产业布局也无需像英法之间那样,依靠大规模铁路运输维系。”

米特拉霍维奇补充道:“德米特里耶夫的职责之一是推动俄美关系向好发展,双方对话不能只围绕‘战斧’导弹供应等议题。此前他还曾提及美国可能参与俄罗斯北极项目,讨论过俄美联合使用破冰船以及北方海路等合作方向。”

在他看来,这一提议是向美国释放的 “新信号”,旨在推动双方 “开展更有价值的合作”,而非一味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关键在于将对话从负面议题转向积极领域。目前讨论具体的经济方案意义不大,但通过这类议题的探讨,能改变美国社会对俄罗斯的认知,将其视为潜在合作伙伴 —— 这本身就是一大进步。”

俄罗斯科学院美加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对此表示认同:“对俄罗斯而言,这一举措是善意的表示,正如当年欧洲所倡导的‘搭建沟通桥梁’。普京与特朗普在安克雷奇的会面给人一种感觉:如今有必要在更坚实的基础上,重新推动俄美关系缓和。或许这条隧道能成为俄美关系新时代的象征。”

这位政治学家还提到,1975 年 7 月苏联 “联盟 - 19” 号飞船与美国 “阿波罗” 号飞船实现对接,仍是俄美关系缓和的重要象征。“如今两国已没有类似的标志性事件,而修建隧道恰好可以承载这样的象征意义。”

来源:俄罗斯观察家学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