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霜降,立冬穿棉;下午霜降,轻装过冬”,今年霜降在何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0 09:54 1

摘要:今年霜降在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十),这一天恰逢上午霜降,意味着冬意将浓,需提前做好保暖与健康管理。

今年霜降在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十),这一天恰逢上午霜降,意味着冬意将浓,需提前做好保暖与健康管理。

每年这个时候,老百姓口中常挂着一句农谚:“上午霜降,立冬穿棉;下午霜降,轻装过冬。”这句看似生活经验的小口诀,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气象与医学道理。

那么问题来了,今年霜降到底是在上午还是下午?它又与身体健康有什么关联?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科学道理?如何才能安然度过这个“秋冬交界”的关键节气?

答案揭晓:2025年霜降时间为10月23日上午8时21分。这正是“上午霜降”,也就是说,今年的冬天可能来得更快、更冷,气温骤降的节奏可能比往年更早敲响警钟。

对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来说,这一时点尤为关键,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健康危机。

随着2025年秋冬交替的节令临近,多个健康监测平台已陆续发布预警信息,提示公众注意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流感等高发病的防控。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霜降不仅时间早,更叠加了多个气象异常因素,如大气压波动频繁、昼夜温差扩大、湿冷气流持续增强,这些都为“节气病”提供了可乘之机。

一些人或许会觉得“霜降”只是个传统节气,不必过度紧张。但实际上,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全年最容易被忽视却最危险的节点之一

临床数据显示,每年霜降前后的一至两周内,高血压急症、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发病率会出现明显攀升

据2024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慢病统计年报显示,中国每年约有30%的脑中风病例集中在霜降至立冬期间发生,其中以清晨和夜间高发为主。

这是由于霜降时节昼夜温差大,早晚气温骤降,血管在冷刺激下收缩加剧,极易引发血压波动和血液黏稠度升高,继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此外,冷空气刺激还会使支气管收缩、肺功能下降,加重慢阻肺、哮喘等患者的症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秋冬季节还叠加了新冠病毒与季节性流感的双重传播风险

来自国家疾控中心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尽管新冠疫情整体趋于常态化,但在低温气候环境下,病毒传播力仍有增强趋势。

霜降后的持续低温将进一步助长病毒在空气中存活的时间与传播范围,这一点在2024年冬季已被多地疫情反复验证。

那么,普通人群该如何应对这个“看不见的健康转折点”?医生建议,霜降节气的健康管理,应该从三个层面同步进行:保暖、防病、养心。

首先是保暖

尽管白天阳光尚在,但早晚寒意已浓,尤其是在“上午霜降”的年份,冷空气活动频繁,及时添衣、保暖是关键。

尤其要保护好头部、颈部与足部。中医讲“寒从脚起”,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足部保暖可以有效降低感冒、关节炎等冬季病的发病率。

其次是防病

此时节是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期,建议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慢病患者尽早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

多地疾控中心已发出接种提醒,强调“霜降前后是接种黄金期”。此外,家中应常备温度计、血压计等基础监测设备,便于随时掌握健康状况。

再者是养心

霜降不仅是天气转冷的开始,也是情绪波动的高发期。

根据2024年中国心理健康蓝皮书披露,霜降至冬至期间,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的搜索量同比增长近40%

寒冷天气容易诱发孤独、情绪低落,建议大家适度晒太阳、规律作息、加强社交,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饮食调养也是霜降养生的重中之重

霜降后气候干燥,易伤肺伤津,医生建议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莲子、鸭肉、萝卜等,避免辛辣、油腻、燥热之品。

老年人和脾胃虚寒者尤应注意饮食温热、易消化,少食多餐。

此外,近年来部分研究发现,节气变化对人体“生物钟”也有重要影响

2023年《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节气温度波动会显著扰乱褪黑素分泌节律,影响睡眠质量与免疫功能。

这也进一步提示公众在霜降之后要更加注重作息规律、避免熬夜、适度运动,以增强抵抗力。

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霜降节气的养生之道,那便是:“顺天时、调身心、防未病。”

从医学角度看,霜降不仅仅是自然节律的节点,更是人体机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关口”。把握好这个关口,冬天就能少生病、少吃药、多健康。

正如古人所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霜降作为“秋收冬藏”的交汇点,是养生的黄金时间。不要等到真正寒风刺骨的时候,才想起加衣吃药;更不要等到疾病来袭,才后悔当初的疏忽。

从霜降开始,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健康,每一份用心都值得被身体回报。

那么你准备好了吗?这个冬天,不再是“冷的突然”,而是“养的从容”。

如果你读到了这里,不妨点个赞、留个言、转发给身边的亲人朋友,让更多人了解霜降节气的健康秘密。

关爱自己,从关心节气开始!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李红,刘志勇,等. 中国居民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因素分析[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4,16(01):15-19.

[2]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2024年全国流感与新冠监测报告[R]. 国家疾控中心,2024-12-30.

[3]冯晓丽,高洁,马丽娜,等. 节气变化对睡眠质量和情绪状态影响的研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3,32(06):521-526.

来源:健康大实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