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常生活中,设计师的家通常都充满品位。正如川浪宽朗位于东京郊区的住所,作为曾任职于知名家居品牌KINTO的设计师,如今他在Nippon Design Center从事前沿设计工作,始终以多元视角打造各类生活好物。
在日常生活中,设计师的家通常都充满品位。正如川浪宽朗位于东京郊区的住所,作为曾任职于知名家居品牌KINTO的设计师,如今他在Nippon Design Center从事前沿设计工作,始终以多元视角打造各类生活好物。
川浪宽朗目前居住的家距离东京市中心较远,居住体验却更为舒适,周边没有高楼大厦遮挡,且紧邻自然河流。对他而言,这里宛如东京的“世外桃源”。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东京的商业配套本就十分完善,即便在这样相对偏远的区域,商场、餐厅、花店、买手店、咖啡厅、美发沙龙等生活设施也一应俱全。
触手可及的设计好物呈现
走进川浪宽朗的家,最让人眼前一亮的便是客厅里的书架。上面不仅陈列着各类设计艺术类书籍,还摆放了许多他钟爱的设计好物,宛如一座独属于成年人的收藏展馆。有趣的是,这个书架竟是他亲手DIY的,制作过程简单又省钱,只需到五金店购置胶合板与五金配件,自行组装即可。整体风格既整洁有序,又极具功能美感。
在陈列上,川浪宽朗也颇有巧思:上半部分以书籍为主,下半部分放置家居好物,这样既能分享书籍内容,又能直接拿起对应的实物现场展示,十分实用。
在设计客厅时,川浪宽朗最看重的是光线的流动方式。他格外喜欢欣赏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房间,从清晨到日暮的不同变化。平日里,他常会在这里一边读书、一边聆听音乐,静静感受四季更迭中光线的流转。在他看来,即便身处室内,人也需要与外界保持持续联结,而光线、温度与风,正是这样的存在——它们每日都有独特的变化,能让人获得更细腻、鲜活的感知。
不过对川浪宽朗而言,目前家中的空间利用率仍有提升空间。由于他多数时间会在家工作、开会,部分区域的功能性设计偏重实用;若只是独自居住,这个家或许能呈现出更具个人风格的模样。
此外,因为有两个孩子,他在设计时也格外注重孩子们的居住体验:小到桌椅的摆放位置与数量,大到孩子玩耍空间的大小、功能偏好,都纳入了考量。家里虽有不少贵重物品,他也常担心孩子玩耍时不慎碰碎,但一想到孩子们能在充满设计感与艺术氛围的环境中成长,内心便满是自豪。毕竟这里的设计,早已不止于书本上的理论,而是触手可及、能真实感知的设计好物。
从米兰到喜马拉雅
这其实与川浪宽朗的学习及从业经历密不可分。年轻时因痴迷欧洲设计,他曾前往米兰求学。起初他乐在其中,但后来渐渐发觉自己偏离了生活与设计的本质,那时他服务的客户大多是富裕阶层。于是,他决定前往东亚一些国家,寻找真实的自我。
在走访了亚洲部分偏远的发展中国家后,他才慢慢领悟:这里虽物质并不充裕,却处处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那是对真实生活最本真的向往。
后来,在与当地人的接触中,在使用他们亲手制作的各类实用工具时,川浪宽朗再次感受到了原始设计的功能性力量。他不禁思考:现代文明体系下的科班设计教育,真的是必需品吗?或许生活本不需要那么多繁复的设计,依然能过得鲜活精彩。许多在高端奢侈品牌中寻觅不到的设计本质,反而能在喜马拉雅山区的质朴器物中触摸到。如今回想起来,欧洲设计教会了他设计的方法论,而那次东亚之旅,却让他读懂了设计的真谛。
都市户外生活的无缝切换
得益于年轻时的深刻感悟,川浪宽朗也自此爱上了贴近自然的生活。正如他此前就职的设计工作室,不远处便汇集了温泉、河流与大海。因此,他每天最惬意的事,便是去泡温泉、到河边散步,或是下班后去海里游泳。
几年后,他从这样的海滨乡村生活回到银座工作。尽管彼时的业余生活比以往丰富了许多,却也让他愈发懂得自然的珍贵。于是,每到周末他都会外出露营,这个习惯,一坚持便是许多年。
如今在家与户外营地间奔波,已成为川浪宽朗的生活常态。营地虽有不便,却能让他感受大自然的丰盈;城市虽自然资源匮乏,却更舒适、充满安全感。这些细节不断塑造着他看待事物的眼光与态度,也影响着他对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关系的理解,以及最终的设计方式。
比如他常会思考:如何用最少的装备和行李在户外舒适度日?哪些物品能兼顾家用与户外场景?若通过设计串联这些理念,又该如何实现?这些自我提问与反思,无形中催生出不少他的出色作品。
作为资深露营爱好者,川浪宽朗既懂露营时的户外美好体验,也清楚装备应对天气、温度变化所需的细节功能设计。他一直想把这份露营的美好与回忆带入都市生活,基于这一理念打造的产品日渐增多,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家居审美——家中许多物品都是露营、家居两用款,若找不到适配的,他便亲手制作。
环顾他的家,简约北欧风格的家具中,随处可见露营装备的身影。像那些设计合理的凳子,无论室内还是室外使用都十分适配。对他而言,最理想的家具设计,便是能实现室内与室外的无缝切换。
回归当下,川浪宽朗认为:再精妙的设计,对不同人而言意义也各不相同,有人视之为珍贵,有人则觉得无关紧要。但理解并平衡这些差异化的价值观,远比设计本身更有意义。他未来的工作方向,便是在这些差异中找到平衡点,持续探索生活的本质。
图片来源:Hinano Kimoto、Hiroaki Kawanami
内容编辑: 秦泽华
来源:太格有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