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业化浪潮的澎湃推进,不仅重塑了我国的经济版图,更引发了劳动力资源的大规模重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97亿人,较十年前增长23.5%,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镇工业及服务业领域。这一历史性劳动力转移,对农业而言绝非简单的“好”或“坏”
文/保明
工业化浪潮的澎湃推进,不仅重塑了我国的经济版图,更引发了劳动力资源的大规模重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97亿人,较十年前增长23.5%,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镇工业及服务业领域。这一历史性劳动力转移,对农业而言绝非简单的“好”或“坏”能概括——它既给传统农业带来冲击,也倒逼其加速转型升级,催生现代化生产模式。在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的关键节点,我们不妨辩证审视这把“双刃剑”。
一、农村劳动力外流,农业面临哪些挑战?
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直接冲击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暴露出多重短板,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考验。
(一)“谁来种地”成难题,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凸显
1. 老龄化严重,生产能力弱化:国家统计局2025年专项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已达61.3岁。在湖南洞庭湖平原某粮食主产县,75岁以上老人占农业从业者的43%。68岁的农户李桂芳因视力衰退误判施药时机,导致20亩晚稻绝收,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老年劳动力不仅体力不支,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也弱,难以适配现代农业需求。
2. 青壮年断层,人才引留困难: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农村18-45岁青壮年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不足15%。山西晋城泽州县大箕镇、东北黑土区某产粮乡等多地,都面临“年轻人不愿留、能人引不来”的困境,直接导致特色农业创新乏力,产业升级缓慢。
3. 专业人才匮乏,技术推广受阻:对标2035年农业现代化目标,我国智能种植、产业链管理等高端领域人才缺口显著。尽管农村实用人才已超2300万人,但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仍严重不足,制约了新技术落地。
(二)生产效率下滑,资源利用陷入困境
1. 耕地撂荒增多,复种指数下降:农业农村部2025年耕地质量监测数据显示,全国耕地复种指数较2020年下降12.3%,东北黑土区撂荒面积较疫情前增长25%。江西赣南脐橙产区30%的果园因无人接管“自然抛荒”,产业规模大幅萎缩。
2. 土地细碎化,规模经营受阻:自然资源部2025年《耕地利用白皮书》披露,50亩以下细碎地块占流转市场的72%。分散的土地难以适配现代化农机,生产效率难以提升,也降低了新型经营主体的接包意愿。
3. 生产事故频发,信贷支持收缩:老年劳动力技术不足导致农业生产事故率同比上升40%,既造成经济损失,也带来质量安全隐患。而耕地撂荒与产业衰退形成恶性循环,江西赣南脐橙产区的农业银行脐橙贷余额较三年前下降57%,进一步限制了农业恢复能力。
(三)传统农耕文化与生态受冲击
1. 农耕智慧面临失传:年轻劳动力外流导致代代相传的种植经验、轮作规律被淡忘,数据指标逐渐取代传统经验,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与本地自然条件的适配性下降。
2. 生态环境承压:为省力高产,部分农户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导致土壤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形成“高产、高耗、高污染”的恶性循环,埋下可持续发展隐患。
二、压力变动力,农业迎来哪些转型机遇?
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客观上打破了传统农业的路径依赖,为现代化转型创造了契机,推动农业实现质的飞跃。
(一)规模化经营加速,生产模式升级
1. 土地流转活跃,规模效应显现:劳动力外流促使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山西晋城泽州县大箕镇的向前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1.3万亩荒山改造为连翘种植基地,实现从分散种植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转型,带动200余户村民增收。
2. 新型经营主体崛起:截至2025年上半年,大箕镇已培育50个农业专业合作社、13个家庭农场,通过集约化管理提升生产效率与抗风险能力。东北黑土区某农场则通过流转千亩耕地,引入大型农机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粮食亩产提升30%。
3. 技术破解细碎化难题:重庆试行“虚拟地块整合”模式,用区块链技术将7.6万块零散耕地数字化重组,吸引企业建设无人化农场,土地利用率提升至91%,为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新思路。
(二)科技赋能,农业迈向智慧化
1. 机械化替代效应释放:大箕镇农沃农机服务有限公司配备全套农机具,服务耕地8000余亩,既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又实现粮食增产;东北黑土区农场引入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设备,大幅降低人工需求。
2. 智慧农业广泛应用:浙江通过计算机精准控制植物生长环境,实现蔬菜优质高产;大箕镇“新农人”马琪建设的智能化生猪养殖基地,采用自动化饲喂、环境控制技术,预计年出栏生猪5000头,实现标准化高效养殖。
3. 农技推广更接地气:河南周口试点“AI农技员”系统,通过方言交互和体感教学,让65岁农户操作智能农机的合格率达83%,既适配老年劳动力,又降低培训成本。
(三)产业升级,人才生态优化
1. “新农人”激活乡村活力:工业化培养的具备市场意识、技术能力的劳动者返乡创业,2025年以来大箕镇已回引23名“新农人”,带动就业400余人。东北“新农人”王磊引入直播带货,将家乡大米销往全国,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2. 产业链不断延伸:从连翘种植的“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到生猪养殖的“种养结合+品牌建设”,农业附加值持续提升。农沃农机公司也计划从生产托管向资源平台化企业转型,拓展服务广度。
3. 人才政策逐步完善:山东青岛的股权激励、广东佛山禅城区的农村职业经理人计划,为乡村人才提供发展空间;东北部分地区推出创业补贴,吸引年轻人返乡投身农业。
(四)国际经验带来启发
面对劳动力短缺,荷兰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用高科技弥补人力不足,其蔬菜温室实现全程自动化,单位面积产量是我国露天种植的5-10倍;日本推动“第六产业”,将农业与加工、旅游融合,提升产业吸引力,留住部分劳动力。这些经验为我国农业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趋利避害,如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面对劳动力转移的机遇与挑战,需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人才培育等举措,化解负面效应,放大转型红利。
(一)建好农业人才队伍
1. 提升现有劳动力技能:落实202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用好老龄农民技能提升专项基金,推广“AI农技员”等模式,帮老年农户掌握实用技术。
2. 培育“新农人”群体:开展涉农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全产业链培训,重点扶持家庭农场经营者和合作社带头人,给予项目指导与资金支持。
3. 优化人才激励政策:借鉴山东威海做法,在职称、待遇等方面向乡村人才倾斜,通过创业补贴等方式吸引更多人投身农业。
(二)加快生产模式转型
1.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推广“虚拟地块整合”模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实现规模化经营。
2. 推动科技与农业融合:加大农机和智慧农业技术研发投入,针对不同产区推广适配设备与方案,降低人工依赖。
3.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建专业组织,提供耕、种、收全程托管服务,解决小农户“种不好、种不起”的问题。
(三)构建绿色可持续体系
1. 推动生态化种植养殖:引导农户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广生态模式,实现生产与环保协同。
2. 传承创新农耕文化:挖掘传统农耕智慧中的生态理念,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3. 强化政策保障:加大农业信贷支持,优化农业保险产品,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提升农业吸引力。
结语
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然阶段,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无需简单判定其“好”与“坏”,而应主动顺应变革,将挑战转化为转型动力。
最后想问大家:你认为规模化经营会挤压小农户的生存空间吗?如何让“新农人”真正扎根乡村、长久发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全文完)
来源: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