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我“读懂”了中国工匠精神

B站影视 2024-12-09 14:30 3

摘要:8年前,我怀揣对中国的好奇和母亲“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的叮嘱,只身来到扬州。这座城市不仅见证了我学业上的成长,更加深了我对职业和人生的理解。如今,这座城市的点滴都成了我故事的一部分,而我也把自己与它的羁绊融入到“鲁班工坊”项目中,为中印尼职业教育合作贡献着微薄

8年前,我怀揣对中国的好奇和母亲“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的叮嘱,只身来到扬州。这座城市不仅见证了我学业上的成长,更加深了我对职业和人生的理解。如今,这座城市的点滴都成了我故事的一部分,而我也把自己与它的羁绊融入到“鲁班工坊”项目中,为中印尼职业教育合作贡献着微薄之力。

作者(中)在印度尼西亚“鲁班工坊”师资培训班接受培训(作者供图)

扬州印象

初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时,我选择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尽管语言和专业课程一开始让我感到吃力,但在扬工院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渐适应了这里的学习环境。老师们不仅教授专业知识,还时常鼓励我融入中国文化,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课堂上,老师常用中国的机械工匠故事激励我们,我也深深被那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打动。这种精神不止于课堂,更贯穿在扬州的街头巷尾,体现于每一位普通人的生活中。

在扬州学习期间,我有幸通过学校安排,到安徽海螺集团在印尼投资建设的南加里曼丹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实习。这次经历让我近距离接触到中国企业的工作方式和敬业精神。每位员工都严谨而专注,反复检查每一个操作细节,力求生产精确无误。这种专业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我意识到机械制造并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是实际操作的严谨和对品质的追求。我在实习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出了书本,这也使我对未来的职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从“鲁班工坊”感知文化的桥梁作用

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我逐渐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名留学生,也可以成为中印尼文化交流的桥梁。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印度尼西亚推进“鲁班工坊”建设,目的是通过职业教育合作,将中国先进的职业技术和工匠精神带给印尼的青年。看到学校为项目付出的努力,我内心的使命感愈发强烈,渴望将自己的成长融入到中印尼友谊桥梁的搭建之中。

2023年12月,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曹玉梅和职教处处长马万全访问印度尼西亚,我有幸被选为全程翻译。在与印尼当地教育界、企业界人士的交流中,我不仅是一个语言的传递者,更是思想和文化的纽带。通过我的翻译,双方得以充分交流彼此的教育理念和合作愿景,逐渐缩小文化和语言上的距离。我看到了中印尼职业教育合作的无限可能,感受到“鲁班工坊”项目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一部分的深远意义。

“鲁班工坊”项目为无数印尼青年提供了学习技术的机会,也给我提供了一个亲身参与项目建设、深度理解项目意义的宝贵平台。作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印度尼西亚“鲁班工坊”建设的参与者之一,我多次参加会议,见证了项目从构思到实施的每个阶段。每次活动中,我都看到学校和项目团队不懈努力的身影,也看到了自己可以为项目贡献一份力量。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助力,更是中印尼友谊的纽带。

扬州不仅是我求学的地方,更是我生活的归属。在这座城市里,生活节奏平缓,古典与现代和谐共存。清晨,我可以漫步于瘦西湖边,感受水波的轻柔;黄昏时分,迎着古运河的微风,我会在小巷中找到一份闲适。扬州的温情流淌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感染着每一个像我这样的异乡人。我深深感到,扬州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它包容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让我们在这里扎根、成长。

在扬州的生活还让我学会了从容与专注,这也是我在“鲁班工坊”项目中汲取的重要精神力量。在“鲁班工坊”的建设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的精确把控,每一次会议的反复磋商,都需要从容应对、专注前行。这种严谨的态度与扬州的生活哲学不谋而合,让我懂得无论在学习还是项目中,都要用心、用情地对待每一件事。

扬州已成为我心中的家园,而“鲁班工坊”的建设则是我心中的梦想。我希望未来能够将“鲁班工坊”的理念带回印尼,把从扬州学到的职业技术和工匠精神在家乡发扬光大。我将继续讲述我与扬州的故事,与更多人分享中国的开放与包容,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的魅力。

扬州和“鲁班工坊”的经历让我明白,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它存在于每一个认真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日子里,存在于跨越文化和语言的交流中。我将带着这份信念,将在扬州和“鲁班工坊”学到的一切,带回印度尼西亚,为中印尼职业教育的合作添砖加瓦。这不仅是我的责任,更是我对扬州、对“鲁班工坊”最真挚的回馈。

追梦路上的新起点

现在,我带着对扬州和中国的深厚情感,继续在扬州大学攻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硕士学位。这不仅是我学术上的一次进阶,更是我人生的一次重新出发。在参与“鲁班工坊”建设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不仅是学业的使命,还有将中国先进制造技术带回家乡、为印尼工业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

追梦的路上,扬州大学成了我新的起点。硕士阶段的学习,不仅让我在机械制造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也为我打开了更加宽广的技术视野。每一次实验室的研究,每一堂专业课的探讨,都让我对“先进制造业”有了更深的理解。扬州大学的老师们不仅在学术上指导我,更鼓励我将所学运用于实践。我逐渐认识到,现代制造业不仅是高技术集成的结晶,更是匠心的凝聚,是精益求精的追求。扬州大学的学术氛围让我愈发坚定了信念:我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将它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助力家乡的工业发展。

在扬州大学的校园里,我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中国朋友。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如何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这些交流不仅让我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提升,也让我从他们身上汲取到更多的力量和勇气。他们的热情、执着和对未来的无限向往深深感染了我,让我更加明确了肩负中印尼合作交流的使命。每当我们在实验室里反复推敲某项技术细节时,我会在心中许下一个愿望:希望有一天,能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印尼的工厂中,让家乡的机械设备也能更加精密和可靠。

这个愿望就像扬州城中的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一步步走向未来。与此同时,扬州大学对我的培养和包容,使我可以扎根学术研究,也让我明白,自己可以为更多人架起知识与文化交流的桥梁。我相信,每一次课堂学习、每一份实验数据的分析,都是通向未来的阶梯。我不再是当初那个懵懂的留学生,而是一名立志把“工匠精神”带回印尼的求知者,怀揣着梦想和责任,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

2023年6月,我在由中国外文局等单位主办的“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中获奖,能够用我亲身经历的扬州故事来讲述中国,让我倍感自豪。同年9月,我在扬州“洋笔书扬州”征文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写下了我对这座城市深厚的感情和个性化的理解。

我知道,这不仅是我的成长故事,更是中印尼职业教育合作的缩影,同时也是“鲁班工坊”国际化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它给了我坚实的学术基础,给予我无尽的成长空间,也让我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目标。我将带着扬州大学的教诲、“鲁班工坊”的实践经验,以及我对中国的深情厚谊,继续在学习现代制造业的道路上奋力前行,为印尼的工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让这份源自扬州的“工匠精神”在印度尼西亚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李莉美(ANNISAA PRASTIKA BAHDIE)[印度尼西亚])

作者:李莉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