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苹果首款折叠屏手机的设计专利与渲染图陆续曝光,一个热议话题迅速发酵:遮去机身LOGO,这台设备竟与华为Pura X高度相似,不少网友直言“还以为是Pura X二代来了” 。在折叠屏赛道已深耕六年的华为,与姗姗来迟的苹果,就此上演了一场“设计撞车”的行业戏码。
当苹果首款折叠屏手机的设计专利与渲染图陆续曝光,一个热议话题迅速发酵:遮去机身LOGO,这台设备竟与华为Pura X高度相似,不少网友直言“还以为是Pura X二代来了” 。在折叠屏赛道已深耕六年的华为,与姗姗来迟的苹果,就此上演了一场“设计撞车”的行业戏码。
外观神同步:阔折叠思路的高度重合
两款机型最直观的共性,在于对“阔折叠”形态的一致选择。华为Pura X作为阔折叠品类的代表,以16:10的内屏比例构建了“迷你平板”般的显示体验,展开后既能适配视频播放的宽屏需求,又能通过分屏实现高效办公,这种兼顾实用与便携的设计已获得市场验证 。而苹果折叠屏直接采用14.1:10的近似比例,内屏尺寸达到7.58英寸,与华为Pura X的6.3英寸内屏共同指向“宽屏交互”的核心逻辑,视觉形态堪称同源 。
机身材质与结构设计的趋同更强化了“撞脸”印象。华为Pura X采用轻量化设计,素皮版重量仅193.7g,配合玄武水滴铰链实现了7.15mm的展开厚度;苹果则延续iPhone Air的钛合金边框基因,搭配非晶态金属玻璃铰链,将折叠态厚度控制在9-9.5mm,展开后仅4.5-4.8mm,在轻薄化方向上与华为思路一致 。就连内外双屏的基础方案也如出一辙,均通过外屏满足快速操作、内屏承载沉浸体验的分工,形成了“折叠便携+展开大屏”的统一形态。
细节见分歧:设计取舍的路径差异
尽管整体轮廓相似,但两款机型在细节布局上的取舍,暴露了不同的产品逻辑。外屏与摄像头的协同设计成为核心分歧点:华为Pura X创新性地将外屏与后置摄像头模组整合,3.5英寸的1:1比例外屏可直接调用后置镜头拍摄,既省去了前置摄像头的空间占用,又提升了外屏拍摄的画质表现,形成“一镜双用”的实用优势 。
苹果则选择了“大外屏优先”的路线,将5.49英寸的超大外屏单独置于机身另一侧,这一尺寸远超华为Pura X的外屏,但也因无法共享后置摄像头,不得不额外增加一颗独立外屏摄像头,既增加了硬件成本,也让机身背部设计更显复杂 。影像模组的布局同样存在差异:华为Pura X采用纵向排列的多摄组合,而苹果则延续iPhone 17系列的横向大矩阵双摄设计,保留了自身的家族辨识度 。
铰链技术的研发方向也各有侧重。华为凭借成熟的玄武水滴铰链实现了“几乎不可见”的折痕控制,而苹果则押注于指状物与月牙槽组成的专利结构,通过液态金属材料提升耐用性,宣称可支持数十万次无痕折叠,试图在折痕与寿命两大痛点上实现突破 。
行业视角:迟到者的设计选择与市场挑战
这场“设计撞车”的背后,是苹果对折叠屏市场成熟路径的认可。自2019年全球首款折叠屏问世以来,华为已构建起覆盖三折叠、大折叠、阔折叠、小折叠的全品类矩阵,售价与场景覆盖全面,而苹果首款折叠屏要到2026年才会正式发布,妥妥的“行业追随者” 。选择与华为Pura X相似的阔折叠形态,本质上是苹果对经过市场验证的“实用主义设计”的借鉴。
但迟到的苹果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华为Pura X上市仅一周激活量就接近10万台,凭借多屏协同、平行视界等生态功能形成了用户粘性;而苹果虽在硬件工艺上不乏创新,但折叠屏生态的适配、与iOS系统的协同效果仍是未知数 。更关键的是,其预计2000-2500美元的售价远超华为Pura X的定价区间,在早已成熟的折叠屏市场中,“相似设计+更高价格”的组合能否打动消费者,还要打一个问号。
从设计专利到市场落地,苹果折叠屏的每一步动作都备受关注。与华为Pura X的“撞脸”或许是“好设计殊途同归”的必然,但若想在折叠屏赛道后来居上,仅靠相似的外观远远不够。2026年产品正式亮相时,苹果能否用生态体验与技术创新证明自身价值,将是这场“追随者之战”的关键。
来源:小高科技每日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