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芯片涨价+国产突破,替代风口已至!普通人该关注什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9 15:51 1

摘要:16GB的DDR4内存条从年初的200元涨到现在的500多还缺货,512GB固态硬盘价格半年涨超50%,连美光、三星这些巨头都暂停了部分产品报价——2025年的存储芯片市场,用“疯狂”形容毫不为过。更值得关注的是,就在国际巨头忙着提价时,长江存储的232层3D

16GB的DDR4内存条从年初的200元涨到现在的500多还缺货,512GB固态硬盘价格半年涨超50%,连美光、三星这些巨头都暂停了部分产品报价——2025年的存储芯片市场,用“疯狂”形容毫不为过。更值得关注的是,就在国际巨头忙着提价时,长江存储的232层3D NAND良率突破90%,长鑫存储向华为交付了HBM3样品,国产替代正从概念落地为现实。这场“涨价潮+技术突破”的双重风暴里,普通人该怎么应对?其实抓住三个核心方向就够了。

这轮存储芯片涨价和前几年的周期波动完全不是一回事,根源是AI带来的需求爆炸和产能的结构性失衡。从需求端看,AI服务器简直是“吞存大户”,一台AI服务器对DRAM的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NAND闪存需求更是达到3倍之多。OpenAI的“星际之门”项目每月要消耗90万片DRAM晶圆,占全球产量近40%,而阿里、腾讯这些国内巨头也在加码AI基建,光是阿里就计划三年投4000亿元,其中30%要花在存储上。

高端产品的缺口更夸张。AI服务器必备的HBM(高带宽内存)价格今年涨了500%,单颗突破5000美元,毛利率能到50%-60%,比传统DRAM赚钱多了。三星、SK海力士见状干脆把产能往高端转,三星停掉了部分DDR4生产,SK海力士计划把DDR4产能压到20%以下,美光甚至直接暂停报价,提价20%-30%才重启接单。这种产能倾斜直接导致中低端市场供需错配,DDR4价格三季度环比涨了40%-45%,半年累计涨幅超200%。

更关键的是,存储芯片产能扩张周期要3-4年,短期补不上缺口。摩根士丹利预测2026年NAND闪存供应缺口会达8%,群联电子CEO甚至说NAND未来十年都会供应紧张。这意味着涨价不是昙花一现,TrendForce已经明确预测,第四季度NAND Flash还要涨5%-10%,服务器用eSSD涨幅可能超10%。

国际巨头忙着抢高端市场的间隙,国产存储已经悄悄实现了从“跟跑”到“局部领跑”的跨越。长江存储的表现最亮眼,其自主研发的Xtacking架构把存储位密度做到15.03 Gb/mm²,超过了三星和SK海力士的同类产品,成为全球首个突破15 Gb/mm²的厂商。现在232层3D NAND已经稳定量产,良率突破90%,消费级品牌“致态”在京东的销量都超过三星了,企业级SSD还进入了阿里云、腾讯云的供应链,16TB的产品从年初2500元涨到3800元还供不应求。

长鑫存储在DRAM领域也站稳了脚跟。19nm制程的DDR5产品性能对标三星,单位成本还低15%-20%,现在已经是全球第四大DRAM厂商。更让人期待的是HBM进展,9月份已经向华为交付了16nm制程的HBM3样品,计划2026年量产,和国际巨头的技术差距缩小到3年。产能扩张也很给力,二期工厂四季度试生产,新增8万片/月产能,三期设备采购国产化率超50%,刻蚀机主要靠北方华创供应。

产业链配套也跟上了。长江存储的首条全国产化设备产线已经试产,中微公司的刻蚀机、拓荆科技的PECVD设备都在里面挑大梁,国产设备渗透率超过75%。大基金三期也在发力,9月份刚给芯碁建科投了4500万,专门攻坚HBM需要的3D集成设备,之前还给长江新桥投了145.6亿,产业链布局很清晰。现在国产存储自给率已经从2022年的15%提到30%-35%,Omdia预测2025年国内厂商在DDR5市场的份额能突破30%。

(一)消费端:按需入手,别被涨价逼得“冲动下单”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首先要分清“必须买”和“可等等”。如果是装机、做数据备份的刚需,比如设计师需要大容量SSD,现在可以入手,但优先选国产颗粒的产品,比如长江存储“致态”系列、长鑫存储配套的内存条,这些产品性价比高,受国际涨价影响相对小。10月份京东数据显示,国产SSD的销量占比已经超过60%,售后和兼容性都没问题。

非刚需就别着急囤货了。存储产品更新太快,现在DDR5已经开始替代DDR4,提前买的旧型号可能很快过时。而且行业规律是涨价不会一直持续,2026年下半年新增产能释放后,中低端产品价格可能回调,到时候再买更划算。咱们买电脑、换手机时也可以留意配置,现在512GB存储已经成旗舰机标配,要是预算有限,选搭载国产存储的机型,价格涨幅能控制在5%以内,比纯进口的机型划算不少。

(二)机会点:盯着“卖水人”和高端配套,比追热点靠谱

如果想关注投资机会,别盲目追那些涨得猛的概念股,聚焦产业链里有实单支撑的环节更稳。最确定的是给国产龙头做设备和材料的“卖水人”,他们跟着产能扩张走,订单看得见摸得着。比如北方华创的刻蚀机在长鑫存储市占率超50%,长鑫一扩产,它的订单就跟着涨;芯碁建科做HBM需要的键合设备,现在HBM产能排到2026年了,这类企业肯定能受益。

材料领域也有机会。安集科技的CMP抛光液在长鑫产线市占率超30%,彤程新材的光刻胶已经批量供长江存储,这些材料一旦通过大厂认证,供货关系能稳好几年,毛利率能维持在35%以上。还有高端配套环节,长电科技的HBM封装技术已经成熟,上半年存储领域收入同比涨85%;澜起科技在DDR5接口芯片领域占全球36.8%份额,AI服务器相关芯片收入暴涨320%,这些都是有硬业绩支撑的。

职业赛道也值得留意。存储芯片产业缺人,尤其是DRAM工艺工程师、HBM封装技术员这些岗位,在合肥、武汉的存储产业基地,薪资比去年涨了20%-30%,还能享受地方人才补贴。像长鑫存储二期工厂试生产后,光技术工人就招了2000多人,有半导体背景的求职者很抢手。

(三)风险点:这两个“坑”一定要避开

国产替代是大趋势,但也不能忽视风险。第一个是技术迭代风险,现在SK海力士已经在送样HBM4了,要是国内企业跟不上技术升级,老产品很容易被淘汰。选公司时要看研发投入,比如兆易创新研发费用率常年维持在10%以上,才能在NOR Flash领域做到全球第三;那些研发费用率低于5%的,大概率是蹭热点的伪龙头。

第二个是周期波动风险。存储芯片毕竟是强周期行业,就算国产替代在推进,短期也可能因国际巨头产能调整出现价格波动。2025年9月以来,部分存储概念股涨幅已经很大,要是没有业绩支撑,回调起来会很猛。还有个新变数,10月份稀土出口新政把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纳入审批,对依赖稀土的存储产业链可能有影响,这一点得留意。

风口里别乱闯,抓牢“确定项”最重要

2025年的存储芯片行情,本质是AI技术革命和国产替代共振的结果,既不是短期炒作,也不会一蹴而就。对普通人来说,不用被“涨价潮”“风口论”带着走,消费上按需规划,不盲目追涨;关注机会时盯着设备材料、高端配套这些“确定项”,避开纯概念炒作;职业上要是有相关技能,往存储产业基地靠拢,也是条不错的路。

从长期看,全球存储市场规模2027年可能突破3000亿美元,中国作为最大市场,国产存储的份额肯定会往上走。但技术突破需要时间,从232层到400层3D NAND,从16nm到更先进制程HBM,都得一步一个脚印。咱们做产业发展的“观察者”而非“盲目追涨者”,才能在这场变革里真正抓住机会。

来源:彩云间追逐的飞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