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川西高原的褶皱里,大金川与小金川如两条银链,缠绕着横断山脉的雄浑。这里曾是古羌文明的摇篮,也是清代康藏边疆的战略要冲。18世纪中叶,乾隆皇帝两次用兵金川,史称“金川之役”,这场持续三十余年的战事,最终以清廷设置“懋功厅”、改大金川为“绥靖屯”、小金川为“崇化
以下是结合历史变迁与红色记忆的创作,以纪实笔法呈现懋功(原金川)地区的双重历史印记,突出国家统一与革命传承的主题:
懋功:从金川战火到红色会师的时空回响
一、金川河畔的古战烟尘
在川西高原的褶皱里,大金川与小金川如两条银链,缠绕着横断山脉的雄浑。这里曾是古羌文明的摇篮,也是清代康藏边疆的战略要冲。18世纪中叶,乾隆皇帝两次用兵金川,史称“金川之役”,这场持续三十余年的战事,最终以清廷设置“懋功厅”、改大金川为“绥靖屯”、小金川为“崇化屯”告终。“懋功”二字,取“懋建大功”之意,既承载着王朝拓土安边的雄心,也暗含着对边疆长治久安的期许。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勒乌围碉楼的残垣、安宁宣慰司署的旧址,仍在诉说着当年的金戈铁马。清廷通过屯田、改土归流等举措,将这片“地险民悍”的边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促进了藏、汉、羌等民族的交融。正如《金川琐记》所载:“屯戍之兵与土民杂处,婚姻相通,语言渐习”,懋功从此成为川藏古道上的商贸重镇,锅庄楼里的弦子声、土司官寨的酥油茶香,勾勒出一幅多民族共生的画卷。
二、雪山下的红色交响
两百年后,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1935年6月,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县城(今小金县)胜利会师。这座历经战火洗礼的边疆小城,见证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关键转折——两支铁血之师在此握手,共同唱响了“北上抗日”的英雄壮歌。
会师广场的红军雕像巍然矗立,仿佛仍在重现当年的热烈场景:藏族群众捧着青稞饼、酥油,站在街道两旁;红军战士将缴获的盐巴、布匹分给贫苦农牧民;藏汉军民在关帝庙前召开联欢大会,格达活佛即兴创作的《会师歌》在山谷间回荡。懋功会师后,红军翻越梦笔山、长板山等雪山,穿过松潘草地,用双脚丈量出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如今,达维会师桥的木板上,“中国工农红军万岁”的标语依然清晰,那是用朱砂和着战士鲜血写下的信念。
三、时空叠印中的精神传承
从“金川”到“懋功”,从“绥靖”到“小金”,地名的变迁记录着国家治理的智慧;从清代屯兵到红军会师,这片土地始终跳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脉搏。乾隆时期的屯田政策,奠定了边疆开发的基础;而红军播下的革命火种,则点燃了民族团结的火炬。
今日懋功,藏寨与新村交相辉映,嘉绒文化与红色文化相得益彰。沃日土司官寨的经幡与红军烈士墓的松柏共同守望蓝天,玛嘉沟的雪山溪流倒映着脱贫攻坚的新图景。当年清军修建的“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与红军会师纪念馆里的马灯、草鞋,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历史光谱——前者见证了古代中国维护统一的决心,后者诠释了现代中国走向复兴的初心。
结语:在历史的褶皱里读懂中国
懋功的故事,是一部微缩的中国边疆史:既有王朝经略的雄浑篇章,也有革命史诗的壮丽画卷。它告诉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武力与文明交织的过程;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则离不开对历史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当我们站在会师桥上远眺,雪山依旧,江河奔涌,那些沉淀在时光中的家国情怀,终将化作新时代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推动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更辉煌的时代答卷。
来源:甘露糖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