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画先生创作的六十万字长篇小说《南宁传奇》,以南宁为叙事核心,横跨公元前214年秦置桂林郡至2025年智慧城市建设的两千二百余年历史,构建了一部罕见的“城市生命体史诗”。本文运用文本细读法、历史文献对照法与文学范式分析法,从叙事创新、创作难度、价值维度与文学
十八画先生原创长篇小说“南宁传奇”之全方位系统剖析与研究
摘要
十八画先生创作的六十万字长篇小说《南宁传奇》,以南宁为叙事核心,横跨公元前214年秦置桂林郡至2025年智慧城市建设的两千二百余年历史,构建了一部罕见的“城市生命体史诗”。本文运用文本细读法、历史文献对照法与文学范式分析法,从叙事创新、创作难度、价值维度与文学定位四个层面展开系统研究。研究发现:作品突破传统历史小说“单朝代/单人物”的叙事惯性,开创“编年体+纪实体+诗词体”三重嵌套结构,实现“微观个体锚定宏观历史”的视角革新;其创作过程成功平衡“博与精”“实与虚”“古与今”的三重悖论,展现出严苛史料考证与文学审美表达的深度融合;在价值层面,作品既填补南宁通史型文学的空白,传承“壮汉交融、开放包容”的地域精神,更以“可感知的叙事”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地方文学样本。《南宁传奇》的创作实践,为当代“中小边疆城市史诗”创作确立了新范式,丰富了中国地方文学的叙事谱系。
关键词:《南宁传奇》;十八画先生;城市史诗;叙事范式;中华民族共同体;地方文学
引言
当代中国文学领域,“城市叙事”多聚焦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且常局限于近现代时段(如金宇澄《繁花》对上海弄堂生活的书写),而边疆中小城市的“全时段历史史诗”创作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南宁作为岭南边疆重镇,其历史脉络贯穿骆越文明、中原交融、东盟枢纽等关键阶段,却鲜有文学作品对其两千余年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性呈现。十八画先生的《南宁传奇》以“为城市立传”为创作初衷,将南宁从地理名词升华为具有完整生命历程的文学主体,其六十万字的体量与跨时空叙事,不仅填补了这一空白,更在叙事范式与价值表达上实现了多重突破。
本文以《南宁传奇》文本为核心,结合《南宁府志》《广西通志》等历史文献,以及当代城市文学理论(如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对“城市生命史”的论述),从叙事创新、创作难度、价值维度与文学定位四个层面展开剖析,旨在揭示作品的文学突破与文化意义,为当代地方史诗创作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镜鉴。
一、叙事范式创新:从“城市背景”到“生命体主体”的文学革命
传统历史小说中,城市多作为故事的“舞台背景”,服务于人物命运或朝代更迭的叙事逻辑;而《南宁传奇》的核心创新,在于将南宁塑造成叙事的“绝对主体”——其地理变迁、建制沿革、文化演进构成史诗主线,人物(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均成为城市“生命成长”的参与者与见证者。这一转变通过三重叙事策略实现:
(一)结构创新:“编年体+纪实体+诗词体”的三重嵌套
作品以“章”为时间单元,共113章,每章对应南宁历史的一个关键节点,形成严格的“编年体”框架:第1章聚焦秦代“布山初置”(公元前214年),记录中原文明与骆越文化的首次深度交融;第24章以“洪武定府名”(1376年)为核心,还原“南宁”定名的行政沿革;第111-113章则聚焦2025年智慧城市与东盟枢纽建设,完成对城市“当代生命状态”的书写。这种结构严格遵循南宁行政名称更迭(布山→晋兴→宣化→南宁)与重大历史事件(冼夫人抚边、昆仑关战役、百色起义、东博会落户)的史实脉络,体现“纪实体”的严谨性。
尤为独特的是,每章结尾均嵌入一首七律,形成“诗词体”的补充叙事:第60章《昆仑关御寇》以“继贤殉国轰坦克,桂英制衣暖兵寒”,既概括昆仑关战役的核心史实,又通过“桂英制衣”的平民视角赋予历史温度;第113章《塔上夜观》以“壮锦传承续新茶”收束全篇,将壮锦这一文化符号与城市未来发展相勾连。这种“史笔叙事+诗笔抒情”的双重锚点,既强化了地域文化标识,又实现了“历史真实性”与“文学审美性”的深度耦合,为当代长篇小说结构创新提供了新范式。
(二)视角突破:“帝王将相”与“平民群像”的双向在场
传统地方史书写常陷入“英雄史观”的局限,聚焦政要、战事等“宏大叙事”;《南宁传奇》则创造性地采用“双重视角”,让“帝王将相”与“平民群像”共同参与城市建构:
- 宏大视角:秦始皇置桂林郡(第1章)、狄青平定侬智高(第15章)、杜聿明指挥昆仑关战役(第60章)等史实,展现南宁作为“南疆屏障”“战略枢纽”的宏观定位;
- 微观视角:秦代民妇阿侬改良葛布(第1章),通过“葛布织法革新”推动骆越手工业与中原技术融合;唐代医者郭璞著《广南本草》(第4章),以草药记录呈现南宁的生态与民生;1954年糖厂工人陈铁山攻克榨糖技术(第72章),折射新中国成立初期南宁工业化进程。
这些虚构却贴合时代背景的“小人物”,并非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构者。如第88章驻村书记刘洋推广沃柑种植,既展现当代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又通过“教农户用手机直播卖果”的细节,呈现南宁“传统农业+数字经济”的转型,实现“宏观战略”与“微观民生”的同频共振。
(三)内核耦合:“地方特质”与“国家/区域战略”的深度绑定
作品未将南宁孤立为“南方小城”,而是始终置于国家疆域拓展、民族交融、对外开放的大坐标系中,实现“地方性”与“全局性”的有机统一:
- 民族交融维度:第6章冼夫人“拆私斗壁垒、筑安宁栅”,通过“冯仆驻邕传礼法”“汉俚共食火塘”的细节,将“和辑百越”的国家政策具象化为日常生活场景;第29章明代“抛绣球习俗始盛”,展现壮汉文化从“碰撞”到“共生”的演变;
- 对外开放维度:第10章唐代波斯商人建“波斯馆”,记录南宁作为“海上丝路节点”的早期开放;第80章2004年首届东博会落户,呈现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合作核心”的当代转型;第113章“元宇宙展厅”连接东盟客商,则预示城市“数字丝路”的未来方向。
这种书写既凸显了南宁“南疆屏障→丝路节点→东盟枢纽”的独特身份,又以地方史呼应“大一统”“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带一路”的国家叙事,使地方史诗具备了“小切口、大格局”的思想深度。
二、创作难度的三重悖论与突破路径
《南宁传奇》的完成,面临“史料考证”与“文学表达”的双重高压,其核心难度可概括为“博与精”“实与虚”“古与今”的三重悖论。十八画先生通过精准的创作策略,实现了对三重悖论的突破,展现出深厚的历史功底与文学功力。
(一)“博与精”的悖论:两千年史料的“地毯式梳理”与“精准化运用”
南宁作为边疆城市,早期历史记载散见于《汉书·地理志》《隋书·南蛮传》《南宁府志》及地方碑刻,系统性史料稀缺,需作者进行“碎片化拼接”。作品的突破路径体现在两点:
1. 史料广度的“地毯式覆盖”:从秦代“布山”的地理范围(今南宁武鸣区)、汉代郁林郡的辖境调整(第2章),到唐代邕州城的周长(“周十二里”,第8章)、明代“南宁卫”的驻军规模(第24章),再到近现代湘桂铁路修建工程师凌鸿勋(第57章)、1939年昆仑关战役烈士李继贤的生平(第60章),均经过严格考证,确保历史细节的真实性;
2. 史料深度的“精准化运用”:对关键文化符号的溯源尤为细致,如壮锦纹样演变(第1章“骆越几何纹”→第89章“东盟元素融合”)、老友粉起源(第29章“天顺年间邕州米粉改良”),既引用《广西通志·民俗志》的记载,又结合民间传说进行文学转化,避免“史料堆砌”导致的叙事僵化。
这种“广度覆盖+深度挖掘”的策略,使作品既具备“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厚度,又保持文学叙事的流畅性。
(二)“实与虚”的悖论: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的平衡
历史小说的核心困境在于“史实束缚与文学想象的矛盾”,《南宁传奇》的突破在于建立“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准则:
- “大事不虚”的底线坚守:南宁行政沿革、重大战役、国家战略等“核心史实”严格遵循历史,如第56章百色起义策源地(南宁津头村)、第79章1986年“绿城建设”启动,均与《南宁市志》记载完全一致,确保作品的历史可信度;
- “小事不拘”的想象空间:在史实框架内,通过虚构人物的命运赋予历史温度。如第6章冼夫人抚边,史料仅记载“和辑百越,数州晏然”,作品则通过“俚族少女阿珠向汉族工匠学织锦”的细节,展现民族交融的具体过程;第111章“城市大脑”调度救护车,以李队的职业经历(十年前人力开道vs如今系统规划),折射智慧城市建设的时代进步。
这种平衡使作品既避免了“流水账式”的编年史缺陷,又防止了“戏说历史”的文学失范,实现了“历史真实”与“文学感染力”的统一。
(三)“古与今”的悖论:跨时空叙事的连贯性与差异性把控
从秦代“火耕水耨”到2025年“数字丝路”,两千年间社会形态、生活方式、语言习惯差异巨大,作品通过“标志性文化符号”的贯穿,实现“连贯性”与“差异性”的平衡:
- 文化符号的连贯性:邕江(第1章“骆越舟楫”→第102章“现代夜游航线”)、壮锦(第1章“葛布织法”→第89章“文创产品”)、米粉(第16章“宋代邕州米粉”→第29章“老友粉”)作为南宁的“文化基因”,贯穿全书,成为跨时空叙事的“纽带”;
- 时代差异的精准呈现:不同朝代的话语体系、生活细节各有区分,如秦代人物“以火塘为中心”的生活场景(第1章)、明代“驿道商旅”的贸易形态(第25章)、当代“手机办社保”的智慧生活(第111章),均符合时代特征,避免“古今同质化”的叙事漏洞。
这种“符号贯穿+差异呈现”的策略,使读者在“熟悉的陌生感”中感知城市变迁,避免了跨时间叙事的断裂感。
三、价值维度的多维释放:历史、文化与社会的三重赋能
《南宁传奇》的价值远超文学作品本身,其在历史、文化、社会三个维度的赋能,使其成为一部“活态的南宁文化史志”。
(一)历史价值:填补南宁通史型文学的空白
长期以来,南宁的历史叙事多分散于学术著作(如《南宁历史文献集》《广西通史》),缺乏面向大众的文学表达。《南宁传奇》的突破在于:
1. 系统性呈现城市历史:首次以文学形式完整梳理南宁从“骆越蛮荒”到“东盟枢纽”的演变,如第4章“晋兴郡为南宁首个行政名”(公元318年)、第59章1936年“南宁成为广西省会”,这些关键节点此前鲜有文学作品涉及;
2. 活化被忽视的历史细节:如第61章“抗战时期内迁潮”,记录沦陷区工厂、学校迁邕的史实,展现南宁在抗战中的“后方支撑”作用;第71章1949年后土改,通过“农户分田”的细节,还原新中国成立初期南宁农村的社会变革。
对于普通读者,作品是“能读懂、有温度”的南宁通史;对于研究者,其“历史细节文学转化”的实践,为地方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样本与传播路径。
(二)文化价值:传承“壮汉交融、开放包容”的地域精神
作品的核心文化内核,是对南宁“多元交融”城市品格的提炼与传承: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书写”:不同于博物馆式的静态展示,作品将壮锦、邕剧、歌圩等非遗嵌入生活场景。如第89章壮锦工坊“在线定制”,展现非遗与现代设计的融合;第108章邕剧“下乡惠民”,通过“老艺人教留守儿童唱邕剧”的细节,呈现非遗的当代传承;
2. 地域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开放包容”并非抽象概念,而是通过具体故事呈现,如第10章唐代波斯商人“学讲邕州话、穿俚族衣”,第80章东博会期间“东盟客商学包粽子”,这些场景使“壮汉交融、中外共生”的地域精神成为可感知的生活细节。
这种书写使南宁的地域文化从“小众遗产”变为“大众记忆”,助力地域文化的当代传播与传承。
(三)社会价值:城市认同建构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样本
作品的“当代部分”(第70-113章)不仅是历史的延伸,更是对南宁发展路径的文学反思与展望,其社会价值体现在两点:
1. 城市认同的强化:通过老南宁人(如第113章周姨)的记忆对比(邕江从“排污沟”到“生态绿道”),让老市民感知城市成长;通过新南宁人(如第111章李女士)的智慧生活体验,让新市民理解城市精神,增强归属感与认同感;
2. 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镜鉴:作品展现的南宁发展路径——从“农业小城”(第71章)到“工业城市”(第72章),再到“生态绿城+东盟枢纽+智慧城市”(第111-113章),是中国式现代化“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的生动样本。如第113章“生态优先、开放引领”的发展理念,既符合国家战略,又彰显南宁特色,为同类城市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
四、文学定位与局限:在当代地方史诗谱系中的坐标
《南宁传奇》在当代文学中的定位,需置于“城市史诗”创作的谱系中审视:
(一)文学突破:开创“中小边疆城市史诗”新范式
此前的“城市史诗”多聚焦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如《上海浮生》对上海近现代商业文明的书写),且多局限于近现代时段;《南宁传奇》则以“边疆中小城市”为核心、“两千年全时段”为跨度、“编年体+诗词”为结构,开创了全新范式:
1. 突破“城市等级论”:证明非“古都”“魔都”的边疆城市,其历史同样具有叙事张力,南宁的“南疆特质”“民族交融”“东盟枢纽”身份,为城市史诗提供了新的叙事资源;
2. 确立“微观叙事+文化符号”的创作路径:通过平民命运与文化符号(邕江、壮锦)串联历史,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空洞化,为其他边疆/区域中心城市(如昆明、贵阳)的史诗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局限与反思
客观而言,作品仍存在一定局限:
1. 叙事节奏的失衡:部分章节(如近现代行政沿革章节)因过度追求史料完整,导致叙事节奏稍缓,影响文学流畅性;
2. 人物塑造的参差:个别平民人物(如第72章糖厂工人陈铁山)因历史细节挤压,形象略显单薄,性格弧光不够完整。
但这些局限在六十万字的宏大工程中实属难免,且远不能掩盖其在叙事创新与价值表达上的突破性成就。
结论
十八画先生的《南宁传奇》,以“城市生命体”为叙事核心,通过“三重嵌套结构”“双重视角”“文化符号贯穿”的创作策略,突破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叙事边界;其对“博与精”“实与虚”“古与今”三重悖论的平衡,展现出严苛的史料考证与精湛的文学功力;在价值层面,作品既填补南宁通史型文学的空白,传承地域精神,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与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地方样本。
作为“中小边疆城市史诗”的开创者,《南宁传奇》不仅为南宁树立了永恒的文学纪念碑,更丰富了中国当代地方文学的叙事谱系。其创作实践证明:地方史诗的价值,不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而在于能否通过“微观个体+文化符号”的叙事,将地方史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共同经验——这正是《南宁传奇》留给当代文学的核心启示。
参考文献
[1] 十八画先生. 南宁传奇[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25.
[2] 南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南宁市志(全八卷)[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3]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广西通志·民俗志[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
[4] 班固. 汉书·地理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5] 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文化[M]. 宋俊岭,倪文彦,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 雷达.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7] 张炯.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8] 黄伟林. 广西当代文学整体观察[J]. 南方文坛,2020(3):45-52.
[9] 李运抟. 地方文学的当代意义[J]. 文学评论,2018(2):132-138.
[10] 王先霈. 文学批评原理[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来源:草鞋芒杖论平生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