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9日(周日):今天白天全省以晴转多云为主,鲁南的菏泽、济宁最高气温可达17℃左右,午后能稍微暖和一点;但鲁中山区和半岛内陆的淄博、烟台等地,最高温仅12℃上下。
根据山东省气象台10月19日12时最新预报,未来三天山东将呈现“晴好主旋律,大风降温伴奏”的格局,区域差异尤为明显,堪称“一天三季”的真实写照。
10月19日(周日):今天白天全省以晴转多云为主,鲁南的菏泽、济宁最高气温可达17℃左右,午后能稍微暖和一点;但鲁中山区和半岛内陆的淄博、烟台等地,最高温仅12℃上下。
风力方面,潍坊、临沂、日照和半岛地区上午仍有5~6级阵风7~8级,滨州、东营的北风也有4~5级阵风6~7级,到午后才会逐渐减弱到3~4级。渤海、渤海海峡的风力更不容小觑,仍维持6~7级阵风8级。
夜间是气温“跳水”的关键时段:鲁中山区和鲁西北地区最低温将跌至4℃左右,德州、泰安部分山区可能出现轻霜冻,蔬菜叶片或现白霜;鲁南和沿海地区稍暖,最低温8℃左右,但昼夜温差超9℃,农户夜间守棚需加穿厚外套。
10月20日(周一),这一天全省天空以多云间晴为主,仅山东西南部菏泽南部可能出现零星小雨,对农事影响极小。但北风依然“倔强”,潍坊、日照和半岛地区仍有4~5级阵风6~7级。
气温方面,寒意进一步蔓延:烟台、威海和鲁中山区最高温仅10℃左右,其他地区也只有13℃上下,正午在田间劳作仍需穿薄棉袄。夜间最低温再降1~2℃,鲁西北的聊城、德州最低温3~5℃,轻霜冻范围扩大到整个鲁中山区,未收获的露天蔬菜面临冻伤风险。
作为未来三天最冷的一天,10月21日全省晴到少云,阳光充足却难抵寒意。半岛地区北风4~5级阵风6~7级,其他地区风力减弱到3~4级,有利于农机开展田间作业。
气温创下入秋以来新低:鲁西北和鲁中山区最低温骤降至3℃左右,济南平阴、泰安泰山脚下可能出现霜冻,未收割的玉米、大豆若滞留田间,籽粒可能受冻变质;沿海地区最低温8℃左右,其他地区6℃左右,即便是耐寒的大葱,生长也会基本停滞 。最高温方面,烟台、威海和鲁中山区11℃左右,其他地区14℃左右,全天需在“保暖”模式下度过。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10月23日霜降将至,这场持续的大风降温正是节气转换的明显信号。很多农户疑惑:“天放晴了反而更冷,还不如有点小雨暖和?”这背后藏着三个关键气象逻辑。
作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前后我国中纬度地区必然出现气温骤降、初霜显现的现象,这是太阳直射点南移、北方冷空气活跃的必然结果。山东地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霜降前的降温过程正是“冬的序曲”,提醒人们做好秋冬过渡的准备 。
对农户而言,这种“晴冷天气”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晴好天气便于秋收秋种,但骤降的气温和霜冻可能让未及时收获的作物受损,这就是农谚“霜降抢秋,不抢就丢”的由来。”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当前玉米、大豆等秋粮进入收尾收获期,冬小麦播种也进入关键阶段。未来三天的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深远,不同地区、不同作物需精准施策。
鲁西北的德州、聊城、滨州等地,21日早晨将出现3℃左右的霜冻,玉米、大豆若未收割,籽粒饱满度会下降,甚至出现冻害。建议农户抓住19~20日的晴好天气,优先收割低洼地块和晚熟品种,收获后及时晾晒或烘干,避免夜间低温导致籽粒返潮霉变。
半岛地区的烟台、威海等地,虽无严重霜冻,但北风较大,玉米秸秆易倒伏,需提前加固或尽快收割。渤海沿岸的东营、潍坊农户,要注意大风对农机作业的影响,作业前检查农机锚定装置,防止被风吹倒。
鲁南的菏泽、济宁、临沂等地,前期降雨导致部分地块土壤过湿,晴好后需先疏通田间沟渠,待土壤墒情适宜后再开展收割,避免农机陷车。收获的花生、地瓜要及时入窖储存,窖温控制在10~15℃,防止低温冻伤 。
“霜降种麦正当时”,山东冬小麦播种已进入黄金期,但不同地区需根据墒情和气温调整。鲁中山区和鲁西北受霜冻影响,建议19~20日完成播种,播种深度控制在3~5厘米,播后镇压保墒,提高出苗率。
鲁南地区土壤墒情较好,可适当延迟1~2天播种,避开20日夜间的低温时段,播种后覆盖地膜或秸秆,减少低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半岛沿海地区气温稍高,可在21日前完成播种,选择抗倒伏品种,应对后期可能的大风天气。
气象部门提醒,播种前可通过“浸种催芽”方式提高种子活性,每亩播种量比常温时增加1~2公斤,确保基本苗数量。已播种地块要及时查苗补苗,遇大风后检查地膜覆盖情况,破损处及时修补 。
来源:暖风@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