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一个小感冒拖了半个月,总觉得鼻塞、耳朵闷、有点低烧,吃药也不见好。去医院一查,居然是鼻咽癌,而且已经到了中晚期。
“他平时身体那么好,连感冒都少得,怎么突然就查出鼻咽癌晚期?”
在得知丈夫病情的那一刻,李阿姨的眼圈一下子红了。
丈夫老马,今年刚满56岁,退休不久,热爱骑行,还经常爬山,怎么看都是个健康人。
可一个小感冒拖了半个月,总觉得鼻塞、耳朵闷、有点低烧,吃药也不见好。去医院一查,居然是鼻咽癌,而且已经到了中晚期。
“医生说,如果他早点来,至少能保住听力。”李阿姨哽咽着回忆。
很多人觉得,鼻咽癌离自己很远,其实,它早已悄悄靠近。
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鼻咽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尤其在南方沿海、两广、湖南、福建等地高发。
更值得注意的是——鼻咽癌的发病人群,正在从60岁以上,逐渐向40岁+的中年人群蔓延。
医生坦言,这背后,和我们每天不经意间的3个习惯密切相关:“有时候,宁可去楼下散散步,也别做。”
这3个日常行为,看似平常,却在一点点把人推向危险的边缘。
尤其是第3个,很少有人知道它和鼻咽癌的关系。
别急,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这件事。
鼻咽癌早期症状极不典型,鼻塞、流涕、耳鸣、头痛……就像感冒一样,很容易被忽略。但它的危险性却不容低估。
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鼻咽癌年新发病例约6万例,且早期发现率不足40%。
专家指出,除了遗传、EB病毒感染这些“不可控因素”,以下这3个“日常小习惯”也正悄悄提高患病风险:
经常熬夜、睡眠紊乱:研究表明,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者,EB病毒载量高出正常人群约1.7倍,而EB病毒被认为是鼻咽癌的主要诱因之一。喜欢吃腌制、烧烤食品:腌鱼、腊肉、烧烤、咸菜等食物中含有大量亚硝胺类致癌物,长期摄入可引发鼻咽部黏膜慢性炎症,甚至诱导细胞突变。这些看似日常的小事,一旦长期积累,对鼻咽组织就是一种持续“慢性攻击”。
很多患者在确诊鼻咽癌前的1~3年,其实已经有“蛛丝马迹”:
反复鼻塞、流鼻血:鼻咽部出现病变后,局部血管易破裂,尤其是单侧鼻塞或间断性少量流血,要特别警惕。一侧耳闷、听力下降:肿瘤压迫咽鼓管所致,70%以上的鼻咽癌患者,曾在早期出现“耳闷感”或“听力变差”。更令人揪心的是,不少患者直到出现“无法正常说话”“吞咽困难”“眼睛斜视”才被确诊,那时治疗代价大、预后差、生活质量骤降。
想要守住鼻咽部的健康防线,关键在于——早预防、早识别、早处理。
医生建议,尤其是有家族病史、生活在高发地区、年龄超过40岁的人群,务必从日常做起:
第一招:日常饮食“减盐、戒腌、慎烤”
中国营养学会指出,每人每日亚硝酸盐摄入应不超过0.2毫克。建议:
每周腌制食品不超过1次,尽量自制少盐版本;烧烤食物不直接接触明火,注意焦化部分应剔除;多吃新鲜果蔬、富含维C的食物,有助于清除潜在致癌物。第二招:每年进行一次EB病毒抗体检测 + 鼻咽部影像检查
目前临床常用的EB病毒DNA检测、VCA-IgA抗体检查,对鼻咽癌早筛具有重要意义。
高危人群建议每年一次检查,若检测异常,可结合鼻咽MRI、电子鼻咽镜进一步明确。
第三招:规律作息+少吸刺激物+多动少坐
每晚建议睡足7小时,避免频繁熬夜;做饭时务必使用抽油烟机,注意通风;长期在粉尘或有害气体环境工作者应佩戴合规口罩;医生指出,鼻咽部没有痛感神经,一旦感觉到不适,通常已经进入中晚期。因此,“宁可每年花几百块体检,也别等几万元治病”。
很多人觉得鼻咽癌是“南方人的病”“家族遗传才会得”,可现实是——更多健康人,正在被看似无害的日常行为悄悄拖进陷阱。
别等到鼻子堵、耳朵闷、说话都不清楚时,才想起重视。
今天开始,饭后去楼下散散步,睡前早关一次手机,少吃一块腊肉,或许就是你远离癌症的关键一步。
当然,本文内容仅用于健康科普分享,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确诊,预防和改善效果也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度数据报告
《中国鼻咽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公开数据报告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Nasopharyngeal Cancer Fact Sheet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江亭晚色静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