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麦克马洪(Ben McMahon)网名“红袋鼠小明”,是墨尔本土生土长的人,却能说一口流利中文。他曾参与澳洲版《非诚勿扰》,也在多部中文影视与综艺中亮相;平日活跃于微博、Facebook、YouTube等平台,持续分享关于澳洲与中国文化的内容,吸引了上万粉
本·麦克马洪(Ben McMahon)网名“红袋鼠小明”,是墨尔本土生土长的人,却能说一口流利中文。他曾参与澳洲版《非诚勿扰》,也在多部中文影视与综艺中亮相;平日活跃于微博、Facebook、YouTube等平台,持续分享关于澳洲与中国文化的内容,吸引了上万粉丝的关注。耀眼履历的背后,是一场严重车祸带来的生死考验——那次意外深刻改写了他的生命轨迹,也让他与中国及华人社群建立起难以分割的联系。
如果有一天醒来,你发现自己只能说另一种语言,会怎样改变人生?澳大利亚墨尔本的本·麦克马洪(Ben McMahon),用亲身经历给出了一个真实而离奇的答案。
二十岁那年,本遭遇严重车祸,医生曾判断他“能活下来就是奇迹”。当他从昏迷中醒来,第一句话竟然是对一位亚洲面孔的护士用中文说:“护士,不好意思,我这里非常疼。”随后,他又在纸上写下:“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我会康复的。”
更令家人错愕的是,他一时间竟完全不记得英语了。关于英语能力恢复的时间,媒体报道和当事人回忆略有差异——有说法是两三天内逐步恢复,也有他自述花了一两星期才找回。可以确定的是,那场车祸仿佛按下了他大脑语言系统的“重置键”,而中文意外成为了“默认语言”。
其实本并非从零开始“瞬间开挂”。在父亲影响下,他从小接触中文,高中系统学习后,才真正对汉字与文化产生兴趣。车祸前,他的中文还比较粗浅;车祸后,中文却成了他醒来最顺手的表达工具。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没有刻意思考要说中文,它就是最自然地脱口而出。”
神经科学家Pankaj Sah博士的解释颇为理性:大脑中管理语言、说话、呼吸、思考的回路各不相同,就像电子电路。车祸可能损伤了与英语回忆相关的通路,而相对“备用”的中文通路在苏醒时被激活。这种“保留—激活”的机制,也许正是本的经历背后的科学注脚。
劫后余生,本几乎把人生重心都转向了中文和中澳交流。他在墨尔本大学继续中文深造,因表现优异受推举参加“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飞到湖南与全球青年用中文交流;此后,他又曾在北京大学学中文、在复旦大学与中国同学一起修读商科课程。
回到澳洲,他开旅行社为中国游客解锁不一样的澳洲;登上澳洲版《非诚勿扰》,出演中文影视和综艺节目;在微博、Facebook、YouTube等平台持续分享中澳文化差异与城市生活,积累起上万粉丝。如今,他一方面参与家族地产开发业务,一方面以KOL身份拍摄“在地人视角”的墨尔本系列视频,希望为在澳华人和初来乍到的游客提供实用资讯,也让更多人看到中澳之间真实、有温度的连接。
类似案例并非孤例:2010年,克罗地亚一位13岁女孩醒来后讲起流利德语;2013年,一名在美国的海军退伍军人被发现时不记得自己是谁,却能说一口流利瑞典语。这些故事经媒体报道广为流传,但科学界仍倾向于将其视为个体差异下的神经可塑性体现,而非玄学。
与其神化,不如看见其中的“选择”:从事故中走出后,本没有把“会中文”当作猎奇标签,而是把它转化为职业与使命——做一座桥,让更多人看见彼此。
语言既是工具,也是身份。对于母语非中文的人而言,中文从“第二语言”变为“第一反应”,不仅改变了表达方式,也为他在文化认同上打开了新的视角。奇迹往往诞生于持续投入与真诚的连接之中。他常说,能活下来已是奇迹;能在中文中重新认识自己,则是这场奇迹的延续。
来源:978地球物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