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观众守在电视机前看《中国诗词大会》,却发现主持人换了人。这个叫龙洋的新面孔,拿着话筒站在那儿,大家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毕竟董卿那么多年攒下的口碑,不是谁都能接得住的。
观众守在电视机前看《中国诗词大会》,却发现主持人换了人。这个叫龙洋的新面孔,拿着话筒站在那儿,大家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毕竟董卿那么多年攒下的口碑,不是谁都能接得住的。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她上来就给观众来了个“下马威”。春晚那么重要的场合,她居然把“祝福大家”说成了“祝福大位”,这话音刚落,全国观众都愣住了。还有一次跟尼格买提搭档,人家台词还没说完呢,她就急吼吼地接上了,最后还是尼格买提机智救场。这要搁别人身上,早就被骂得体无完肤了,可龙洋倒好,不仅没被撤下来,反而越干越稳当。这事儿就让人琢磨不透了——她到底哪来的底气?
说起最离谱的一次,还得数在诗词大会上的表现。有选手答对了关于蟋蟀、螃蟹、鹦鹉的题目,龙洋张嘴就把叶绍翁那句“知有儿童挑促织”解读成充满童趣的画面。可懂诗的人都知道,这首诗开头就写着“萧萧梧叶送寒声”,满满的都是游子离家的伤感,她倒好,愣是把这股子忧愁给忽略得一干二净。更绝的是,她还拿“灯火阑珊处”这种意境深远的词儿来夸导师,这让多少观众看得直摇头。
网上开始炸锅了,评论区里什么话都有。有人说她肯定是有背景,要不然怎么可能犯这么多错还能稳坐主持台?有人扒她的履历,想找出点什么不为人知的关系来。还有人直接开嘲讽模式,说央视这是怎么了,选主持人的标准都不要了?这些质疑声越来越大,可龙洋就像没听见似的,该主持主持,该录节目录节目,一点要退缩的意思都没有。其实龙洋的来路,根本不像网友想的那么玄乎。她1989年出生在湖南郴州一个普通家庭,大学读的是南京艺术学院播音主持专业。这姑娘从小就是个坐不住的性子,活泼得像只麻雀,跟传统意义上温婉的湘妹子完全不沾边。要说她有什么家庭背景,还真没有,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孩子,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往上爬。
大学那会儿,龙洋就爱往外跑,去山东台、湖南台、珠海台到处实习,还拿过江苏广电的主持新人奖。这些经历让她刚毕业就顺利进了南京电视台,虽说只是个地方台,但起码有了个起点。刚到台里时,她主持的是《直播南京》这种民生节目,说白了就是专门报道街坊邻里那些鸡毛蒜皮的事儿。
为了把节目做好,这姑娘每天早上五点多就到单位,把当地报纸的民生版翻个底朝天。什么物业跟业主吵架了,菜场今天白菜多少钱一斤,她全得门儿清。有时候还跟着记者往社区跑、往菜场钻,跟大爷大妈们唠嗑,就为了摸清老百姓到底关心啥。这股子认真劲儿,让她把那些听着挺枯燥的事儿,说得跟邻居串门唠家常似的,收视率蹭蹭往上涨。
台里一看这姑娘行啊,干脆给她量身定做了档脱口秀节目,就叫《龙洋脱口秀》。她在节目里用80后、90后的眼光看社会热点,既说得明白,又不让人觉得无聊。节目一播出,评价好得不行,很快就成了台里的招牌。有了这个底子,什么《舞动南京》总决赛、中秋晚会的主持,她都能拿下来,还连着三年拿了江苏省广播电视节目奖。
就这样在地方台混出了名堂,2015年她才有机会参加央视主持人大赛。凭着稳当的发挥和接地气的风格,她拿了个银奖,这才算是敲开了央视的大门。可进了央视不代表就能高枕无忧,她被分到财经频道主持《第一时间》,这对一个从没碰过财经的人来说,简直是要命。
那阵子她每天早上五点就爬起来看财经新闻,什么CPI、PMI这些让人头大的术语,她硬是啃下来了。还跟着节目组往企业跑,对着人家的账本跟会计请教,生怕自己说错了误导观众。就这么拼了半年,她从一个财经小白,变成了能流畅解读经济数据的主持人。后来陆续主持央视财经春晚、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2019年还跟董卿合作过《朗读者》的地方特辑。
可就在大家觉得她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2020年她接手了《中国诗词大会》,这下算是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董卿主持这个节目多少年了,早就成了观众心里的标杆,你说换谁来都得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龙洋当时收到邀约,距离录制只有两天时间,她那两天几乎没怎么合眼,就为了恶补诗词知识。
可惜诗词这东西,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搞定的。节目录制时出的那些纰漏,说到底还是功底不够扎实。把叶绍翁的诗解读错了,拿“灯火阑珊处”夸导师,这些失误一出来,网友们的口水就淹过来了。有人说她不配主持这个节目,有人说央视怎么选了这么个人,更有人直接开骂,说她是靠关系上位的。
面对这些铺天盖地的质疑,龙洋没有躲起来,也没有关评论区装看不见。她把春晚那段“祝大位”的失误视频设成了起床闹钟,每天早上一睁眼就听见自己出丑的声音。这种自我折磨式的提醒,逼着她每分每秒都记得不能再犯错。
为了练好基本功,她给自己想了个狠招:含半口水播《新闻联播》,直到水珠不喷出来才算过关。你想想那个画面,嘴里含着水还得咬字清楚,一不留神水就喷出来了,得重来。就这么练了整整三个月,她硬是把舌头捋顺了。
更狠的是背诗词,她生生地把427首诗词背成了肌肉记忆。什么意思呢?就是你随便说个意境、说个场景,她能立马反应过来是哪首诗,根本不用思考。这种程度的掌握,可不是随便背背就能达到的,得下真功夫才行。
2024年录制第九季的时候,提词器突然黑屏了,这要搁别人身上,八成得当场傻眼。可龙洋愣是毫不慌张,当场口播了3分钟的开场白,一个磕巴都没打。导演在耳机里激动得直接喊出来:“龙洋,你这是开挂啊!”这一幕让所有人看到,这姑娘是真的在进步,而且进步得让人不敢相信。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央视对她的态度了。要知道,像李思思入职7年才上春晚,朱迅入职9年,就连董卿也是熬了11年才登上那个舞台。龙洋从进央视到第一次上春晚,满打满算才五年,这速度确实快得有点不寻常。可你仔细想想,央视要是真觉得她不行,还会让她连续四次站在春晚的舞台上吗?还会把315晚会、北京冬奥会特别节目这种重要场合交给她吗?
台里这么做,不是看她有背景,而是看中了她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2021年春晚失误之后,按说应该把她雪藏一阵子,让风头过去再说。可台里压根没这么干,该给她的机会照样给,该让她主持的节目一个不落。从《非遗里的中国》到《简牍探中华》,再到庆祝建党百年的《伟大征程》,这些都是高难度的任务,稍微出点差错就得挨批。
可龙洋就是在这种高强度的锻炼下成长起来的。观众慢慢发现,这个曾经频频失误的主持人,早就不是当初那个样子了。她在台上越来越稳,对诗词的理解也越来越深,主持风格也越来越有自己的味道。这种变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得真真正正地下苦功夫才行。
最近她还在核心期刊《电视研究》上发表了篇文章,专门探讨大型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使命和角色。这说明什么?说明她不是光知道埋头苦练,还在思考、在总结、在进步。一个主持人能做到这个份上,你还能说她只是运气好吗?
其实龙洋的故事,说到底就是个普通人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故事。她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过硬的人脉关系,有的只是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和肯下苦功夫的决心。失误了就认错,不行就练,练不好就继续练,直到练好为止。这种笨办法,恰恰是最有效的办法。
央视给她机会,不是因为她有什么背景,而是因为看到了她身上那种“摔倒了再爬起来”的韧性。这个时代不缺聪明人,缺的是能扛住压力、顶住质疑、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的人。龙洋就是这样的人,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肯努力,普通人也能站在最顶级的舞台上。
现在想想,当初那些质疑她、骂她的人,不知道有没有改变看法。有时候我们太容易给一个人下定论了,看到人家犯错就一棒子打死,却忘了给别人成长的时间。好在央视没有这么做,好在龙洋也没有放弃自己,才有了今天这个越来越成熟的主持人。
你觉得呢?一个人犯了错,是应该立马把她换掉,还是给她机会让她改正?如果是你在那个位置上,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和谩骂,你能坚持下来吗?
来源:嗨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