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摘要:近期新冠病毒阳性率有所回升,变异株传播力增强。中医认为,疫情反复与“戾气多变”“正气不足”密切相关。结合最新诊疗指南和权威研究,从中医理论出发,为公众提供简明、实用的防治建议。
近期新冠病毒阳性率有所回升,变异株传播力增强。中医认为,疫情反复与“戾气多变”“正气不足”密切相关。结合最新诊疗指南和权威研究,从中医理论出发,为公众提供简明、实用的防治建议。
一、病毒变异的中医解读
当前流行的奥密克戎新亚型(如XBB.1.16)呈现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中医古籍《温疫论》提出“戾气学说”,指出疫毒特性随环境、宿主动态变化,这与现代病毒变异规律高度契合。疫毒属“湿浊戾气”,易侵袭肺脾,导致发热、咽痛、乏力等症状。
未病先防,扶正固表
食疗方:黄芪山药粥(黄芪10g、山药30g)补气健脾,增强黏膜免疫(《中医疫病指南》)。
外防法:随身佩戴藿香、艾叶香囊,芳香化浊避秽。
既病防变,分层干预
轻症可用金花清感颗粒疏风清热;咽痛明显者,配合少商穴(拇指外侧)点刺放血泄热(《针灸防治新冠共识》)。
高龄或基础病患者,建议早期使用“清肺排毒汤”加减,阻断重症化趋势。
瘥后防复,调和气血
康复期常出现气短、多汗,可艾灸足三里、气海穴,培补元气;
练习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动作,促进肺脾功能恢复。
三、专家特别提醒
避免滥用寒凉药:连花清瘟等适用于热证,舌苔白腻的湿热体质者慎用,以防伤阳。
忌过度发汗:夏季感染后大量发汗易致气阴两伤,加重乏力(《温病条辨》忌汗原则)。
关注长新冠调理:持续咳嗽、失眠者可辨证使用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结语
面对病毒变异,中医强调“正气为本”。日常需规律作息、避暑湿、调情志,筑牢免疫力防线。《黄帝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保持身体内外平衡,方能应对疫情波动。
(本文参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第十版)》《中医湿疫临床实践指南》,用药需遵医嘱。)
来源:小杨医生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