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已故茶界泰斗张天福,以逼真的音容笑貌出现在镜头里,对着观众推荐茶叶,嘴里还说着“我活到108岁,试茶80多年”。
2025年10月,一条AI生成的视频在网上炸了锅。
已故茶界泰斗张天福,以逼真的音容笑貌出现在镜头里,对着观众推荐茶叶,嘴里还说着“我活到108岁,试茶80多年”。
第一次刷到这条视频时,我还以为是哪位网友做的纪念内容,直到看到视频里清晰的产品logo,才反应过来这是商业代言。
张天福先生2017年就去世了,一辈子都在做茶叶教育和科研,是行业里响当当的泰斗级人物。
现在人走了8年,却被AI“拉”出来替企业卖货,这事换谁看都觉得不对劲。
他的遗孀张晓红直接表态反对,说要走法律途径维权,儿子张德友也承认之前授权过,但已经被主管部门约谈。
一家人的态度都没统一,可见这事儿有多闹心。
其实AI“复活”逝者这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之前音乐人包小柏用AI技术让已故女儿“出现”,给妻子庆生,当时大家看了都觉得暖心。
商汤科技也曾用AI“复活”创始人汤晓鸥做公益演讲,因为得到了家属许可,也没涉及商业利益,反而收获了不少认可。
可张天福这事为啥就引发众怒了?核心问题就在“商业目的”这四个字上,包小柏的用法是情感寄托,商汤科技的用法是公益传播,两者都守住了伦理底线。
但这家茶企不一样,直接把逝者当成营销工具,借着泰斗的声誉赚钱,完全没考虑逝者尊严和家属感受。
这种操作不仅违背了“逝者为大”的传统观念,更像是在消费逝者的声誉,更让人无语的是,类似的AI滥用案例还不少。
李玟、乔任梁这些已故艺人,都曾被网友用AI“复活”来做短视频营销,他们的家属全都是明确反对的。
还有央视主持人李梓萌,2025年2月被某公司用AI仿冒形象,在直播间里推广普通食品,还虚假宣传说能治疗头晕、手麻。
后来北京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了这起案件,这也是全国首例AI虚假广告案。
这些案例凑到一起就能发现,AI技术本身没啥问题,关键看怎么用,用来寄托情感、做公益,它就是有温度的工具。
可一旦用来商业投机、侵犯他人权益,它就变成了没底线的赚钱机器,如此看来,AI技术的应用边界,其实就是法律和伦理的红线,谁也不能随便踩。
AI合成技术闹出来的这些乱子,其实暴露了之前法律监管的空白,比如AI“再造”的逝者形象,到底归谁管?平台有没有义务标注AI生成内容?这些问题在之前的法律里都没明确答案。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只要求标识AI内容,对“复现逝者形象”这种特殊场景,根本没有专门条款。
不过好在监管已经跟上了,2025年3月,四部门联合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9月1日就正式施行。
现在AI生成的内容,不仅要加文字或图形提示,后台还要有元数据标识,从生成到传播都能追溯。
北京查处的李梓萌仿冒案也很有意义,监管部门直接依据《广告法》处罚,明确了AI合成内容不能当免责挡箭牌。
除了监管,媒体在这事里也没缺位,新京报、红网这些媒体不仅报道了事件本身,还邀请了法律专家、伦理学者来解读,把各方观点都摆出来,让大家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
这种报道方式挺好,既传递了信息,又搭建了公共讨论的平台,逼着企业和平台重视这些问题。
对企业和平台来说,光靠监管可不够,自身得有自律,企业用AI做商业推广,首先得拿到完整授权,别想着打擦边球。
平台也得升级技术,主动识别没标注的AI合成内容,别让这些违规内容到处传播。
本来想,技术发展就该自由生长,但后来发现,没有边界的自由只会变成混乱,企业和平台守住底线,才能让AI技术真正发挥正面作用。
作为普通网友,我们也得有点辨别能力,刷到名人代言、权威推荐的内容时,多留个心眼,看看有没有AI标识,是不是官方发布的。
如果遇到疑似侵权的AI内容,也可以积极举报,毕竟AI技术是服务大家的,不能让少数人的违规操作,毁了技术的价值。
毫无疑问,AI技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技术再先进,也不能突破法律和伦理的底线。
张天福被AI“复活”代言、李梓萌被仿冒带货这些事,其实都是在给我们提个醒:技术是工具,不是用来投机取巧的法宝。
未来,想要AI技术良性发展,法律得进一步细化条款,把逝者虚拟形象保护、平台责任这些问题说清楚;企业得守住伦理底线,不用技术做违规的事;媒体得继续发挥监督作用,关注技术带来的新问题;我们普通人也得提高辨别能力,主动维护自身权益。
只有各方一起发力,才能让AI技术既释放红利,又守住尊严底线,真正做到技术向善。
来源:念寒尘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