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童年》 让诗意在童趣中落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8 00:24 1

摘要:“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的开篇自带童真,为幼儿园古诗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方法论:不追求 “懂”,而追求 “感”;不强调 “背”,而强调 “玩”。这首诗的教学实践,恰能回答 “幼儿园古诗应该怎么教”—— 以幼儿认知为起点,以体验互动为路径,让古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的开篇自带童真,为幼儿园古诗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方法论:不追求 “懂”,而追求 “感”;不强调 “背”,而强调 “玩”。这首诗的教学实践,恰能回答 “幼儿园古诗应该怎么教”—— 以幼儿认知为起点,以体验互动为路径,让古诗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玩得到的童年伙伴。

教学先“取舍”:聚焦幼儿能懂的诗意碎片

幼儿园古诗教学,首先要学会“取舍”,聚焦幼儿能理解的诗意碎片。《古朗月行》全诗较长,后半段 “蟾蜍蚀圆影” 等内容远超幼儿认知,教师需大胆删减,只保留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四句。这并非对经典的简化,而是遵循 “最近发展区” 原则 —— 幼儿对 “月亮”“圆形”“明亮” 有直接认知,“白玉盘”“瑶台镜” 的比喻恰好贴合他们 “以物喻物” 的思维特点。教学时不必解释 “瑶台” 的含义,只需告诉孩子 “这是古人想象中像镜子的宝贝”,把重点放在 “月亮像什么” 的联想上,这种 “留白” 反而能保留诗的神秘感。

体验代讲解:让诗句变成可玩的游戏

其次,要用具象体验替代抽象讲解,让诗句成为可感知的游戏。教“呼作白玉盘” 时,可设计三层体验:先让孩子触摸光滑的瓷盘、观察月光下的水面,感受 “白玉盘” 的 “亮” 与 “圆”;再用圆形卡纸、银色颜料制作 “白玉盘”,在创作中强化形状认知;最后玩 “月亮影子游戏”—— 用手电筒照射自制的 “白玉盘”,观察墙上光影的变化。当孩子举着作品跑向窗边,喊着 “我的白玉盘飞到云里啦”,“飞在青云端” 的意境便无需多言。这种 “做中学” 的方式,让诗句从文字转化为动作、视觉、触觉的综合记忆,远比 “背诵打卡” 更有意义。

联结生活:让古诗融入日常对话

更重要的是要联结生活场景,让古诗成为日常对话的一部分。《古朗月行》的教学不应局限在课堂,而要延伸到幼儿的生活时刻:傍晚散步时抬头指月,随口念“小时不识月”;吃圆形饼干时问 “这个像不像白玉盘”;美工区画月亮时,鼓励孩子给月亮贴上 “瑶台镜” 般的亮片。教师还可以设计 “月亮观察日记”:让孩子每天画下看到的月亮,标注 “今天的月亮像白玉盘”“今天的月亮像小船”。当孩子发现 “月亮有时圆有时弯”,自然会对 “为什么白玉盘会变样子” 产生好奇 —— 此时古诗便成了探究的起点,而非终点。

家园联动:让诗意渗透家庭生活

家园联动则能让古诗教学形成闭环,让诗意渗透到家庭生活。教师可给家长布置“轻量任务”:带孩子观察一次月亮,拍下照片配上 “呼作白玉盘” 的诗句;用家中圆形物品(如钟表、碗碟)玩 “找白玉盘” 游戏;睡前聊天时问 “你觉得月亮还像什么”。有家长反馈,孩子看到冰箱里的圆形蛋糕时,会主动说 “这是月亮做的白玉盘”—— 这种自发的联想,正是文化浸润的最佳效果。家庭参与的关键是 “不刻意”,像聊儿歌一样聊古诗,像玩玩具一样玩诗意。

教学核心:种下“用诗意看世界”的种子

《古朗月行》的教学启示我们:幼儿园古诗教学的核心,是让孩子觉得“古诗和我有关”。当他们把诗句变成游戏、把比喻变成创作、把古人的想象变成自己的发现,古诗便不再是遥远的文字,而成为认知世界的工具、表达情感的语言。或许孩子明天会忘记 “瑶台镜” 的说法,但当他们再次看到月亮时,眼中会多一份 “这是会变魔术的白玉盘” 的诗意 —— 这正是幼儿园古诗教学最珍贵的成果:不是记住诗句,而是种下 “用诗意看世界” 的种子。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