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到秋天,医院心内科的病房就不太安生。有人凌晨突发胸痛,有人白天还好好的,晚上就被送进了抢救室。说实话,这些年心梗的发生率真的是一年比一年高,不分男女老少,很多人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心脏出了问题。最要命的是——一旦发作,可能连电话都来不及打。
一到秋天,医院心内科的病房就不太安生。有人凌晨突发胸痛,有人白天还好好的,晚上就被送进了抢救室。说实话,这些年心梗的发生率真的是一年比一年高,不分男女老少,很多人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心脏出了问题。最要命的是——一旦发作,可能连电话都来不及打。
气温一凉,心血管就开始“闹脾气”。但很多人还在该喝酒喝酒,该熬夜熬夜,没当回事。医生不是吓唬人,真的是见多了,才越说越“狠”。宁可坐那儿打打牌、聊聊天,也别去碰某些“雷区”。
气温一下降,血管会出现收缩,这是身体为了保暖的自我保护反应。但血管一收,血压就容易升高,原本就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人,这时候特别容易出事。血管收缩加上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栓形成的风险自然就来了。
尤其是清晨和凌晨,气温低,交感神经活跃,是心肌梗死、脑卒中高发的时间段。有研究显示,秋冬季节心梗的发生率比夏季高出20%以上。很多人都是早上起床后突然晕倒,送到医院已经晚了。
还有些人,表面看不出来有心脏病,但其实早就埋下了隐患。比方说长期饮食重口味、烟酒不离手、压力大不运动,这些都是慢慢在“养”出心血管病。
话说回来,天凉了宁可在家打打牌、下下棋,保持情绪平稳、身体暖和,也别硬撑着去做以下这些事——真的容易“出事”。
第一是清晨空腹出门锻炼。有些老人喜欢天还没亮就出去跑步,觉得空气好,其实这时候气温最低、血压最高,心脏最容易出问题。真想锻炼,至少等太阳出来后,吃点东西再动。
第二是洗热水澡过久。一进热水澡堂,血管突然舒张,尤其是泡澡时间过长或突然起身,容易出现血压骤变,导致晕厥甚至猝死。医院里因为洗澡晕倒摔伤的老人,不是一个两个。
第三是情绪波动太大。别以为生气是小事,一次剧烈的情绪起伏,足够让血压飙升几十毫米汞柱。特别是本身有心脏基础病的人,吵架、激动、甚至看球赛太投入,都可能诱发心梗。
第四是饭后立刻活动。很多人吃完饭喜欢散散步,其实这时候消化系统在“抢血”,心脏供血减少,特别是刚吃完大餐就出去走的,可能会觉得胸口闷、气短,严重的会诱发心绞痛。
第五是晚上熬夜、饮酒。这个不用多说,熬夜会打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律,影响血压调控。酒精则会增加心率、诱发房颤,对于心脏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
第六是忽视身体信号。很多人觉得胸口偶尔闷一下不算什么,其实那可能是心绞痛的前兆。还有些人夜里睡着睡着出汗、心慌、不安,总以为是小问题,结果就是心梗的前奏。
过去总觉得心梗是老年病,但这几年,三四十岁发病的人越来越多。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现实。高压工作、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情绪压抑、久坐不动,这些都是现代人“自找”的风险。
曾有一位39岁的企业高管,平时不胖不瘦,体检也没查出大问题,有一天开完会坐电梯时突然倒地,送来已是心梗晚期。后来回顾病史,发现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餐餐外卖,压力大得头发都快掉光了。这种“亚健康状态”,就是埋雷。
所以别以为年轻就没事。特别是有家族史的,父母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更要警惕。
天凉了,护心不能靠“感觉”,得有点讲究。首先是穿衣得当,尤其注意头部、颈部、手脚的保暖。别小看了脚冷,脚凉会引起全身血管收缩,连带着心脏都要“加班”。
其次是饮食上少吃油腻和高盐食物,多吃点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C和E的东西,比如新鲜蔬果、粗粮、深色蔬菜。秋葵、菌菇、胡萝卜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运动方面别太激烈,建议做点慢节奏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太极、八段锦。早晚气温低的时候尽量别出门,室内活动也能保持身体活力。
还有一点很重要,定期体检不能少,尤其是血脂、血糖、血压、心电图这些指标。有基础病的,更要按时服药、规律作息、控制情绪。别硬撑,真有不舒服就赶紧看医生。
别总以为这事离自己很远。今天的忽视,可能就是明天的后悔。尤其是天凉了以后,很多看似普通的行为,都是心血管的“诱因”。如果实在闲着,不如坐下来打打牌、聊聊天,舒服也安全。
哪怕你年轻、身体不错,但一旦心梗发作,时间就是生命。黄金抢救时间只有90分钟,稍微耽误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心肌坏死。人这一辈子,最怕的不是病,而是忽视了病的信号。
心脏是个很“安静”的器官,出事前往往不吭声,等它“喊疼”了,很多时候就来不及了。别等出事才想着改变,天凉了,真得对自己好一点,别拿命去赌。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建军,王芳.秋冬季节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与防治[J].中国循环杂志,2022,37(4):312-316.
[2]张丽,赵宏伟.心血管疾病与温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1,37(9):1234-1237.
[3]陈志勇.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早期预警因素分析[J].实用内科杂志,2023,43(6):564-567.
来源:胡医师讲科普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