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香优261是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于202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246118),成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晚籼早熟组的重要推广品种。该品种以优质、高产、抗逆性强为核心优势,近年来在湖南、江西
青香优261是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于202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246118),成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晚籼早熟组的重要推广品种。该品种以优质、高产、抗逆性强为核心优势,近年来在湖南、江西、福建等地的示范种植中表现突出,展现出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一、品种特性与农艺表现
1. 生育期适宜
青香优261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时,全生育期约116.3天,比对照品种"五优308"早熟1.5天,有效规避了南方稻区常见的寒露风风险。2023-2024年区域试验数据显示,其株高106.8厘米,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每亩有效穗数达18.2万穗,穗长23.5厘米,每穗总粒数168.4粒,结实率82.1%,千粒重25.6克,产量潜力突出。
2. 高产稳产性能
在国家区试中,青香优261两年平均亩产623.5公斤,较对照增产5.2%,最高示范田块亩产达712.6公斤(2024年湖南攸县测产数据)。其高产特性得益于三大生理优势:一是剑叶挺直,光合效率高;二是灌浆速度快,籽粒饱满度好;三是耐高温性强,在35℃以下高温条件下结实率仍能保持80%以上。
3. 米质与食味表现
经农业农村部稻米检测中心测定,青香优261糙米率81.2%,整精米率68.4%,垩白度1.8%,透明度1级,直链淀粉含量15.3%,胶稠度70毫米,主要指标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二级。蒸煮后米饭清香浓郁,口感柔软有弹性,冷饭不回生,在2024年福建省优质稻评选中获"味优奖"。
二、抗逆性与适应性
1. 抗病抗虫能力
该品种对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纹枯病能力中等,对白叶枯病和南方黑条矮缩病表现出较强抗性。田间观察显示,其叶片蜡质层较厚,对稻飞虱、二化螟等害虫的趋避效果显著,农药使用量可比常规品种减少20%-30%。
2. 环境适应性
青香优261在pH值5.0-8.5的土壤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尤其适合江西、湖南等地的红黄壤稻区。2024年建瓯市试验表明,在持续15天淹水深度达30厘米的涝害条件下,其恢复生长能力比对照品种提高37.6%。同时,该品种耐寒性较好,孕穗期可耐受连续3天日均温17℃的低温。
三、栽培技术要点
1. 播种与移栽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议6月15-20日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12公斤,大田用种量1.0-1.25公斤/亩。采用湿润育秧时,注意防治蓟马和苗瘟;机插秧宜在3.1-3.5叶龄移栽,栽插密度20cm×20cm,每穴2-3苗。
2. 水肥管理
需遵循"前促、中控、候补"原则:基肥亩施复合肥(15-15-15)30公斤+锌肥1公斤,分蘖期追施尿素8-10公斤,幼穗分化期施氯化钾7-8公斤。水分管理上,分蘖期保持浅水层,够苗后及时晒田,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水层,后期干湿交替灌溉。
3. 病虫防控
重点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曲病。推荐使用氯虫苯甲酰胺+戊唑醇组合药剂,在破口前5-7天和齐穗期各喷施一次。注意轮换用药以避免抗药性产生。
四、应用前景与推广价值
作为福建省"十四五"水稻育种攻关的重要成果,青香优261已列入2025年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名录。据湖南省粮油生产调度数据,2025年该品种在湘东地区的种植面积已突破15万亩,较2024年增长210%。其突出的性价比(种子成本约45元/亩,比同类型品种低10%-15%)和稳定的加工适应性(整精米率比同类品种高3-5个百分点),正吸引越来越多米业企业的关注。
当前,该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已形成地方标准(DB35/T 2093-2025),福建省农科院联合隆平高科建立了"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的推广模式,预计2026年在长江流域推广面积将达100万亩。随着消费市场对优质籼稻需求的持续增长,青香优261有望成为继"泰优398"之后又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晚稻标杆品种。
五、注意事项
1. 在氮肥过量或荫蔽田块易发生纹枯病,需控制施氮量不超过12公斤/亩纯氮;
2. 作双季晚稻种植时,最迟播期不宜超过6月25日;
3. 收获后建议采用低温烘干(≤40℃)或自然晾晒,以保持米质新鲜度。
综合来看,青香优261通过遗传改良实现了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升,其"优质中熟、抗逆广适"的特点,为我国双季稻区品种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选择,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双重意义。
来源:乡村投标那些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