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业内出现一些声音,讨论中国创新药是否存在泡沫、行情是否已经终结。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幕:有人凭借胆识和机遇成为“万元户”,却误以为这已是人生的财富天花板,于是选择急流勇退。
中国创新药正从“中国新”迈向“全球新”,为全球患者提供突破性治疗方案的同时,为投资者创造丰厚回报。
最近,业内出现一些声音,讨论中国创新药是否存在泡沫、行情是否已经终结。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幕:有人凭借胆识和机遇成为“万元户”,却误以为这已是人生的财富天花板,于是选择急流勇退。
他们没有想到,此后四十年是中国经济腾飞、财富爆发的四十年。当初的“万元户”若将资金投入任何一个持续增长的行业,其回报都将百倍、千倍。历史告诉我们,用静止的眼光判断动态的时代,是最大的认知陷阱。
今天,在中国创新药领域,我们正站在一个类似的、甚至更为波澜壮阔的历史起点上。那些刚刚看到些许成果就高喊“泡沫”、认为“行情终结”的论调,无异于新时代的“万元户思维”。
01 政策东风已至,创新药发展航道全面打通
中国创新药发展的转折点始于2015年。那一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启动,标志着中国创新药改革的开端。十年间,中国医药产业经历了从仿制到创新的艰难转型。
政策层面已形成全链条支持体系。审评审批大幅提速,北京等地将创新药械审评审批时限压缩至30个工作日,大幅缩短上市周期。支付体系也在改革,国家医保局推进“基本医保+商保”分层支付模式,探索丙类药品目录覆盖高临床价值但暂未纳入医保的创新药。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创新药目录”,2024年国家药监局批准228个新药上市申请,创历史新高。这些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为创新药研发铺设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
资本市场也为创新药打开绿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2024年IPO常态化重启,国资产业基金加大投入,破解了行业融资瓶颈。这一系列制度变革,正在推动中国创新药产业从技术追随者向全球创新引领者转变。
02 资本与人才共振,创新药生态日趋成熟
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崛起离不开资本与人才的深度融合。2015-2024这十年间,中国创新药从一二级市场筹集到的资金总额达到1.23万亿元。
科创板的设立及港股18A规则的推出,为创新药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间,创新药一级市场的融资额从52亿美元飙升至16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6%。
更令人振奋的是人才“归巢潮”。过去十年,大批在跨国药企深耕多年的顶尖科学家、管理人才纷纷回国创业或加盟本土企业。他们带回了最前沿的技术、经验和全球化视野,带领中国创新药从“Me-too”、“Me-better”向“First-in-class”发起冲击。
这支“王牌军团”正在发挥巨大作用。2024年,中国企业在全球Top20热门靶点中,有18个靶点的药品数量占比超过50%,FIC(首创新药)数量首次超过欧洲,位居全球第二。中国药企在技术平台、产品数量、差异化、临床推进等方面都已具备全球竞争力。
03 成果初现,中国创新药迎来爆发期
中国创新药的努力正在结出硕果。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中国专家的71项原创性研究成果入选口头发言环节,创下历史新高。在被誉为“抗癌导弹”的ADC领域,中国占据全球32%研发管线,2024年全球63%的ADC临床试验由中国主导。
出海成果更是令人瞩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海外授权)交易已有41起,总金额达369.29亿美元,仅3个月就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美年销售额突破23亿美元,击败跨国巨头登顶BTK抑制剂销冠。
从市场规模看,中国创新药市场正经历量价齐升的黄金期。按广义市场规模(含专利药)来看,2024年创新药市场达1.14万亿元,2025年预计增至1.2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53%。更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美元,全球占比继续提升。
04 黄金三十年刚起步,未来空间依然广阔
虽然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中国创新药的黄金时代其实才刚刚开始。目前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二,但在研创新药仅占全球的30%份额,这与我国人口规模和医疗需求还不匹配。
未来增长动力来自多方面:人口老龄化加速,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9.8%,慢性病与罕见病用药需求年均增长超15%;国民健康意识提升,肿瘤早筛等需求激增;欧美专利悬崖带来2000亿美元市场缺口,中国药企正在加速抢占份额。
从技术发展角度看,中国在细胞与基因治疗、AI制药、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正加速布局。2025年中国AI制药市场规模突破22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7%。这些颠覆性技术将推动中国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迈进。
05 正视风险,但不必过度担忧泡沫
任何一个高成长性行业都难免伴随波动,创新药也不例外。新药从临床I期到上市的成功率不足10%,临床试验失败可能导致巨额损失。热门靶点也存在同质化竞争风险,PD-1领域已有15个国产产品上市,2024年部分品种销售额同比下滑超30%。
然而,这些风险是行业健康发展的自然筛选过程,而非行业终结的信号。真正的“泡沫”是那些毫无技术根基的炒作,而中国创新药的根基是扎实的科学研究、庞大的临床需求、坚定的国家意志和充满活力的产业大军。
当前创新药板块经历了一定调整,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自2021年7月1日以来,与医药相关的指数跌幅普遍超过50%,恒生创新药指数跌超60%。这种超跌状态为投资者提供了较好的布局机会,而非离场的信号。
上世纪80年代,选择“躺平”的万元户,最终被时代的列车远远抛下。今天,我们面前摆着的是中国生物医药科技史上最大的一次机遇。
中国创新药产业已进入高质量爆发期。这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对于投资者、从业者和每一位关注者而言,需要的不是短视的质疑与恐慌,而是长远的眼光、坚定的信念和参与的勇气。
黄金三十年,航程才刚刚开始。请不要在启航的鸣笛声中,提前下船。
来源:返璞归真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