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考烈王》有什么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9 08:03 1

摘要:写《考烈王》是帮助公众了解考烈王之所需。武王墩考古挖掘信息正式公布后,考烈王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和热词。但很坦率地讲,在武王墩墓考古发掘之前,人们对于考烈王知之甚少。主要原因是,考烈王熊完(熊元)远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秦王嬴政、楚庄王熊旅等历史人物那样广为人知。甚至

我们需要一本写考烈王的书

——长篇历史纪实文学《考烈王》之《后记》

沈国冰

大约是1995年深秋的时候,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和学界一位前辈经过武王墩附近。

那个时候,武王墩所在地还属于合肥市长丰县,对于淮南市而言,虽然近在咫尺,却显得既遥远又陌生。

这位学界前辈遥指不远处一个高高隆起的土墩,对我说:“这里埋着一位楚王,就是把楚国都城迁到寿县的那个楚王,考烈王。”

彼时,我大学毕业不久,在淮南市文化部门工作。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听说考烈王的名字。

从那时至今时,三十年过去了。

而我自己也从未曾想到过,从此我和考烈王穿越时空,相识结缘。

2025年9月,长篇历史纪实小说《考烈王》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

《考烈王》是目前全国范围,第一本写武王墩墓主人楚考烈王熊完的书。

我作为这本书的作者,不禁心绪难平。

因为,我们太需要一本写考烈王的书了。

写《考烈王》是帮助公众了解考烈王之所需。武王墩考古挖掘信息正式公布后,考烈王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和热词。但很坦率地讲,在武王墩墓考古发掘之前,人们对于考烈王知之甚少。主要原因是,考烈王熊完(熊元)远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秦王嬴政、楚庄王熊旅等历史人物那样广为人知。甚至,考烈王熊完还没有他所生活的同时期楚相春申君黄歇、秦宣太后芈月、楚相李园、秦上将军王翦、赵国大将军廉颇等人知名度高。关于考烈王的历史资料、信息记载,也只是散见于《史记》《战国策》等典籍,而且还是碎片化。现在的人们对于考烈王的认知,大多来源于影视剧、电视纪录片、网络剧,往往语焉不详、形象模糊,甚至断章取义、扭曲。那么,考烈王到底是谁?他处于怎样的历史经纬?他作出过哪些贡献?他有哪些得与失?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楚王?这些,人们都需要得到解疑。

写《考烈王》是助力武王墩考古发掘之所需。武王墩考古发掘,其最大的悬疑就是武王墩墓主人是谁?如何才能锁定、解码和确定墓主人,是武王墩考古发掘的一道必答题。随着武王墩考古发掘在全国范围受到极为广泛关注,武王墩墓主人考烈王不可避免要受到极大关注。也就是说,武王墩和考烈王形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表里关系、如影随形。对武王墩的关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墓主人考烈王来进行解析。

写《考烈王》是挖掘弘扬传承淮南楚文化之所需。淮楚文化是相对于荆楚文化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淮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淮楚文化,是指淮河流域的楚文化。狭义上的楚文化,是指淮南的楚文化。淮河流域的楚文化,应当自楚国势力进入淮河流域开始,以楚国迁都淮河流域(陈城、钜阳、寿春)为重点的楚文化的呈现。淮南楚文化,是指自楚国把蔡国纳入版图至楚国灭于寿春,漫长时间内,楚文化在淮南地区的呈现,特别是以楚国迁都寿春、以寿春为都十八年为重点,楚文化在寿春的归集、沉淀和升华、绽放。随着武王墩考古发掘的推进,淮南(包括寿县)势必成为晚楚文化、淮楚文化研究的中心。

我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长期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挖掘弘扬和发扬光大楚文化,宣传武王墩考古发掘,为安徽文化强省、淮南文化强市建设,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这是我作为一名宣传文化工作者、地方文化研究者,应尽的义务,肩负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

写一本考烈王的书,既是我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我的情怀和梦想。

不迟于2022年初,经过反复思考,我最终决定,围绕考烈王创作系列历史纪实性随笔文章。

之所以有些犹豫,主要是基于三大因素。一是能力问题。我担心自己的文史知识不足,能否支撑起这样一个宏大人物主题。二是资料问题。众所周知,关于考烈王的史料分散、缺失且碎片化。三是时间问题。主要是我当时所供职的单位、岗位,工作任务极为繁重,几乎抽不出空余时间来潜心于文学创作。

既然选择决定写考烈王,那我就要风雨无阻、义无反顾。

我在繁重繁忙的工作之余,占用所有的双休日、节假日,寻访了湖北、河南、安徽等省和复旦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以及多地文物考古部门十余名楚文化专家、学者,踏访了楚文化古迹、遗存二十多处,系统研读《史记》《战国策》等典籍十多种,积累资料一百多万字,笔记三十多万字,二十多次到武王墩考古现场。积累了丰富、详实、权威的第一手素材和资料,为创作《考烈王》打牢了厚实基础。

因为当时的单位和岗位工作极为繁杂繁重,工作日时间都用来认真全力处理工作事务,写作《考烈王》的时间只有放在夜间。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的两年多时间里,大多数晚上我都要在单位工作到深夜,一方面处理单位和岗位工作事务,一方面写作《考烈王》。

《考烈王》定位为历史纪实小说。一是尊重历史事实。二是把准价值取向。三是挖掘传承和弘扬楚文化,进而展示光大中华文化。以考烈王为主线,从熊完入秦为质子为切点,呈现考烈王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历史事件为主轴,以俯瞰春秋、战国的宏阔视野,精选切口,情节跌宕,语言清新,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尽可能通俗化表达,力求融合历史性、文学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从2022年12月开始,以《楚考烈王记事》为书名的系列文章在淮南日报连载刊发,淮南日报微信公众号、淮南网、“学习强国”淮南学习平台陆续推送,三百多家网站和新媒体平台转发推送,创下较高阅读量,受到较为广泛关注,得到高评。

经过黄山书社和作者本人商定,正式出版时的书名确定为《考烈王》。

《考烈王》系列文章中,关于考烈王熊完以及与其同时期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事件的重要表述、口径、数据等,包括一些特定语句、特色用语,被各级各类众多新闻媒体在报道武王墩考古发掘时广泛引用、使用,同时也被众多作家、学者援引,成为楚考烈王资料信息规范表述、统一口径、正本清源的范本。

在《考烈王》采访、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多方支持和帮助,让我十分感动和感激。

黄山书社的葛波同志到淮南来和我商谈,真诚表达了全力支持出版《考烈王》的坚定想法,为黄山书社出版《考烈王》提供了有力保障。黄山书社的张锐同志全程跟踪《考烈王》出版,从书稿的审稿到和作者的密切联络,多轮次审稿、修改、复核,直到终审定稿付印,敬业精业专业、任劳任怨,付出了大量汗水和辛勤劳动。特别是《考烈王》在黄山书社历时一年多时间,七轮质检、数次修改,漫长的等待过程和反复数次校改,其艰苦付出实在难以言表。

中共淮南市委主要领导、中共淮南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对于我写作、出版《考烈王》,给予热情激励和关心支持。淮南市新闻传媒中心很多同事,在《考烈王》的写作、新媒体推送、摄图提供、书稿编辑等方面,给予了很多帮助。

在《考烈王》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刘玉堂同志、宫希成同志、长啸同志等一大批专家、学者的鼎力帮助和热情激励。

当《考烈王》出版时,署名的作者只是沈国冰,看起来似乎是我个人的个体劳动,事实上,这本书汇聚着我的很多领导、同事、同行、友人、亲人的热心帮助、支持和激励,更承载着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推进淮南楚文化研究、传承的远见卓识和布局谋篇。

还有很多同志给予我帮助、关心、支持,不能一一罗列,但我的感激、感谢之情,都表达于此。

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惟有不懈奋力,竭尽全力,把《考烈王》写好,不辜负大家对我的关爱和帮助。

包括考烈王在内的楚文明、楚文化广博、精深,在楚史和楚文化面前,我甚至连小学生都算不上,深感学识浅陋,知识水平不足。

尽管在本书中我已经列出参考书目和资料,但很显然,这些远不是我阅读过的楚国历史以及考烈王的文献、资料、典籍的全部,遗漏在所难免。

尤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考烈王熊完、春申君黄歇、楚王后李嫣以及楚相李园等,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历来都有争议。但这些争议,大都属于学术考证、讨论的范围。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来衡量。更不能以今天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来标定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历史人物,要放在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空和历史经纬中来评价。所有的观点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哪一种观点,更接近于历史真实,更能得到广泛认同。因而,我们要尽可能地从学术考证、讨论争鸣的角度,以开放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和考量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不同认知和观点。显然,这当然包括我在《考烈王》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所流露出来的认知和表达。

因我本人知识能力和水平所限,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从当初启写,到今日出版,三年时间过去了。

三年之间,发生了很多事情。

往事历历,让人不禁感慨万端。

在深夜的灯光下,我独自和考烈王对话。避开白天的喧嚣,事务的烦劳。窗外一片寂静,唯有夜风掠过,见证着四季轮转。这些时候,我的内心充实而安宁,干净而沉着。在我看来,此时的俱寂无声,却似震耳欲聋。

还有很多个深夜,我独自驱车,来到武王墩。这里是考烈王的长眠之地。站在这里,和他近在咫尺,感受到他的磁场,接收到他传递的讯息,似乎还能听到他的呼吸、心跳,真切地感受着他的存在。周围的田野一片安宁,庄稼在拔节生长。不远处,城市灯火璀璨。这些时候,我能获得能量和灵感。

当武王墩考古新发现闻名全国时,公众和网民都在问我们:如何才能接得住这泼天的富贵?作为淮南本土的文化学者,我也常常在想这个问题。也许,《考烈王》的面世,算作是回答之一吧。对于武王墩考古发掘这样一个世纪系统工程而言,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考烈王》的出版,或许不及其万千分之一。但是,正如漫长的征程总需要人一步一步来走,武王墩考古发掘、楚文化研究传播,也需要无数默默无闻的拓荒者一点一点来做。如果算,我或可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拓荒者之一。

当我转辗和当今中国楚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玉堂教授取得联系,表达想请刘玉堂教授为即将出版的《考烈王》写推荐语时,刘玉堂教授非常谦逊,热心和愉快地接受了我的请求,欣然为即将出版的《考烈王》写下了文采飞扬的推荐语。

2025年夏末的一天下午,我来到武王墩遗址,拜访常驻于此的考古学家、武王墩墓考古项目领队宫希成老师,商请宫希成老师能为即将出版的《考烈王》写推荐语。如我所料,宫希成老师欣然答应。那天傍晚的时候,宫希成老师送我走出武王墩遗址大门,突然对我说:“你可以把这样一段话,写在《考烈王》的《后记》里。”

宫希成老师所讲的这段话是:

“考烈王是战国晚期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就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而言,他是一个不应该被忽视的王者。考烈王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考烈王坚韧不拔的意志、奋发进取的精神和迎难而上的勇气,是我跋山涉水、一路追寻的动力之源,激励着我在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上奋力前行。

我们所要传承的,所要传递的,所要铭记的,不就是考烈王身上这种历经2200余年依然光芒四射、历久弥新的正能量和精神吗?

责任和使命,使我奋不顾身。

在黄山书社正式出版《考烈王》之际,我写下这篇文章,是为后记。

记者 陈彬 张越 苏国义 付莉荣 摄影

部分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安徽日报等

编辑 童飞飞

责编 张明星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来源:淮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