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宪宗李纯,唐朝第十二位皇帝。虽然历史上知名度不高,但却是后世公认的中兴名君,其历史地位与唐太宗、唐玄宗相提并论。
唐宪宗李纯,唐朝第十二位皇帝。虽然历史上知名度不高,但却是后世公认的中兴名君,其历史地位与唐太宗、唐玄宗相提并论。
唐宪宗在位十五年,革除弊政,加强中央集权,任用一大批敢于直谏任事的贤臣能吏。
他最耀眼的成就是削平藩镇,使原本支离破碎的帝国重新焕发生机,在形式上归于统一,缔造“元和中兴”。
778年,李纯出生于长安的大明宫中,他出生的第二年,祖父唐德宗李适即位,父亲李诵被立为太子,李纯是李诵的长子,地位尊贵,颇受德宗器重。
在李纯六七岁时,唐德宗把他抱在膝上,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在我的怀里?”李纯道:“我是第三天子。”此话引起德宗的好奇与惊讶。
因为李纯作为当时皇上的长孙,按照祖、父、子的顺序回答为“第三天子”,虽闻所未闻,却很契合实际,也充分反映出幼年李纯的雄心壮志和成熟心智。
李纯虽成长于深宫之中,但当时的大唐王朝正值多事之秋,外有藩镇割据,战乱纷繁,内有宦官专权,朋党倾轧,朝政腐败。
783年,泾原镇士卒兵变,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一年后才返还,此后朝廷威严扫地,对藩镇持妥协态度。
幼年的李纯目睹朝廷的无能和江山凋敝,暗自发誓扫除藩镇,重整河山。
793年,十五岁的李纯迎娶郭氏为妻,郭氏是平定安史之乱的首功之臣郭子仪的孙女,母亲是代宗女儿升平公主。
郭子仪门生故吏遍及朝堂,李纯通过与郭氏联姻,极大增强其政治力量,祖父德宗和父亲李诵对李纯愈加重视。
805年四月,德宗病逝,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李纯被封为皇太子。
不过顺宗在他父亲驾崩前,身体情况就已经很不理想,甚至在德宗临终时,李诵卧病在床,没办法亲自前去看望。
四个月后,顺宗病情愈加严重,在群臣的谏言下被迫禅位给李纯。李纯登大位,是为唐宪宗,开始了十五年的元和中兴。
青年登基的李纯雄心勃勃,奋发有为,史载:“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感动敬慕不已,以至手不释卷,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
他先后任用一批忠诚有为的大臣,如宰相裴度、武元衡,翰林学士、左拾遗白居易,东台御史元稹以及刑部侍郎韩愈等。
经济上,宪宗任用裴垍为相,减轻江淮人民的赋税负担,任用李绛在北边营田养兵,减轻财政开支。
四年时间里开田四千八百顷,收谷四千余万斛,岁省度支钱二十余万缗。
除此之外,宪宗还任命一大批善于理财的度支盐铁转运使,以平抑物价,增加财政收入。
到811年,天下“大稔”,米价出现一斗仅值二钱的情况,这是自安史之乱以来从未有过的盛况。
除了经济改革,宪宗在文化和民族政策上也有所作为,他慎择学官,把国子监的整顿列为刷新政治的内容之一。
在对外民族问题上,宪宗认为吐蕃是大唐的主要威胁对象。
史称唐之边患“莫大于吐蕃”,并制定“示存声教,修文德以来远;慎择良将,宣之怀柔;来则惩御,去则谨备”的恩威并施方针。
当时,吐蕃受制于新兴的阿拉伯帝国,对唐朝的攻势削弱,而宪宗为集中力量平定藩镇,抓住良机,主动与吐蕃修好。
同时唐吐双方多次互派使者,西南边境出现了稳定发展的局面,为宪宗削藩战争赢得宝贵空间和时机。
宪宗虽与吐蕃保持良好互动,但在领土问题上坚持立场,不轻易妥协。
818年,宪宗讨平淮西叛藩,国内局势大为缓和,逐渐对吐蕃采取强硬态度,双方进行了数次大规模交战,唐军多次大败吐蕃军队,有力维护大唐边疆安全。
不过唐宪宗最大的功绩在于平定藩镇和削藩战争。
自安史之乱以来,各地藩镇割据,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差遣,甚至一度与朝廷对抗,把唐德宗逼出长安,因此宪宗一上台就把削藩看作头等大事。
805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病死,支度副使刘辟阻兵自守,要求朝廷同意他兼领三川(即西川、东川、山南西道),结果遭到宪宗严词拒绝。
刘辟发兵围东川节度使李康以此对抗朝廷,他以为宪宗会和德宗一样选择妥协退让。
但宪宗态度十分强硬,命左右神策军两万五千人,连同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共同讨伐刘辟。刘辟被打的措手不及,被押解长安,连同其族党一起诛杀。
从此宪宗拉开削藩大幕,807年,镇海节度使李锜叛乱,宪宗发兵将其击败,押解长安腰斩。
809年,宪宗征讨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经过长时间拉锯战,王承宗割地请降。812年,宪宗在宰相裴度的策划下收降魏博节度使田弘正。
当然,在削藩过程中,最为人称道,也是最辉煌的成绩应是平淮西之战。
淮西节度使驻于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保持半独立状态已有三十年。
同时淮西连着山东、河北割据势力的存亡,众节度使明里暗里皆支持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甚至派出刺客将宰相武元衡当街杀死,裴度也被砍成重伤,长安大骇,以至于朝士未晓不敢出门。
但宪宗态度坚决,在裴度等人的支持下持续用兵,征伐淮西之战从814年打到817年。
817年十一月,唐军大将李愬冒着风雪,率军日夜兼行,突袭至蔡州城下,由于淮西长期割据,吴元济没想到唐军兵临城下,以至于“无一人知者”。
官军趁机迅速攻下蔡州,吴元济走投无路,只得请降,被押送往长安,一个月后被斩首,至此淮西长达三十多年的割据状态被解除。
818年,唐军发起平淄青之战,各路军队四面围攻,李师道军中兵变自溃,李师道本人为部下所杀,从此淄、青、江州等广大北方地区均为朝廷平定。
宪宗通过铁腕削藩极大加强中央集权,使安史之乱以来的混乱朝纲为之一振,宪宗执政十五年,取得很多政绩,这段时间也被称为元和中兴。
虽然唐宪宗缔造元和中兴,但也继承了李家皇帝“前明后暗”的政治怪圈。
比如唐太宗晚年大兴土木,穷兵黩武,浪费民力,激化社会矛盾,唐玄宗晚年更是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宪宗在平定藩镇战争中取得胜利,但长期的心力煎熬严重透支了他的身体和精神,为取得精神支柱,宪宗崇信佛教。
在他的晚年,将凤翔(今陕西扶风)法门寺的佛骨迎到长安,掀起了王公贵族、黎民百姓竞相施舍奉养的热潮,佛教势力再次兴盛。
后来为了求取长生不老之药,宪宗又信了道教,重蹈老祖宗太宗的覆辙,征求方士配制长生药。
819年,宪宗开始服药,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由于平定藩镇,宪宗自以为天下太平,内政上也愈加懈怠。
同时宪宗自即位起重用宦官,在平定藩镇的战争中任命心腹宦官吐突承璀为统帅征讨。任命宦官指挥战争这种情况在历朝历代闻所未闻。
但宪宗不以为意,放纵宦官势力坐大。宪宗后期,围绕着新太子的人选,朝廷内外分为两派:
一派是吐突承璀支持的澧王李恽;另一派是宦官梁守谦、王守澄,以及大部分朝臣,他们拥立郭氏名门郭贵妃所生的遂王李宥(即后来的唐穆宗李恒)。
宪宗虽然同意册立李宥为太子,但迟迟不肯立郭贵妃为皇后,李宥的位置十分不稳。
819年末,宪宗因服食金丹,衰弱不起,到820年初,宪宗身体状况已十分糟糕,连元旦朝会都取消了。
王守澄害怕吐突承璀夺权,竟联合宦官陈弘志暗害宪宗,紧急拥立李恒登基,即唐穆宗,吐突承璀及李恽均被杀死。
唐宪宗虽然晚年昏聩,但他改革弊政,平定藩镇,巩固皇权,开创“元和中兴”,在形式上将唐帝国重归一统,无愧为唐代中兴之主。
来源:小瑀说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