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籍华中科技大学学子返乡养蚂蝗,如今年产值高达3000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9 07:32 1

摘要:800万到账那天,陶阳阳没发朋友圈,只在车间门口蹲了十分钟,把刚抽的烟按灭在水泥地上。

800万到账那天,陶阳阳没发朋友圈,只在车间门口蹲了十分钟,把刚抽的烟按灭在水泥地上。

“钱不是庆祝,是倒计时。

”他抬头,看见GMP车间的钢架正一根根立起来——2025年这里要产医用级水蛭素,每克市价堪比黄金,而原料就是田里那些黑黢黢、会吸血的“软黄金”。

把镜头拉回八年前,没人想到这个做外贸出口的80后,会跟水蛭死磕。

2016年,陶阳阳辞掉深圳月薪两万的单证工作,带着老婆回嘉鱼县老宅。

亲戚围炉吃火锅,一句“养蚂蟥能发财?

”差点把锅掀翻。

他闷头租下90亩烂泥塘,第一年投的60万全打水漂——高温天,水蛭集体“中暑”,漂在水面像黑丝带,捞都捞不及。

痛定思痛,他把塘改成“蛭菜共生”循环系统:水蛭住“楼下”,空心菜长“楼上”,菜根吸走水里氨氮,给蛭群降温,顺带把饲料成本砍掉三成。

这套土办法后来拿到发明专利,成了公司14项专利里的“老大哥”。

技术只是入场券,真正让资本低头的是2024年6月的那张鉴定书。

华中农业大学把传感器、循环泵、AI摄像头塞进养殖池,养蛭密度从每亩8万条飙到11万条,成活率从六成提到八成五。

数据一出,省里直接把它写进“农业主推技术”名单,黄冈、咸宁、襄阳五个乡村振兴基地连夜排队引进。

陶阳阳算过账:同样600亩,老方法年产80吨,新系统直接干到110吨,相当于凭空多出两个半基地,却一分钱地租没加。

资本闻血而动。

8月,湖北省乡村振兴基金把800万打进共管账户,附带条件只有一句——“必须建GMP提取车间”。

陶阳阳懂规矩:活体水蛭卖药厂,一公斤才2700元;提炼成水蛭素粗品,身价翻7倍;要是做成注射级原料药,一克报价逼近4000元,比白银贵十倍。

车间还没封顶,同仁堂已经把三年长单拍在桌上:每年30吨干品,锁价锁量,违约方赔到肉疼。

另一边,电商团队把冻干粉装进2克小罐,直播小姐姐一句“血管清道夫”,单场GMV破50万。2024年线上板块预计冲800万,比去年整整翻三倍。

有人问他:“上市敲钟爽不爽?

陶阳阳摇头,把电话递过去——屏幕上是合作社群,200多户农户正排队领第二季分红。

模式不新鲜:公司出苗、出技术、回购,农民出塘、出人工。

一亩塘纯利2.2万,比种稻多十倍。

去年麻城市福田河镇62岁的老郑,靠4亩塘给孙女攒出大学学费,拉着陶阳阳的手只说了一句:“陶总,明年我能不能再扩两亩?

就业账更直接:7个基地常年100人,忙季再加80,工资日结,中午管饭。

村里麻将馆老板抱怨:“人都被你拉去喂蛭了,我下午没局。

故事讲到这儿,还没完。

2025年GMP车间投产后,陶阳阳准备再憋一个大招——水蛭素透皮贴。

逻辑简单:中国1.3亿血栓潜在人群,九成怕打针。

把针剂改成一贴灵,药店就能买,复购率看得见。

按他的粗算,单品一年能啃下3亿市场份额,相当于再养一个“蛭耕田”。

从90亩烂泥塘到亿元级产业链,陶阳阳只做了三件事:

把技术做成护城河,把订单锁进保险柜,把农民绑进同一条船。

返乡创业不是慈善,是算账——算清技术账、市场账、人情账,再把每一滴血换成真金白银。

钢架上的夜班灯又亮了,照得田里水面发蓝。

陶阳阳蹲下身,抓起一把淤泥,黑得发亮。

“别人看这是土,我看这是存折。

他拍拍手,往车间走去——那里,新的“软黄金”正等待出炉。

来源:跳高选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