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的提升离不开科学的施肥管理。施肥时期的精准把控,直接决定了肥料养分的利用率、水稻的生长发育进程以及最终的生产效益。在水稻整个生育周期中,不同生长阶段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只有遵循“按需供给、因时施肥”
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的提升离不开科学的施肥管理。施肥时期的精准把控,直接决定了肥料养分的利用率、水稻的生长发育进程以及最终的生产效益。在水稻整个生育周期中,不同生长阶段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只有遵循“按需供给、因时施肥”的原则,才能实现肥料效能最大化与水稻高产优质的目标。
一、基肥:奠定水稻生长的营养基础
基肥是水稻播种或移栽前施用的基础性肥料,其核心作用是为土壤补充长期稳定的营养,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为种子萌发、幼苗扎根及前期生长创造良好的养分环境。基肥施用的最佳时期为插秧前3-5天(移栽稻)或播种前7-10天(直播稻),此时施肥可通过翻耕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避免肥料集中烧根,同时让养分在土壤中初步转化,便于水稻栽插后快速吸收。
从肥料选择与用量来看,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搭配适量的氮、磷、钾元素。有机肥(如腐熟的秸秆、粪肥、绿肥等)不仅能提供全面的营养,还能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尤其适用于土壤肥力较低的田块。化肥方面,通常每亩施用尿素8-12公斤(折合纯氮4-5公斤)、过磷酸钙30-40公斤(折合五氧化二磷5-6公斤)、氯化钾8-10公斤(折合氧化钾4-5公斤),具体用量需根据土壤肥力检测结果调整——高肥力田块可适当减少氮肥用量,低肥力田块则需增加磷钾肥比例,避免“重氮轻磷钾”导致的土壤养分失衡。
基肥施用的关键在于“均匀深施”。人工施肥时,应先将肥料均匀撒施于田面,再通过机械或人工翻耕,将肥料翻入15-20厘米的土层中,确保肥料与土壤充分融合;机械化种植的田块可采用侧深施肥技术,在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于秧苗侧下方5-8厘米处,减少养分流失,提高利用率。需注意的是,若土壤透气性较差或长期积水,应避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以防发酵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损伤水稻根系。
二、分蘖肥:促进有效分蘖,构建高产群体
分蘖期是水稻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的关键阶段,此阶段施肥的核心目标是促进有效分蘖萌发,控制无效分蘖,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为后续穗数形成奠定基础。水稻分蘖肥的最佳施用时期分为“早施促蘖肥”与“巧施保蘖肥”两个阶段,需根据水稻生长进度与田间苗情灵活调整。
(一)促蘖肥:早施快发,加速分蘖萌发
促蘖肥应在水稻移栽后7-10天(直播稻3叶1心期)施用,此时水稻根系已初步恢复吸收能力,及时补充氮肥可刺激分蘖芽萌发,加快分蘖速度。促蘖肥以速效氮肥为主,每亩施用尿素5-8公斤,若基肥中磷钾肥不足,可搭配2-3公斤氯化钾,促进根系生长与养分吸收。对于土壤肥力较低、秧苗长势较弱的田块,可适当提前1-2天施肥,并增加10%-20%的用量;而肥力较高、秧苗生长旺盛的田块则需适当推迟,避免前期生长过旺导致田间郁闭。
(二)保蘖肥:精准调控,巩固有效分蘖
当水稻进入分蘖盛期(每亩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左右) 时,需根据苗情巧施保蘖肥,目的是巩固已萌发的有效分蘖,抑制无效分蘖滋生。若田间苗情适中、分蘖长势均匀,每亩可施用尿素3-5公斤;若分蘖不足、秧苗发黄,可增加至5-6公斤,并搭配1-2公斤氯化钾,促进分蘖健壮生长;若分蘖过旺、叶片浓绿披垂,则应减少或不施保蘖肥,避免无效分蘖过多消耗养分,增加倒伏风险。
分蘖肥施用需注意“看苗施肥”,避免盲目过量。可通过观察水稻叶片颜色判断苗情:叶片淡绿、心叶挺拔,说明养分充足,无需额外施肥;叶片发黄、生长缓慢,需及时补施氮肥;叶片浓绿、叶片宽大下垂,应控制施肥并适当晒田,调节群体结构。此外,分蘖期若遇持续阴雨天气,应减少氮肥用量,防止病害发生;若遇干旱,需先灌水再施肥,确保肥料溶解吸收。
三、穗肥:主攻穗大粒多,提升结实率
穗期是水稻生殖生长的核心阶段,涵盖拔节、孕穗、抽穗等过程,此阶段施肥直接影响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是决定产量的“关键一击”。穗肥的最佳施用时期需精准把握,分为“促花肥”与“保花肥”,两者搭配施用可实现“穗大、粒多、粒重”的目标。
(一)促花肥:促进颖花分化,增加穗粒数
促花肥应在水稻幼穗分化初期(剑叶露尖前30-35天,即拔节期) 施用,此时水稻开始进行颖花分化,及时补充氮、钾肥可促进颖花数量增加,为形成大穗奠定基础。促花肥以氮钾配合为主,每亩施用尿素4-6公斤、氯化钾5-7公斤,若土壤缺磷,可搭配2-3公斤过磷酸钙,增强光合作用与养分运输能力。对于生长势较弱、拔节期叶片发黄的田块,可适当增加氮肥用量;对于生长过旺的田块,应减少氮肥,增加钾肥比例,防止茎秆细弱导致倒伏。
(二)保花肥:保护颖花发育,提高结实率
保花肥在水稻幼穗分化中期(剑叶完全展开后,即孕穗期) 施用,此时颖花已进入减数分裂期,对养分敏感,施肥可减少颖花退化,提高结实率,促进籽粒饱满。保花肥以钾肥为主、氮肥为辅,每亩施用氯化钾4-6公斤、尿素2-3公斤,若水稻出现缺素症状(如叶片出现斑点、叶尖发黄),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0.2%-0.3%溶液)或微量元素肥,补充营养。保花肥的施用需严格控制用量,若氮肥过量,易导致剑叶过长、田间通风透光差,增加稻瘟病、纹枯病风险;若钾肥不足,则籽粒灌浆不足,千粒重降低。
穗肥施用的核心是“精准时机+养分均衡”。需通过观察水稻生育期判断施肥时间:当水稻倒3叶抽出时,为促花肥最佳时期;倒2叶抽出时,为保花肥最佳时期。此外,穗期若遇高温干旱,需及时灌水,保持田间浅水层,提高肥料利用率;若遇洪涝,应及时排水晾田,避免根系缺氧影响养分吸收。
四、粒肥:促进籽粒灌浆,改善品质
粒期是水稻从抽穗到成熟的阶段,此阶段施肥的目标是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强光合作用,促进籽粒灌浆,减少空秕粒,提升籽粒饱满度与品质。粒肥的最佳施用时期为水稻齐穗后5-7天,此时水稻开始进入灌浆期,需补充养分以满足籽粒发育需求。
粒肥以速效性肥料为主,可采用叶面喷施与根部施肥结合的方式。根部施肥每亩施用尿素1-2公斤、氯化钾2-3公斤,若水稻长势较弱、叶片早衰,可适当增加用量;若长势旺盛、叶片浓绿,可只施钾肥或不施,避免贪青晚熟。叶面喷施则更为灵活高效,可选用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1%-2%尿素溶液或微量元素肥(如硼肥、锌肥),每亩喷施50-60公斤,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能有效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光合效率,促进灌浆结实。
粒肥施用需注意“少量多次”,避免过量导致贪青。若水稻齐穗后叶片过早发黄、脱落,说明养分不足,需及时补施粒肥;若叶片浓绿、成熟延迟,应停止施肥并适当晒田,促进成熟。此外,粒期若遇低温阴雨,需减少氮肥用量,增加叶面喷施,防止病害发生;若遇晴朗天气,可适当增加施肥量,提高灌浆速度。
五、施肥时期把控的核心原则与注意事项
(一)核心原则
1. 按需供给: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营养需求规律,精准匹配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避免“重氮轻磷钾”“重基肥轻追肥”的误区,实现养分均衡供给。
2. 看苗调整:结合田间苗情(叶片颜色、生长速度、分蘖数量)、土壤肥力(检测结果)、气候条件(降水、温度)灵活调整施肥时期与用量,避免一刀切。
3. 高效利用:采用深施、侧深施、叶面喷施等方式,减少肥料流失(如氮素挥发、淋溶),提高养分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与环境压力。
(二)注意事项
1. 避免施肥误区:忌盲目过量施肥,尤其是氮肥,过量易导致水稻徒长、倒伏、病害加重;忌后期不施粒肥,忽视籽粒灌浆需求,影响产量与品质。
2. 结合水分管理:施肥需与灌水配合,除分蘖期适当晒田外,其余时期保持田间浅水层(3-5厘米),确保肥料溶解吸收;收获前7-10天排水晒田,避免贪青晚熟。
3. 关注土壤与气候:酸性土壤可适当施用石灰调节pH值,提高肥料利用率;碱性土壤减少磷肥用量,防止磷素固定。高温多雨季节减少氮肥用量,低温干旱季节适当提前施肥,促进养分吸收。
4. 搭配施肥方式: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提升土壤肥力;追肥以化肥为主,快速补充养分;叶面喷施作为辅助,针对性解决缺素问题,三者结合实现科学施肥。
综上所述,稻田施肥的最佳时期并非固定统一,而是需围绕水稻“基肥稳、分蘖促、穗肥重、粒肥补”的生育需求,结合苗情、土情、气候灵活调整。只有精准把控各生育期的施肥节点,优化肥料配比,才能实现水稻养分供需平衡,最终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目标,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