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韩国政坛因总统李在明公开表态陷入震荡,而这也是其2025年上任以来,第四次就相关议题作出明确表态,标志着韩国在复杂的大国博弈格局中,正系统性地推进“战略自主”路线。
编辑:画榆林
2025年10月,韩国政坛因总统李在明公开表态陷入震荡,而这也是其2025年上任以来,第四次就相关议题作出明确表态,标志着韩国在复杂的大国博弈格局中,正系统性地推进“战略自主”路线。
这位以务实风格著称的领导人,在美中博弈持续升级的背景下,连续就国防自主、同盟关系及地区安全议题发声,其核心诉求直指收回已由美国掌控七十余年的韩军战时指挥权,并明确拒绝将韩国纳入美国主导的反华同盟体系。
2025 年 10 月 1 日,韩国建军 77 周年纪念仪式在首尔龙山总统府广场举行,总统李在明发表 keynote 演讲,这是其 2025 年上任以来第四次就国防自主与同盟关系公开亮明立场。
面对现场 5000 余名军政官员及老兵代表,他明确重申 “韩国不会加入任何针对特定国家的军事同盟,韩军核心任务始终是应对朝鲜半岛安全威胁”,同时将收回韩军战时指挥权的目标推进至 “可操作阶段”,引发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
此次发声距美国陆军部长德里斯科尔 8 月底 “驻韩美军应同时应对中朝威胁” 的言论仅隔一个月,彼时韩国防部已通过书面声明反驳该说法超出美韩同盟框架,而李在明此次演讲则以国家元首身份进一步强化立场。
他在演讲中提及 “依赖外国军队实现防务安全是屈从性思维”,这句话被韩国《中央日报》解读为对美方施压的直接回应。
演讲后,韩国联合参谋本部随即公布 2026 年国防预算细节,66.3 万亿韩元的预算中,35% 将投向人工智能战斗机器人、无人机等自主防务技术领域,为立场转变提供实质支撑。
韩国拒绝加入美国主导的反华同盟,深层逻辑植根于经济与安全的双重现实考量。经济层面,中国连续二十年保持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4 年中韩贸易额达 3280 亿美元,占韩国对外贸易总额的 26%,其中半导体产业的依赖度尤为突出 —— 三星西安工厂承担全球 28% 的 NAND 闪存产能,SK 海力士无锡工厂生产全球 15% 的 DRAM 芯片,这两大企业贡献韩国半导体出口额的 62%。
美国 2025 年曾要求韩企停止对华出口 14 纳米以下先进制程设备,若执行该禁令,韩国半导体产业年损失将超 400 亿美元,直接影响 12 万个就业岗位。
安全策略上,韩国始终将朝鲜威胁置于优先级顶端。韩军 50 万兵力的部署规划、装备体系建设及年度演习科目,均围绕半岛防御设计,仅陆军就有 3 个装甲师常年部署在三八线附近。
韩国国防研究院 2025 年 9 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朝鲜已重启宁边核设施,核弹头保有量或达 50 枚,且组建了专门的无人机侦察旅,常规军力现代化进程加速。
在此背景下,李在明政府明确 “韩军无法承担双线应对压力”,多次公开表示 “海峡对岸的事与韩国无关”,避免战略资源错配。
为平衡美韩同盟关系,韩国采取了有限让步策略。李在明 8 月访美期间,同意将国防开支提升至 GDP 的 3.5%,并允许美军战略核潜艇时隔 10 年再次停靠釜山港,同时通过 1500 亿美元造船基金注入美国市场,换取美方对朝鲜问题的持续关注。
这种 “安全妥协换战略自主” 的操作,使得美国虽不满韩国拒绝加入反华同盟,但未采取实质性报复措施,双方仍维持联合军演等基础合作。
收回韩军战时指挥权并非突发诉求,而是延续七十余年的主权议题。1953 年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署后,韩军作战指挥权交由联合国军掌控,1978 年转为美韩联合司令部主导,1994 年韩国仅收回平时指挥权,一旦半岛爆发冲突,50 万韩军仍需听命于驻韩美军司令部。
这种 “有军无指” 的状态,长期被韩国舆论视为国家主权的 “隐痛”,2025 年 10 月首尔街头曾出现数万民众集会,高呼 “国家尊严高于同盟”,为政府推动改革提供民意基础。
李在明政府将 2027 年定为指挥权移交目标年,已出台 “三步走” 具体方案。第一步于 2025 年底前完成战略司令部组建,整合陆海空三军战力,该司令部将配备 200 名核心指挥官,负责制定战时自主作战预案。
第二步在 2026 年 “自由护盾” 联合军演中,由韩方主导指挥流程,美军仅承担支援角色;第三步推动修订《韩美共同防御条约》相关条款,明确指挥权移交后的责任划分。
目前,韩军已实现 K9 自行榴弹炮对 11 个国家的出口,武器国产化率从 2019 年的 68% 提升至 2025 年的 75%,为移交奠定技术基础。
美方对移交进程态度复杂,表面支持韩军能力提升,实则以 “韩军缺乏核导弹应对能力” 为由拖延。驻韩美军在群山空军基地部署 MQ-9 “死神” 无人机,乌山基地升级新型防御系统,战略重心向印太方向倾斜,同时要求韩国承担 2025 年 58 亿美元驻韩美军费用,较上年增加 20%,且 60% 需用于采购美国武器。
这种 “既施压又牵制” 的策略,使得指挥权移交谈判多次陷入僵局,2025 年 9 月的美韩安保协商会议中,双方仅就 “核心防御能力” 的评估标准达成初步共识,具体移交时间表仍未敲定。
李在明的政策调整在国内外引发多重连锁反应。国内层面,进步派与保守派分歧明显:进步派支持者认为收回指挥权是 “打破屈从体系” 的关键,韩国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公开表示将在国会推动相关预算审议。
保守派则警告风险,前国民力量党最高委员金钟赫质问 “在核武器面前,经济和常规武器有什么用?”,担忧自主防御削弱对朝威慑力。
军方内部也存在阻力,自 1954 年以来,联合参谋本部议长仅 1 人非陆军出身,陆海空三军资源争夺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可能影响指挥体系整合效率。
地区格局层面,各国反应呈现分化态势。朝鲜外务省通过官方媒体表态,认为指挥权收回 “可能为半岛无核化谈判创造新契机”,暗示愿重启对话。
日本则加强与美国安保合作,计划 2026 年前部署 “标准 - 6” 防空导弹,《产经新闻》分析称美方或通过强化日韩协作弥补驻韩美军角色变化。
中国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 “欢迎韩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韩特使团于 10 月中旬在北京举行会谈,就朝核问题协调立场。俄罗斯则发出警告,认为相关动向可能破坏东北亚战略平衡。
美国的应对呈现 “软硬兼施” 特征。五角大楼延续联合军演等合作形式,2025 年 10 月仍按计划举行 “乙支自由护盾” 演习,但在高层互动上刻意降温 —— 李在明访美时,美方仅派助理国务卿接机,会谈时间从原定 90 分钟压缩至 40 分钟。
同时,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施压韩国经济,2025 年 8 月韩国对美钢铁出口同比下跌 32.1%,现代汽车在美市场因补贴排除条款遭遇亏损,试图以经济代价迫使韩国调整立场。
韩国推进战略自主仍面临多重现实阻碍。军工技术自主化存在短板,被寄予厚望的 KF-21 战斗机,其发动机、相控阵雷达等核心部件仍依赖美欧进口,自主研发的 “鸢” 式教练机续航仅 2 小时,与美军同类型号差距明显。
经济层面压力叠加,韩国 2025 年经济增速预计仅 1.8%,年轻人失业率达 21%,大幅增加国防预算可能挤压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开支,引发民众不满。
结语美韩同盟的深层矛盾更难化解。美方始终将韩国视为印太战略支点,驻韩美军基地是其牵制中朝的重要跳板,若失去韩军战时指挥权,美军将丧失不经韩国同意调动兵力的法律依据,东北亚战略杠杆被削弱。
特朗普政府曾提出让韩国承担 50 亿美元年度 “保护费”,虽未落地,但反映出美方 “成本转嫁” 思路,未来可能通过更多领域施压。
李在明任内能收回韩军战时指挥权吗?》——新民周刊——
《驻韩美军试图将任务范围由防御朝鲜扩大至“威慑中国”,李在明对此明确表示不满》——大象新闻——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5307828978927058&wfr=spider&for=pc
视频:《美智库评盟友对华作用:日本“好用风险低” 韩国遭嫌弃!》——国际金融报——
来源:溪谈朱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