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号杨振宁走了享年103岁,北京的风里都飘着点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9 02:09 1

摘要:10月18号,杨振宁走了,103岁,北京的风里都飘着点沉,像谁把心里的一块石头轻轻放下——这个跟湖北、跟华科缠了半辈子的老头,最后还是没等到2007年在华科操场说的“中国20年内必有诺奖”,但他说这话时眼睛亮得像晒透的玻璃,华科的老教师们提起来就叹气:“那劲头

10月18号,杨振宁走了,103岁,北京的风里都飘着点沉,像谁把心里的一块石头轻轻放下——这个跟湖北、跟华科缠了半辈子的老头,最后还是没等到2007年在华科操场说的“中国20年内必有诺奖”,但他说这话时眼睛亮得像晒透的玻璃,华科的老教师们提起来就叹气:“那劲头,跟要跟人赌命似的。”

我翻着杨建邺老师写的《杨振宁传》,里面记着1995年他第一次来华中理工(现在的华科)的样子:63岁,穿件灰布中山装,站在露天电影场的台子上,麦克风有点劈,他倒没在意,扯着嗓子讲《我的治学经历》,讲到1957年拿诺奖时,突然提高声音:“我那时候持的是中国护照!”台下几千个学生愣了一秒,接着掌声炸得像放鞭炮,他站在那笑,眼角的皱纹里都藏着光——这不是什么官方话,是老头掏心窝子的骄傲,像农民捧着自己种的第一筐稻子,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

后来他成了华科的名誉教授,跟当时的校长杨叔子聊学科建设,聊人文和科学怎么融合,聊得兴起,拍着桌子说:“你们工科强,但得补点人文的‘钙’,不然像没根的树,长不高!”杨叔子笑着点头,旁边的工作人员记笔记,笔都快跟不上他的话——他不是来当“花瓶”的,是真把华科当自己的“试验田”,总想着多浇点水,多翻点土,看能不能长出点不一样的苗。

2007年他再来华科,已经85岁了,扶着翁帆的手走进教室,头发全白了,但眼睛还是亮的。那次是来捐奖助学金,仪式结束后,他拉着几个学生坐下来,没讲大道理,先问:“你们最近读了什么书?”学生说读了物理教材,他摇头:“得读点哲学,读点文学,不然搞科研像瞎摸黑路!”接着突然话题一转,盯着学生的眼睛说:“我跟你们打个赌,中国20年内必有科学家获诺贝尔奖!”语气硬得像块石头,手拍在桌子上,震得茶杯都跳了一下,翁帆轻轻拉他袖子,他挥挥手:“我没说胡话,你们看现在的年轻人,看国家投的钱,看实验室里的设备,像春天的种子,只要给点阳光雨露,肯定能发芽!”学生们看着他,有的点头,有的眼里泛着泪——这不是什么“预言”,是老头用一辈子的科学眼光攒下的信心,像老水手看云识天气,准得很。

其实他跟湖北的缘分早得很,抗战时在西南联大读书,导师是湖北公安的王竹溪,教他统计力学。他后来常说:“王老师是把我领进科学门的人,像小时候学走路,他扶着我迈出第一步,不然我可能还在门口转悠。”王竹溪的课讲得深,他就每天泡在图书馆,把统计力学的书翻得卷了边,后来他研究的“杨-米尔斯理论”,根儿就在那时候扎下的——这不是什么“巧合”,是湖北的“水土”养了他的学术魂,像长江水养了岸边的树,一辈子都离不开。

杨建邺老师写的《杨振宁传》里,记着他跟华科的这些事儿,没有华丽的辞藻,像记流水账似的:1995年6月12号,演讲;2007年10月8号,捐赠;跟杨叔子的对话;跟学生的聊天……但就是这些“流水账”,把老头的样子活灵活现地摆在哪儿:不是什么“科学巨擘”,是个爱跟学生聊天的老头,是个把华科当“家”的老头,是个敢拍桌子说“中国能拿诺奖”的老头。

昨天我路过华科的物理学院,门口的海报还贴着他2007年的照片,他站在那,笑着,手里拿着一本奖助学金的名册。风刮过来,海报晃了晃,像他在跟路过的人打招呼。旁边的学生说:“杨先生走了,但他说的话,我们记着。”是啊,他说的“20年内必有诺奖”,不是什么口号,是他给中国科技的“定海神针”,像老船长给船员指的方向,哪怕他不在了,船还是会顺着那个方向走。

我合上书,窗外的天有点阴,像在悼念这个老头。他跟华科的故事,跟湖北的故事,跟中国科技的故事,不是什么“传奇”,是个普通人的“日记”,有期待,有对这片土地的爱。他走了,但他的话还在,像种子埋在土里,总有一天会发芽——这不是什么“升华”,是我作为一个写故事的人,最真实的感受

来源:正义凛然白云QcYru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