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校园银杏黄 开放之道见沈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9 06:04 1

摘要:金秋时节的沈阳,总被一抹温暖的金黄点亮。这座城市从不缺少欣赏银杏的场所,但人们仍偏爱前往辽宁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打卡。除了满目金黄的景致,或许更因步入校园时,能重温“从前那个少年”的心境,在梧桐树下、教学楼前,找回青春的记忆与气息。

转自:沈阳日报

□孙连宇

金秋时节的沈阳,总被一抹温暖的金黄点亮。这座城市从不缺少欣赏银杏的场所,但人们仍偏爱前往辽宁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打卡。除了满目金黄的景致,或许更因步入校园时,能重温“从前那个少年”的心境,在梧桐树下、教学楼前,找回青春的记忆与气息。

近日,沈阳市内多所高校开放预约通道,市民与游客得以在周末走进校园,欣赏秋日独有的色彩。金黄银杏固然令人沉醉,但更值得深思的,是大学校园开放背后所体现的开放智慧与公共精神。大学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放问题不仅关乎校园管理,更牵涉大学精神的彰显与社会责任的担当。

大学校园是否应当开放,难以简单地用“是”或“否”作答。从本质上看,大学作为知识传播与文明传承的场所,具有鲜明的公共属性。校园内的图书馆、体育设施、文化资源本应与社会共享,成为“社会的灯塔”。然而,现实中校园安全管理压力、教学秩序维护等问题也不容忽视。这种两难处境,要求我们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寻求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解决方案。

沈阳部分高校推出的预约制度、分时段开放、核心区域管控等措施,正是在开放与管理之间寻求平衡的有益尝试。这些探索值得肯定,但也需要进一步深化。例如,可建立校地协同机制,广泛听取师生、社区居民等多方意见,共同制定校园开放公约,明确权利义务,形成良性互动的开放格局。只要我们把握好开放的“度”,校园就能既当“景点”,更当“学堂”,在服务社会中实现更大价值。

大学之“开放”,不仅在于物理空间的共享,更在于教育理念的革新。现代大学不应固守于象牙塔内,而应主动融入社会发展的洪流。对学生而言,适度的校园开放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现实,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平稳过渡。对社会公众而言,走进大学校园可以感受学术氛围、共享文化资源,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因此,大学需要在保障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以更加自信、从容的姿态向社会敞开怀抱。

将视野放大,大学的开放课题与城市的发展命题有着深刻共鸣。沈阳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目标,本身就要求城市具备开放包容的胸怀。如同大学需要平衡开放与管理的关系,城市建设同样需要在扩大开放与优化治理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一座城市的开放,不是简单地把“大门”推开就够了,而是既要有“欢迎来”的诚意,也要有“管得好”的能力。沈阳要对接东北亚的经贸往来,就应像高校共享资源那样,敞开营商环境的大门——推动自贸区“负面清单”持续精简、通关效率不断提升,让外资企业敢来、能留、愿投;沈阳要吸引东北亚的游客与人才,就应像高校划分区域、时段那样,守住城市服务的秩序,让外来者感受到便利,更感受到安心。

银杏年年金黄,我们对开放之道的探索也当时时更新。无论是大学还是城市,都需要以更加自信、从容的姿态面对开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开放中完善管理,在管理中促进开放,这既是对大学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城市发展智慧的体现。

当我们既能欣赏银杏之美,又能领悟开放之道时,沈阳的开放故事,便不仅写进了秋光,也写在了未来。这座城市的智慧,正如那校园里年年如约的金黄,温暖而持久,照亮前行之路。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