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女子查出胃癌,每天吃猪肝,半年后复查,医生赞叹:5点做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9 06:08 2

摘要:64岁这年,林阿姨查出了胃癌。那天她手里还拿着刚买回来的排骨,想着给孙子炖汤。一听到“胃癌”两个字,腿一下软了。家人围着她哭,她却反倒安静了。她说,哭也没用,活着就还有希望。

64岁这年,林阿姨查出了胃癌。那天她手里还拿着刚买回来的排骨,想着给孙子炖汤。一听到“胃癌”两个字,腿一下软了。家人围着她哭,她却反倒安静了。她说,哭也没用,活着就还有希望。

半年后复查,医生看了她的片子,眉头一挑,说了一句:“你这恢复得比我们预期好太多!”问她怎么做的,她说:“也没啥神奇的,就是坚持吃猪肝,再加上调整了几个生活习惯。”医生听完点头连连,说她这五点做得确实讲究。

很多人一听猪肝补血,就觉得是老掉牙的说法。可这种食疗法背后是有科学道理的。猪肝含铁量高,尤其是血红素铁,人体吸收率远超植物性铁源。对于胃癌术后或放化疗后的患者来说,贫血是非常常见的并发症,而猪肝能迅速补上这个“短板”。

猪肝还富含维生素A和B族,尤其B12,对修复胃黏膜、促进血细胞再生有积极作用。林阿姨说她刚开始吃不惯,总觉得腥,但想到要恢复,就每天变着法子做——炒的、煮的、拌的,慢慢也就吃出习惯来了。

医生也提醒过她,猪肝虽好,但不能天天吃大份,每周控制在2到3次,每次不超过50克,才不会引起胆固醇升高或维A中毒。

林阿姨刚做完手术那段时间,吃啥都觉得累,哪怕是一小碗粥,也得分两次才能吃完。后来她干脆不追求一日三餐的“标准”,而是根据自己胃的节奏来。一天五顿、六顿,每顿吃一小口,但吃得细、吃得慢。

医生说她这种做法很科学。胃部手术或接受放疗化疗后,黏膜非常脆弱,一次吃太多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反而引起恶心、消化不良。反复刺激下,胃部炎症难以恢复,更别说抗癌了。

她还坚持每天喝点小米粥、山药糊,吃点蒸南瓜、炖萝卜,这类低纤维、软烂好消化的食物对胃来说简直是“护心丸”。有几次贪嘴吃了点辣的,胃立马不舒服,她就马上停了两天,重新调整饮食。

林阿姨有个习惯:不管多难受,晚上十点前一定上床。她说:“以前打麻将打到半夜,如今我是一过九点就关灯,手机也不碰。”有人劝她看点电视剧打发时间,她摇头说:“睡觉就是最好的修复。”

这不是迷信。研究显示,深度睡眠能促进免疫系统恢复,夜间是身体修复细胞的关键时段。尤其癌症患者,免疫力本就受损,如果长期熬夜,几乎等于拔了最后一根“保护伞”。

她还学会了调情绪。有时候家人也会吵架,她不再像以前那样硬碰硬,而是笑笑就过。她说:“生气不但治不了病,还给病加码。”医生说她这个心态,是抗癌路上最大的底气。

胃癌患者很多都怕动,觉得“我这身体还能折腾?”其实不是让你去跑马拉松。林阿姨每天早上出去遛弯,20分钟,太阳刚好。下午在阳台踩踩原地踏步,哪怕就十分钟,也比躺着强。

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提升免疫力、加快营养吸收,还能缓解放化疗带来的疲劳。她说自己有一阵子腿发软、头发掉,但只要坚持每天活动,哪怕是轻微的,也能感觉身体慢慢“回温”。

尤其是术后恢复阶段,适度的运动还能防止肠胃蠕动变慢引起的便秘或消化不良。她最怕的不是饭吃得少,而是吃了不消化。医生告诉她:“你这不是‘动多了’,而是‘动对了’。”

林阿姨刚确诊时,有亲戚劝她赶紧吃“抗癌神药”,还推荐各种保健品。一开始她也动摇了,但家里一位退休医生亲戚劝她:“你现在最需要的不是补药,而是基础营养跟得上。”

她听进去了。每天按时吃饭,早上喝蛋白粉,加一颗水煮蛋,中午有荤有素,晚餐清淡易消化。医生特别强调蛋白质摄入,因为术后机体修复离不开优质蛋白,猪肝、鸡蛋、鱼肉、豆腐这些她轮着吃。

她也不乱用中药,哪怕一些邻居说“某某汤”喝了就见效,她也只是礼貌一笑。她说:“我信医生开的方子,别乱来。”半年后复查,免疫指标恢复得快,连医生都说:“你这比吃药还稳。”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丽,张强.胃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与康复管理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2,32(18):99-103.

2. 刘宏伟,陈婧.癌症患者情绪管理与心理干预对康复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2021,48(14):712-716.

3. 张洁,王志强.食疗在胃癌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23,31(11):54-58.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