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现象恰是当下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变化的缩影:表面是管理方式的争论,实质是供求关系的倒置。当"不愿干"的岗位遇上"太多机会"的劳动者,"批评或鼓励"早已超越管理技巧的范畴,成为衡量权力关系流动的刻度尺。
这种现象恰是当下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变化的缩影:表面是管理方式的争论,实质是供求关系的倒置。当"不愿干"的岗位遇上"太多机会"的劳动者,"批评或鼓励"早已超越管理技巧的范畴,成为衡量权力关系流动的刻度尺。
劳动力稀缺赋予员工"用脚投票"的权利。建筑工地上,90后宁愿送外卖也不愿搬砖;工厂里,年轻人宁可做月薪更低但自由的直播主播。这不是娇气,而是经济发展创造的多元选择。当生产线与快递站、客服中心与网约车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就业竞争,管理者的权威自然从"我提供岗位是你的幸运"转向"你能留下是我的荣幸"。人力资源老总的感慨,恰是这种权力转移的直观印证。
在此背景下,"鼓励式管理"的兴起本质是市场规律的胜利。它表面上关乎人性化,骨子里却是供需法则的体现——当替代性就业机会如繁星遍布,严厉批评的成本已高昂到企业难以承受。富士康为留住工人增设电影院,海底为稳定船员提高伙食标准,与那位老总选择"哄"着员工,遵循的是同一逻辑:在劳动力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变中,企业必须支付更多情绪价值作为隐性薪酬。
然而,将问题简化为"批评与鼓励孰重"可能掩盖更深层的困境。若"哄"仅停留在语言抚慰,却无视岗位辛苦、薪酬缺乏竞争力的实质,这种管理策略终将失效。真正的人性化管理,应当是通过技术升级减轻劳动强度,通过利润共享提升报酬水平,通过职业规划给予发展希望。当德国工厂的技工以工匠精神为荣,当日本寿司学徒以传承技艺为傲,支撑他们的不是甜言蜜语,而是体面收入与社会尊重的双重保障。
管理者需要清醒:当"哄"成为一种策略,它已经宣告了传统权威的瓦解。这个时代的劳资关系,正在从"支配-服从"走向"合作-共赢"。唯有重新审视岗位价值,重塑工作意义,让劳动者在物质与精神上获得双重回报,才能在这场劳动力争夺战中赢得持久忠诚。
归根结底,重要的不是选择批评还是鼓励,而是能否建立与劳动价值相匹配的尊重——这种尊重,既要体现在温和的语言里,更要落实在公平的薪酬和尊严的工作条件中。
来源:雾中秋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