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的黄浦江码头,本该迎来一艘美国豪华邮轮的停靠,然而这艘船却在距离上海港不远处突然转向,掉头驶向韩国釜山,船上游客们措手不及地听到船长广播通知,因港口政策调整,上海行程取消。
文|文人
所有内容皆有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中及末尾
10月的黄浦江码头,本该迎来一艘美国豪华邮轮的停靠,然而这艘船却在距离上海港不远处突然转向,掉头驶向韩国釜山,船上游客们措手不及地听到船长广播通知,因港口政策调整,上海行程取消。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背后,竟是一笔高达千万元的港口费用账单,中美两国在海运领域的对等反制措施于10月14日正式生效,全球航运格局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
这艘名为RIVIERA号的豪华邮轮隶属于美国诺唯真邮轮公司,净吨位达29175吨,按照中国10月14日刚实施的新规,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该船单次停靠上海港就需缴纳超过1210万元的费用。
更令船公司头疼的是,同一船舶每自然年度最多收取5次,而收费标准还将在未来三年逐年递增,到2028年将飙升至每净吨1120元,对于一艘豪华邮轮而言,单航次净利润通常仅有200到300万元,这笔港口费相当于抹去了数十个航次的利润。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今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了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301调查结果,决定从10月14日起对中国公司拥有或运营的船舶、中国造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
中国船东和运营商挂靠美国港口按每净吨50美元计算,并在接下来三年内逐步增加至140美元,这一单边措施严重违背了世贸组织规则,对中美海运贸易造成破坏。
面对美方的不合理举措,中国交通运输部发布《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于10月14日同步实施,新规覆盖五类涉美船舶:美国企业拥有的、美国运营的、美方持股25%以上的、挂美国旗的以及美国建造的船舶,收费标准从2025年的400元/净吨起步,2028年将涨至1120元/净吨。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建造的船舶、仅进入中国船厂修理的空载船舶可以免予缴纳,这一豁免条款具有明确的政策导向意义,中国拥有全球55%的造船产能,而美国造船产能不足0.1%,这等于用经济杠杆引导全球航运企业优先选择中国船厂。
这场收费战对全球邮轮产业的冲击远超想象,全球三大邮轮公司,嘉年华、皇家加勒比、诺唯真全部是美国企业,它们掌控着全球大半邮轮市场,中国市场对它们而言至关重要。
2023年全球邮轮接待2.3亿人次,中国占了3800万,比例达16.5%,中国游客人均消费6800元,比全球平均水平高23%,然而现在,这棵摇钱树开始收管理费了。
以皇家加勒比为例,该公司有5艘邮轮长期运营中国航线,按2025年的标准,美资邮轮公司一年光特别港务费就需缴纳数亿元,将大幅压缩中国区净利润。
为了缓解压力,这家公司今年3月宣布用现金和股票置换2亿美元可转债,试图通过优化财务结构腾挪资金,但面对逐年上涨的港口费,这些操作只是杯水车薪。
摆在美资邮轮公司面前的选择越来越艰难,交钱的话,成本只能转嫁给游客,船票涨价后客人必然流向不受影响的欧洲邮轮或中资邮轮。
不交钱就得像RIVIERA号这样改道,但航线调整绝非易事,诺唯真的喜悦号原本运营东京-上海-厦门-新加坡黄金航线,取消中国港口后要么缩短为东京-新加坡,行程吸引力大减,要么改道济州、釜山,多出来的航程所需要的运营成本将直线上升。
这场博弈的影响已经传导到美国本土,诺唯真的股东们在10月中旬的电话会议上强烈质问管理层为何不提前应对政策变化,皇家加勒比的工会也发表声明,担心中国市场营收下滑会影响本土造船和维修岗位,那些被取消行程的美国游客更是在社交平台发起联名投诉,要求政府出面解决问题。
对等反制措施的实施,标志着中美在海运领域的博弈进入新阶段,这场由港口费引发的较量,本质上是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有力回击。
全球航运企业正在重新审视自己的运力部署和船队结构,中国造船业的优势地位也在这场博弈中得到进一步巩固,无论最终走向如何,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才是各方共同的期待,也是全球航运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来源:煮酒谈史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