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真的不行????论调过时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9 00:07 2

摘要:当今时代,若还有人断言“国产车不行”,那恐怕真是思想落伍、见识短浅,仍困在旧有思维定式里。世间万物皆可被迭代、被更新,汽车亦然。如今的国产车型,早已在多个维度实现对合资品牌的“弯道超车”,无论是工艺水准还是综合体验,都完成了质的飞跃。

当今时代,若还有人断言“国产车不行”,那恐怕真是思想落伍、见识短浅,仍困在旧有思维定式里。世间万物皆可被迭代、被更新,汽车亦然。如今的国产车型,早已在多个维度实现对合资品牌的“弯道超车”,无论是工艺水准还是综合体验,都完成了质的飞跃。

十年前,说合资车是“品牌光环”尚可理解;但在当下,这一结论早已站不住脚。若仍抱着“合资=高级”的刻板印象,便等同于拒绝与时俱进。再好的车辆,使用寿命也不过十年左右,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合资与国产并无本质差别。

更关键的是,汽车行业早已不是“高精尖”的神秘领域,而是一项高度成熟、充分竞争的工业。十年之后,国产与合资的残值表现难分伯仲,但前者在配置层面却“提前”把后者甩在身后:高阶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电驱系统……尤其插电混动、增程式等中国方案,已彻底改写市场规则,让“性价比”三个字有了全新注脚。

事实胜于雄辩: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品牌的崛起已是不争的共识;用静止的眼光看,只剩被时代车轮扬起的尘埃。

1. 把“弯道超车”改成“换道超车+直道碾压”

弯道只是战术机会,换道才是战略碾压。中国车企在纯电、增程、插混三条赛道同时踩爆油门,直接把“发动机+变速箱”百年护城河干成“遗产”。当合资还在纠结P2、P0电机位置时,国产已经用双电机DHT、400V/800V高压平台、碳化硅电控把“油耗”和“顿挫”两个旧时代关键词删库了。更致命的是,国产把三电成本打到100美元/kWh区间时,合资的采购价还在300美元上下晃荡——这不是“超”,这是“碾”。

2. 把“配置领先”翻译成“技术定价权”

过去合资玩“高配=顶配”,国产直接搞“标配=入门”。激光雷达、Orin-X、8295座舱芯片、空气悬架、CDC连续可变阻尼,这些在2025年20万级国产车上已经像“出厂贴膜”一样随意赠送。核心不是“堆料”,而是国产掌握了域控制器、软件栈、传感器全链自研,可以把BOM成本砍到合资的1/3。换句话说,国产已经把“科技溢价”打成“科技平价”,合资却还在用“品牌溢价”给老旧技术续命——消费者一旦算清这笔账,品牌光环瞬间贬值成品牌稅。

3. 把“残值焦虑”反杀成“迭代红利”

旧思维最大的挡箭牌是“保值”。但2025年的市场现实是:三年车龄的合资燃油车残值正被“国六B+RDE”新规和“欧7”预期双重绞杀,二手价雪崩;与此同时,国产插混/增程因为“可油可电”不受限行、二次报废补贴、电池溯源回购等政策,残值曲线反而更平缓。更关键的是,国产OTA让车辆常用常新,合资“出厂即巅峰”反而成了负资产——当软件定义汽车,不能进化的硬件只剩“废旧金属”属性,谈什么残值?

4. 把“工业成熟”升级为“生态碾压”

汽车早已不是“四个轮子+沙发”,而是“能源终端+算力终端+场景终端”。国产把光伏、储能、V2G、充电桩、车联网、手机生态全部打通,形成“车—能—家—云”闭环:下班回家,车自动反向给家供电;出门通勤,车机与手机、智能家居无缝续播;长途旅行,全国2000+“换电县县通”让续航焦虑变成历史名词。合资还在4S店里卖“保养套餐”,国产已经把车当成“移动生活节点”在卖——这是降维打击,不是同一维度的竞争。

5. 把“共识”改成“既成事实”

2025年Q3,中国乘用车市占率已达67%,出口量全球第一;在全球新能源销量Top20里,中国品牌占14席;德、日、美三大汽车强国,先后用中国车企的纯电平台、电驱系统、智能化方案做本土车型——这已经不再是“崛起”,而是“主导”。当对手都开始用你的技术路线、你的供应链、你的标准,再嘴硬“国产车不行”就等于说“全球主流车企都在犯错”,这不是偏见,这是反智。

结论一句话:

“国产车不行”这句话,在2025年的技术语境、市场语境、资本语境里,已经不具备讨论资格——它不再是观点,而是文物。

来源:大道至简9852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