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都在长高,为什么偏偏日本人“变矮”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8 23:27 2

摘要:很多人都以为,只要日子一年比一年过得好,孩子就会一年比一年高。可这条看起来“不会错”的规律,到了日本,却走了样。

很多人都以为,只要日子一年比一年过得好,孩子就会一年比一年高。可这条看起来“不会错”的规律,到了日本,却走了样。

日本国内做过一轮又一轮的身高调查,调查都显示90年代末出生的这一代日本人,与他们父辈相比,男生平均矮了0.6厘米,女生矮了0.2厘米。

和隔壁中国、韩国平均身高比较,落差更直观,日本年轻男性的平均身高,比中国同龄人整整低了3厘米。

很多人听到这第一反应会是震惊明明物质条件比上一代好,营养也更丰富,身高怎么不升反降。

要想把这个“反常识”的问题说清楚,就要从日本人的祖先说起。日本的身高起起落落,不是一两代人的事,最早能追溯到考古里是“绳文人”。

绳文人长期被困在海岛上,资源紧缺,食物匮乏。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想活下来就得减少身体损耗,结果就是整个人群倾向瘦小。

据研究,绳文人成年男性平均身高大概只有155厘米左右。但是到秦汉时期局面发生了改变。

此时的东亚大陆战乱频繁,不少人渡海躲避战乱。他们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农耕技术,还有基因。

从此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从155厘米涨到165厘米。从古代标准看,这个身高可不算矮,日常劳作、打仗都够用。

按理说,日本人的身高从此应当不会在矮,但是唐朝以后,佛教传入日本,日本寺庙越建越多,日本吃荤从此成了违规事。

至此日本开始了长达一千二百年的素食时代,只吃素打乱了人群的营养结构,日本人身高受限。

再加上日本有近亲结婚的传统,极大的影响了日本人的基因。体格受限从“偶发”变成“长期”。

因此到了日本幕府时代,日本人群的平均身高又回到了155厘米上下。“倭国”的称呼就是从那时传出来的。

翻阅日本史料就会发现,日本名将大多身高不高,比如丰臣秀吉大约只有140厘米,德川家康不到160厘米,就连被称作“参天巨人”的织田信长也就166厘米。

而同一时期中国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接近一米七八,李成梁在一米八五附近。身高差距明显,东南沿海碰上的日本浪人也就被叫成“倭寇”。

日本人身高出现转折是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废除禁肉,肉类和奶开始回到餐桌。

但是,那可是十九世纪,普通家庭因为购买能力有限,吃到的肉蛋奶根本没法和现代比。

因此等到二战的时候,日本人的身高也没有显著提升。1943年的一份统计里写侵华日军的平均身高大概156厘米。

军人尚且只有156厘米,普通百姓就更不用说了,身高想必不会太高。

在中国的老兵回忆里,“小日本”这个称呼,不是骂人习惯,而是当年站在对面肉眼可见的身材对比。

日本身高增长真正的“猛冲期”发生在战后。1950年到1980年,日本经济一路狂飙,人均GDP进了世界前列。

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也跟着显著提高。鱼、肉、奶和鸡蛋随时都能买到,餐桌变的丰富多彩了,身高也跟着变高了。

这三十年间,日本人的平均身高足足涨了8厘米。

这里还有一个不太被人提起的因素,美军驻扎日本时留下不少混血儿,这些人身高较高,把群体均值又推高了一点。

到1980年前后,日本人身高来到了历史顶点。男性平均达到了171.46厘米,女性也达到了158.52厘米。

但是身高峰值之后不久,局面开始有了变化。1985年前后,日本经济站上巅峰。

日本的汽车、挖掘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业品一股脑儿涌进美国市场,美国本土工厂出现了大规模的倒闭。

美国在金融方面对日本严防死守,终于在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彻底泄气,进入所谓的“低欲望社会”。

日本人开始买房往后拖,也不在考虑换车,餐桌的饭菜变得简单,此时的日本人普遍吃得少。

2021年的一组数据显示日本人一年吃掉的谷物不到100公斤,折算下来每天连一斤都不到。

数据显示肉类一年也就50多公斤。而同一年,中国人的肉类消费在70公斤左右。日常摄入的营养减少,青少年蛋白来源、钙的供给也随之减少。

但是有人会说,少吃一点不至于变得如此矮吧。的确,营养不是日本人变矮的唯一的变量。

再日本90年代之后,日本社会出现了另一种风气。日本国内冒出一些鼓吹“低出生体重好处多”的文章和讲座。

这些言论强调如果孕妇增重少,那么他妊娠中毒风险就会低。日本之后的产检规矩从那之后越收越紧,孕妇体重被卡得很死。

这就造成了日本低体重儿的比例迅速上升,早期发育糟糕的案例也多了。

同一时段,媒体和娱乐产业也在给公众培养一种畸形的审美,目前日本社交里仍流传的一套“黄金身高表”

”这套身高表把150到155厘米的身高封成“完美”身高,把160到165厘米打成“不好看”,超过165、170更是被拿来调侃成“怪兽”“东京塔”。

打开日本电视,就会发现当红的日本年轻女明星,身高大多集中在那个“黄金区间”。

极少个子高一点的女演员,还常常被嫌“和男演员比例不搭”,经常拿不到好的剧本,采访里还要被问“身高太高怎么办”。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日本青春期的女孩会如何选择不言而喻。

少吃一点,瘦一点,别再长高,这些私下里的小目标,一年又一年地复写,最后落在统计表上,就是你看到的那0.2、0.6厘米的差值。

这种舆论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国在之前就受到舆论鼓吹吃素,说中国人吃肉太多。

2014年,《经济学人》做过一篇《猪的帝国》的文章,将中国人的猪肉消费和全球变暖捆绑在在一起。

2018年,《大西洋月刊》发表称中国人太爱吃肉,环保压力顶不住。甚至在2019年春节,国外环保人士在社交媒体呼吁中国人“少吃点肉”。

就在2020年,一家美国人造肉公司的高层还公开表示“中国人每吃一口肉、蛋、奶,巴西雨林里就冒出一股烟。

而国内竟然还有人顺着这股风,开始把“素食”当作一种道德符号、精神追求。甚至还有科普视频把亚马逊森林的砍伐和中国人的肉蛋奶消费画上等号。

但是只要查看数据就能知道中国的人均肉类不过是美国的一半。

而在1985年到2019年三十多年里,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涨了近9厘米,世界范围里是拔尖的增幅,女性也在前列。

当你把这些数字串起来,再回头看那些“吃肉即原罪”的说法,是否就会发现他有了别的意味。

话语这东西,谁在说、何时说、对谁说,意义完全不同。

对内它可能是健康建议,对外它可能是产业竞争的工具。

再回到日本年轻人的身上,这十几年日本很多家庭养孩子并不轻松。

核心城市的房价不友好,日本的工作节奏也很紧绷,育儿成本大大提高,大家则更加倾向“省”。

日本生活中的牛奶被无糖茶代替,周末的聚餐时间换成通勤路上的便利店面包。甚至连孕妇也被医院的体重表格“教会”了怎么吃得更少。

一代人这样生活,下一代的身体就会减少。在该多跑多跳的青春期时段,少吃少睡只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在日本更微妙的一点是,身高变成了流行文化里的一种秩序。

在广告里,女主角要娇小可爱,身高不能太高。在综艺里,不断重复“矮更可爱”“高是麻烦”的言论。

时间久了,整个社会就会逐渐接受矮个子更好看,大家的身高逐渐变得更矮。

再仔细看日本身高变化的原因,就会发现日本人不是没有“长高”的能力。明治之后,身高就变高;战后经济一腾飞,三十年就涨了八厘米。

如今的身高低谷,也是因为日本最近的一次又一次的小决定。一个国家的身高,不靠空喊的口号,而是靠餐桌、镜头等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东西。

哪怕日本只是把其中几个地方拧回来,身高这条线也会慢慢跟着调。

很多人把身高当笑谈,调侃、段子、综艺桥段,转发几次就过了。

可当它被写进社会的规则,甚至是医疗中去,它就不再是玩笑,而是下一代的生活底色。

日本这几十年的身高曲线变化,恰好就能展现出来日本这些年的发展。

来源:厉羽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