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州珠江新城,东塔西塔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城市光芒;在非洲安哥拉,宽扎河大桥连通着两岸的民生希望;在粤港澳大湾区,深中通道的海底隧道正昼夜掘进 —— 这些超级工程的背后,都站着同一家企业: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广东建工集团”)。
在广州珠江新城,东塔西塔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城市光芒;在非洲安哥拉,宽扎河大桥连通着两岸的民生希望;在粤港澳大湾区,深中通道的海底隧道正昼夜掘进 —— 这些超级工程的背后,都站着同一家企业: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广东建工集团”)。
很多人路过这些地标时,可能从没留意过建设者的名字。但这家从建国初期的 “工程队” 成长起来的企业,早已把足迹刻进了中国基建史的年轮里。70 多年前,它带着铁锹和蓝图在南粤大地破土;如今,它手握盾构机和智能建造技术,业务遍及全球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 年,集团营收突破 1300 亿元,拿下鲁班奖、詹天佑奖等国家级奖项累计超 200 项,连续 18 年稳居中国建筑企业百强前列。
今天咱就好好聊聊:这家 “基建老兵” 是怎么从修桥铺路的小队伍,长成能啃下超级工程的 “巨无霸”?它在改革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些关键节点里,藏着怎样的生存智慧?未来面对智能建造的浪潮,又能靠什么继续领跑?这背后,正是中国建筑企业从 “粗放施工” 到 “科技建造” 的转型缩影。
1953 年的广州,刚从战乱中复苏,到处是待建的厂房和公路。就在这一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建筑工程局正式成立,这便是广东建工集团的前身。那会儿的 “公司”,其实就是支 200 多人的工程队,连像样的施工机械都没有,铁锹、锄头、手推车是标配。
首任局长陈培回忆,当时最紧急的任务是修建广州重型机器厂的厂房。“没有起重机,工人们就用木杠搭三角架,十几个人喊着号子抬钢筋;没有混凝土搅拌机,就用铁铲在地上拌,手掌磨出血泡也没人喊累。” 就是凭着这股蛮劲,工程队提前 3 个月完成了建设,让新中国第一台大型水压机得以顺利投产。
1958 年,广东建工迎来了第一个 “代表作”—— 广州火车站。当时要求 “一年建成通车”,上千名工人住在工地的临时工棚里,白天顶着南方的酷暑施工,晚上借着煤油灯画图纸。有个老木工叫王师傅,为了赶制候车厅的木梁,连续 40 天没回过家,直到工程竣工时,手指已经肿得握不住筷子。1974 年,广州火车站正式投入使用,那座标志性的钟楼,此后几十年里一直是南粤大地的交通地标。
这一时期,广东建工还承担了多项 “政治任务”:援建海南铁矿的选矿厂,让海南的矿产资源得以外运;修建湛江港的码头仓库,打通华南地区的海运通道;甚至远赴西藏,参与了拉萨饭店的建设。“那时候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 退休职工李建国翻着老照片说,1965 年去西藏施工时,队员们背着干粮徒步翻雪山,很多人得了高原病,却没人愿意下山。
到 1978 年,广东建工已经从单一工程队发展成拥有 8 个施工处、5000 多名职工的大型建筑企业,累计完成各类工程 2000 多项。虽然技术装备依然落后,年营收还不足千万元,但这支队伍已经在实战中练就了 “能打硬仗” 的本领,为后来的爆发式增长埋下了伏笔。
计划经济时代,建筑企业没有市场竞争压力,但对工程质量的要求却丝毫不含糊。广东建工能在众多地方工程队中脱颖而出,靠的就是 “质量过硬” 这四个字。
1962 年,广州白云宾馆开建,这是当时华南地区最高的建筑,楼高 27 层。在没有高层建筑施工经验的情况下,广东建工的技术人员跑到上海、北京 “取经”,回来后反复试验,最终创新采用了 “滑模施工法”,不仅缩短了工期,还让墙体垂直度误差控制在 3 毫米以内。宾馆建成后,成为了广州的新地标,连周恩来总理视察时都称赞 “这楼建得扎实”。
除了质量,成本控制也是那会儿练出的 “绝活”。1970 年修建广州地铁一号线试验段时,国家拨付的经费有限,工程队想出了 “废料再利用” 的办法:把拆迁下来的旧砖打磨后重新砌墙,将废弃钢材切割成预埋件,硬是把每平方米的造价压低了 20%。“那时候流行一句话,‘省一分钱比挣一分钱容易’,这种节约的习惯一直传到现在。” 集团老财务科长张敏说。
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积累的人才梯队成了宝贵财富。广东建工从 1956 年就开始办 “职工夜校”,请华南理工大学的老师来讲课,培养了第一批自己的工程师。到 1978 年,企业拥有工程师职称的技术人员已经超过 300 人,这在当时的地方建筑企业里堪称 “豪华配置”。正是这些技术骨干,后来成了改革开放后企业转型的核心力量。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广东建工的老领导们敏锐地意识到:“好日子要来了,但竞争也会跟着来。” 这一年,企业正式更名为 “广东省建筑工程总公司”,从 “政府工程队” 向 “市场主体” 迈出了第一步。
1979 年的深圳,还是个小渔村,但改革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广东建工果断派出了一支 300 人的 “先遣队”,成为最早进入深圳的建筑企业之一。“当时深圳到处是工地,我们没有办公室,就在草棚里办公;没有宿舍,就睡在刚建好的地下室里。” 曾任深圳分公司经理的刘志强回忆。
第一个项目是深圳友谊商场,要求 3 个月内竣工。为了抢工期,工人们实行 “两班倒”,24 小时不停工。有一次暴雨冲毁了临时脚手架,大家冒着雨连夜抢修,第二天一早照常施工。最终,工程提前 10 天完工,质量全优,广东建工一下子在深圳打响了名气。此后,深圳国贸大厦、发展银行大厦等一批标志性建筑,都留下了广东建工的身影。
除了深圳,广东建工还抓住了 “特区建设” 的机遇,进军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1985 年修建珠海国际会议中心时,企业首次引进了国外的大型塔吊设备,施工效率一下子提高了 3 倍。“以前靠人力抬钢筋,一天只能抬 10 吨;有了塔吊,一天能运 50 吨,这就是技术的力量。” 老工程师林文斌说。
这一时期,广东建工还率先打破了 “大锅饭” 制度,实行 “计件工资”:工人干多少活拿多少钱,技术好的师傅月工资能比普通工人高两倍。这种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1988 年企业的人均施工效率比 1978 年提高了 5 倍,年营收突破 3 亿元,是十年前的 30 倍。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广东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升温。广东建工顺势成立了自己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推出了第一个商品房项目 —— 广州 “建工花园”。项目开盘当天,排队买房的人排了两公里长,300 多套房子半天就售罄了。“那时候大家都没想到,盖房子还能这么赚钱。” 时任房地产公司总经理的陈华说,房地产业务后来成了企业的重要利润来源。
90 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涌入广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广东建工决定 “走出去”,向全国市场扩张。1995 年,企业成立了北京分公司,中标了第一个省外大型项目 —— 北京亚运村运动员公寓。
进军北京市场并不容易。北方的气候、地质条件和南方差异很大,冬季施工需要采取特殊的保温措施。广东建工的技术人员白天在工地实测温度,晚上查阅资料,最终制定了 “蒸汽养护法”,确保了冬季施工的质量。项目竣工后,被评为 “北京市优质工程”,为企业打开了北方市场的大门。
此后,广东建工的足迹陆续延伸到上海、天津、重庆等大城市。1998 年,企业中标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的建设项目,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机场航站楼工程。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企业投入了 1000 多万元引进了国际先进的检测设备,建立了 “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最终,该项目荣获了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 —— 鲁班奖,这也是广东建工第一次获得此项殊荣。
除了国内市场,广东建工还开始尝试 “出海”。1990 年,企业承接了第一个海外项目 —— 泰国曼谷的一座写字楼。虽然项目规模不大,但让企业积累了海外施工的经验。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很多中国建筑企业撤出了东南亚市场,广东建工却逆势而上,承接了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一个住宅项目。“危机的时候成本更低,只要把质量做好,就能抢占市场。” 时任海外事业部经理的黄志强说,这个项目后来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到 2000 年,广东建工已经发展成为拥有 20 家子公司、3 万名职工、年营收突破 50 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业务覆盖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勘察设计等多个领域,市场遍及全国 20 多个省市和海外 10 多个国家。这一年,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更名为 “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为后续的上市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建筑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外大型建筑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广东建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剧,企业的房地产业务受到了一定影响。
面对困境,广东建工决定加快转型步伐,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效益型” 转变。首先是加大技术研发投入,2002 年成立了集团技术中心,重点研发高层建筑施工、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等领域的核心技术。2005 年,企业研发的 “大跨度钢结构施工技术”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国内空白。
其次是优化业务结构,减少对房地产开发业务的依赖,重点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等领域。2008 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广东建工积极参与灾后重建,承接了汶川县城的道路、学校、医院等多个重建项目。在重建过程中,企业采用了新型抗震建材和施工技术,确保了工程质量,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
2010 年,广州举办亚运会,广东建工承担了亚运会主场馆、运动员村等多个重点项目的建设任务。亚运会主场馆 “海心沙体育场” 的建设难度极大,其舞台是一个可升降的钢结构平台,重量达 1000 多吨。为了确保平台升降平稳,技术人员进行了上百次试验,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亚运会结束后,海心沙体育场成为了广州的新地标,广东建工也因此获得了 “亚运会建设先进单位” 的称号。
这一时期,广东建工的海外业务也取得了长足发展。2013 年,“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后,企业加快了海外扩张的步伐,先后承接了非洲安哥拉的宽扎河大桥、东南亚老挝的水电站、中东沙特阿拉伯的酒店等多个大型项目。其中,安哥拉宽扎河大桥是当地最大的桥梁工程,全长 1.5 公里,建成后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被当地民众称为 “中安友谊桥”。
2015 年,广东建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募集资金 50 亿元,用于技术研发和海外市场扩张。上市后,企业的治理结构更加完善,融资能力进一步增强。2018 年,集团营收突破 800 亿元,净利润达到 25 亿元,创历史新高。
在主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广东建工开始谋划多元化布局,提出了 “建筑 +” 的产业生态战略:以建筑施工为核心,带动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房地产开发领域,企业从 “单一住宅开发” 向 “城市综合体开发” 转型,先后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开发了多个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如广州建工大厦、深圳建工城等。这些项目集商业、办公、住宅、酒店于一体,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也为企业带来了稳定的收益。
基础设施投资运营领域,广东建工积极参与 PPP 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先后投资建设了广州地铁 14 号线、珠海横琴大桥等多个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投资运营这些项目,企业不仅获得了施工利润,还能获得长期的运营收益,实现了 “建设 + 运营” 的良性循环。
绿色建筑领域,广东建工早在 2006 年就开始涉足,是国内最早推广绿色建筑的企业之一。2010 年,企业建成了国内首个三星级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 广州珠江新城 B2-10 项目。该项目采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雨水回收利用、地源热泵等多项绿色节能技术,每年可节约标准煤 2000 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5000 多吨。此后,企业又陆续建成了多个绿色建筑项目,获得了 “全国绿色建筑示范企业” 的称号。
智能建造领域,广东建工走在了行业前列。2018 年,企业成立了智能建造研究院,重点研发建筑机器人、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装配式建筑等智能建造技术。2020 年,企业在广州南沙的一个住宅项目中,首次大规模使用了建筑机器人进行施工,包括混凝土整平机器人、墙体打磨机器人、地砖铺贴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安全事故发生率。该项目也成为了国内智能建造的示范工程。
到 2020 年,广东建工的 “建筑 +” 产业生态已经初见成效。建筑施工业务营收占比降到了 60%,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等业务占比达到 40%。这一年,集团营收达到 1000 亿元,净利润 30 亿元,业务覆盖全球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 “基建巨头”。
2024 年,广东建工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全年营收达到 1320 亿元,同比增长 8.3%;净利润 42 亿元,同比增长 10.5%;新签合同额突破 2000 亿元,创历史新高。
从业务结构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业务依然是核心支柱,全年营收达到 792 亿元,占比 60%,其中粤港澳大湾区项目贡献了 40% 的营收。房地产开发业务营收 264 亿元,占比 20%,虽然受市场调控影响,但企业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推出了更多高端住宅和商业项目,保持了稳定增长。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业务营收 198 亿元,占比 15%,同比增长 15%,成为了新的增长引擎。绿色建筑和智能建造业务营收 66 亿元,占比 5%,同比增长 30%,增长势头强劲。
从市场布局来看,国内市场依然是主战场,营收占比达到 85%。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营收 594 亿元,占比 45%;长三角、京津冀等其他重点区域市场营收 422.4 亿元,占比 32%。海外市场营收 198 亿元,占比 15%,主要集中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其中非洲市场营收 85.8 亿元,东南亚市场营收 66 亿元,中东市场营收 46.2 亿元。
研发投入方面,2024 年集团研发费用达到 45 亿元,占营收的 3.4%,同比增长 12%。全年新增专利 350 项,其中发明专利 150 项,涉及智能建造、绿色建筑、桥梁工程等多个领域。集团在全球拥有 5 个研发中心、3 个院士工作站,研发人员超过 2000 人。2024 年推出的 “超高层钢结构智能安装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已经应用于多个超高层项目。
广东建工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是 “技术过硬”。从建国初期的滑模施工法,到现在的智能建造技术,企业始终引领着行业技术发展的潮流。特别是在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地下工程等领域,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形成了技术壁垒。比如在超高层建筑施工方面,企业研发的 “核心筒爬模技术”,能让施工速度提高 50%,而且质量更有保障;在桥梁工程方面,研发的 “大跨度斜拉桥施工控制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多个世界级桥梁项目。
其次是 “全产业链优势”。广东建工已经形成了从勘察设计、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到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的完整产业链。这种全产业链优势,不仅能为客户提供 “一站式” 服务,还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比如在一个城市综合体项目中,企业可以自己完成勘察设计、施工建设、后期运营等所有环节,避免了不同企业之间的协调成本,缩短了项目周期。
再次是 “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广东建工拥有强大的融资能力和政府资源整合能力。在承接大型 PPP 项目时,企业能够轻松获得银行贷款,而且能与政府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同时,企业还能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与建材供应商、设备制造商、设计单位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生态。
最后是 “品牌信誉良好”。70 多年来,广东建工始终坚持 “质量第一、信誉至上” 的原则,打造了无数精品工程,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企业先后获得鲁班奖、詹天佑奖等国家级奖项 200 多项,省级奖项 500 多项,是国内获得建筑类奖项最多的企业之一。良好的品牌信誉,让企业在投标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很多业主都指定要广东建工来施工。
不过,广东建工面临的挑战也不少。最突出的是 “行业竞争加剧”。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内建筑企业和国外大型建筑企业进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中低端建筑市场,很多中小企业靠低价竞争抢占市场份额,给广东建工带来了不小的压力。2024 年,集团的毛利率同比下降了 1.2 个百分点,就是竞争加剧的直接体现。
其次是 “成本上涨压力”。近年来,钢材、水泥、砂石等建筑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人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给企业的盈利能力带来了考验。2024 年,集团的工程施工成本同比上涨了 8%,虽然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加强成本控制等措施降低了部分成本,但压力依然不小。“现在钢材价格一天一个价,我们只能和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锁定价格。” 集团供应链负责人李军说。
再次是 “人才短缺问题”。随着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如 BIM 工程师、建筑机器人操作员、智能建造系统工程师等。但目前国内这类人才储备不足,广东建工也面临着 “招不到人、留不住人” 的困境。“很多高校还没有开设智能建造相关专业,我们只能自己培养,但培养周期长、成本高。” 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王丽说。
还有个潜在的风险是 “海外市场不确定性”。广东建工的海外业务主要集中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相对不稳定,存在政策变动、汇率波动、安全风险等问题。比如 2023 年,非洲某国突然出台新的税收政策,导致集团在当地的项目成本增加了 10%;2024 年,东南亚某国发生政局变动,部分项目被迫暂停。
广东建工已经定下了清晰的 “十年目标”:2030 年,实现营收 2000 亿元,净利润 80 亿元,智能建造业务营收占比达到 20%,进入全球建筑企业 TOP20;2035 年,实现营收 3000 亿元,净利润 150 亿元,多元化业务营收占比超过 50%,成为 “全球领先的建筑科技企业”,稳居全球建筑企业 TOP10。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集团提出了 “三强三拓” 战略:
强技术:加大智能建造、绿色建筑、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的研发投入,2030 年前建成全球首个建筑科技研发中心,重点研发建筑机器人、BIM 技术、装配式建筑、低碳建筑等核心技术;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提高到 5%,累计获得核心专利突破 2000 项,形成技术壁垒。特别是在建筑机器人领域,要推出涵盖施工、装修、运维等全流程的机器人产品线,实现施工过程的全面智能化;在低碳建筑领域,研发 “零碳建筑技术”,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
强品牌:推进品牌升级,从 “传统建筑企业” 向 “建筑科技企业” 转型。2030 年前,把 “广东建工” 打造成全球建筑科技领域的知名品牌,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建造示范工程;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举办国际建筑科技论坛等方式,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同时,加强品牌营销,利用新媒体、短视频等方式,展示企业的技术实力和精品工程。
强生态:完善 “建筑 + 科技 + 服务” 的产业生态体系,2030 年前实现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业务营收突破 500 亿元,绿色建筑业务营收突破 300 亿元,智能建造业务营收突破 400 亿元;构建开放的产业生态平台,吸引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加入,形成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
拓市场: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重点拓展海外高端建筑市场。2030 年前,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实现营收占比达到 30%,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实现营收占比达到 10%;针对不同区域市场的特点,采用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在非洲市场,重点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东南亚市场,重点发展房地产和工业园区项目;在欧美市场,重点发展绿色建筑和智能建造项目。
拓合作:加强与全球领先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2027 年前,与西门子、ABB 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智能建造、建筑机器人等领域联合研发;与国内的高校合作,设立智能建造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合作,推动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
拓产能:加大智能化生产基地建设力度,2030 年前,在国内主要区域和海外重点市场建立 15 个智能化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实现装配式建筑构件的本地化生产和供应。这样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提高施工效率,缩短项目周期。比如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生产基地,能满足华南地区的装配式建筑构件需求;在东南亚的生产基地,能覆盖东盟市场。
建筑施工赛道,将继续聚焦高端市场,重点发展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地下工程、核电站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在超高层建筑领域,每年承接 1-2 个高度超过 500 米的超高层项目,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在桥梁工程领域,重点承接跨江、跨海大桥项目,推广应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在地下工程领域,重点发展地铁、隧道等项目,提高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能力。
智能建造赛道,将实现 “全流程智能化”。在设计阶段,推广应用 BIM 技术,实现三维协同设计;在施工阶段,大规模使用建筑机器人,实现混凝土施工、钢筋加工、墙体砌筑、装饰装修等工序的自动化;在运维阶段,建立智能运维平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建筑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智能维护。同时,开发智能建造软件系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建造解决方案。
绿色建筑赛道,将重点发展低碳建筑、零碳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在低碳建筑领域,推广应用绿色建材、节能设备和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能耗;在零碳建筑领域,研发和应用光伏建筑一体化、地源热泵、雨水回收利用等技术,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领域,开发高效节能改造技术,为老旧建筑提供节能改造服务。
基础设施投资运营赛道,将加大 PPP 项目投资力度,重点投资建设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在交通领域,重点投资建设地铁、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项目;在能源领域,重点投资建设光伏电站、风力发电站等新能源项目;在水利领域,重点投资建设水库、供水工程等项目;在环保领域,重点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同时,加强项目运营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
广东建工的成功,首先在于始终紧跟国家政策导向,踩准了时代发展的 “节拍器”。建国初期,国家需要恢复生产建设,企业就全身心投入到厂房、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发展市场经济,企业就率先进入深圳等经济特区,抢占市场先机;“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后,企业又加快了海外扩张的步伐,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智能建造和绿色建筑发展,企业又把这两个领域作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政策就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跟着政策走,才能不迷路。” 集团董事长张育民说。比如 2019 年,国家提出要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建工立即成立了大湾区建设专项工作组,先后承接了深中通道、广深港高铁、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等多个重点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还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从建国初期的技术摸索,到现在的自主创新,技术一直是广东建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企业始终坚持 “科技兴企” 的战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培养技术人才,攻克技术难题。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的技术实力,企业才能承接一个个技术难度大、施工要求高的超级工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比如在广州东塔的建设过程中,企业面临着超高层钢结构安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等多个技术难题。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技术人员成立了专项攻关小组,经过上千次的试验,最终成功研发出了 “超高层钢结构智能安装技术” 和 “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技术”,不仅确保了工程质量,还缩短了工期。该项目也因此获得了鲁班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这是广东建工从成立之初就坚守的理念。70 多年来,企业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从原材料采购、施工过程控制到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正是因为对质量的极致追求,企业才能打造出无数精品工程,赢得市场的广泛认可。
在汶川灾后重建项目中,企业提出了 “建百年工程,让群众放心” 的口号。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技术人员对每一批原材料都进行严格检测,对每一道施工工序都进行严格验收。有一次,技术人员发现一批钢筋的强度不符合要求,立即要求供应商退货,并对已经使用的钢筋进行更换,虽然增加了成本,但确保了工程质量。当地群众说:“广东建工建的房子,我们住着放心。”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广东建工始终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从 1956 年的职工夜校,到现在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同时,企业还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王丽说。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企业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高端人才提供住房补贴、科研经费支持;为优秀员工提供出国培训、晋升深造的机会;建立了完善的薪酬福利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让优秀人才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目前,集团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5 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 2000 人,院士 2 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 3000 人,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70 多年的发展历程,让广东建工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其中最核心的就是 “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为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敢打硬仗” 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的职业操守。正是这种工匠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建工人攻坚克难、奋勇前进。
在深中通道的建设过程中,为了完成海底隧道的掘进任务,工人们在海底深处连续工作了 3 年多,忍受着高温、高压、高湿的恶劣环境。有个叫李勇的盾构机司机,为了确保掘进精度,每天工作 12 个小时以上,眼睛熬红了,手上磨出了厚茧,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能参与这样的超级工程,是我的荣幸,再苦再累也值得。” 李勇说。这种工匠精神,正是广东建工能够不断创造奇迹的精神密码。
从建国初期的 “工程队”,到现在的 “全球建筑科技领军者”,广东建工用 70 多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中国建筑企业的发展传奇。它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也参与了无数重大工程的建设,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广东建工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紧跟政策导向的敏锐洞察力、以创新为核心的技术驱动力、以质量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人才为支撑的队伍建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引领,这五大密码缺一不可。当然,企业也面临着行业竞争加剧、成本上涨、人才短缺等挑战,但从广东建工的发展历程来看,只要它能继续坚守初心,勇于创新,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未来,随着中国基建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和 “一带一路” 倡议的不断推进,广东建工有望实现更大的突破。当越来越多的超级工程在世界各地拔地而起,当智能建造技术改变传统的施工方式,当绿色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名片,这家从南粤大地走出的企业,必将成为全球建筑行业里一张闪亮的 “中国名片”。就像集团老书记说的:“我们建过无数高楼大厦,但最值得骄傲的,是用双手建起了国家的繁荣富强。” 这既是广东建工的初心,也是它续写传奇的底气。
来源:考研直通车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