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铁挤成罐头,外卖骑手在风里飙,群消息炸成烟花。我们都在“赶路”,可没人问一句:你要去哪。
最近,每天都忙得像在赶集。
地铁挤成罐头,外卖骑手在风里飙,群消息炸成烟花。我们都在“赶路”,可没人问一句:你要去哪。
清晨的阳光被闹钟打断,夜晚的星光被手机亮屏掩盖。家人递来的那杯热茶被搁凉,朋友发来的表情包被已读不回。直到某天,有人问起“你最近开心吗”,你愣住了。
脑子里像被人按下删除键,连一张像样的记忆都找不出来。
写作,倒像是个意外的刹车。
不是文艺青年那种端着的“创作”,而是把脑子里打结的日子,一点点理清的动作。就像你终于在心乱如麻的时候,给自己泡杯茶,坐下来,好好听听心跳。
写下的那一刻,你突然发现——原来你也曾温柔过,也曾在混乱中闪光。
有人说,写作是一种表达。其实更像是打捞。
我们在文字里捞回被生活偷走的细节:那天风多大,那盏灯多暖,那句道别多轻。写着写着,人就活得慢了,也清楚了。
你会开始分辨什么是焦虑制造的假需求,什么是你心底真正想要的。 写作不是修辞练习,它是生活的显影液。
那些一闪而过的细节,被你按下保存键,就有了重量。
我见过有人用写作对抗焦虑。
每天写一段情绪日记,慢慢地,原本尖锐的情绪被柔软取代。她说:“我终于能听懂自己了。”
也见过有人把日常小事写成碎碎念,没想到成了被共鸣包围的地方。
留言里都是陌生人温柔的“我懂你”。
那一刻,她发现,原来孤独也能有回声。
还有人写了一年生活记录,没赚到粉丝,却在某个冬天,把它印成小册子送自己,名字叫《我这一年,没白过》。
那本小书的封面,皱皱巴巴,却闪着光。
很多人以为写作是“天赋”,其实它更像呼吸。
没人规定你要写得漂亮,也没人要求你写给谁看。哪怕只是午休时的三句话、地铁上的一句牢骚、深夜备忘录里的一行破句,都是生活的证明。
写作不是要改变世界,而是别被世界改得太彻底。
那些你写下的字,会在某个不被打扰的瞬间,轻轻地推你一把,让你重新靠近自己。
慢慢地,你会明白: 文字不是装饰,是归宿。
它不华丽,也不喧哗。它安静地记录下你此刻的温度——手在抖,心在跳,泪在眼角没擦干。
哪怕多年以后再看,也能对那个热烈而笨拙的自己,露出一点心疼的笑。
所以,别问写作能带来什么。
它不会让你暴富,也不会让你变成诗人。 但在每个快要被日子淹没的夜里,它能给你一点光,让你记起:
原来你还在乎生活,还愿意为它留下痕迹。
而那一点点认真,已经够珍贵了。
来源:湖北台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