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黄河大集”“海洋大集”“运河大集”的兴起,本质是架起了文化传承与消费活力的桥梁。它既是承载民俗记忆的载体,让黄河鲤鱼、运河八大碗、海鲜干货等特色物产走向更多人,又是扩内需、促振兴的抓手,为城乡融合注入烟火气。
山东“黄河大集”“海洋大集”“运河大集”的兴起,本质是架起了文化传承与消费活力的桥梁。它既是承载民俗记忆的载体,让黄河鲤鱼、运河八大碗、海鲜干货等特色物产走向更多人,又是扩内需、促振兴的抓手,为城乡融合注入烟火气。
今年的大集早已不是简单的买卖场,核心变化在“融合”二字。以往赶集多是买年货、办日用,如今成了“实体市集+网络直播+文化展示”的综合体:青岛海洋大集上,非遗螺钿漆器与直播带货同台;济宁大集用集章打卡吸引年轻人,剪纸艺人还推出“黑神话:悟空”题材作品,传统与潮流撞出火花。
这对小城市而言堪称“破圈”契机。小城市缺流量但有特色,大集能把地域标签变成发展优势——既让手造、美食等本土物产打响名气,又用文化体验留住游客,带动餐饮、住宿等配套消费,成了乡村振兴的“微型发动机”。
滨州的做法给各地立了范本,关键在“接地气、融民生”。政府层面不搞空架子,把“理论宣讲”搬进大集:博兴县店子镇大集上,宣讲员用雷锋收藏品讲红色故事;滨城区大集把移风易俗内容编成快板,政策成了听得懂的家常话,半年就办了1300多场活动,受众超22万人次。更聪明的是“产业挂钩”,阳信县水落坡镇借大集办民俗文化节,用摄影采风宣传“古典家具之乡”,让旧家具集散地变成文旅产业高地。
要办好大集,各方都得搭把手。政府要做“搭台人”:像滨州那样建四级宣讲队伍,把服务送到集上;更要梳理本地特色,比如运河城市可推南北融合美食,沿海小城可做海鲜体验工坊。商户得念好“创新经”,学济宁花饽饽店主搞低糖配方,让老味道适配新需求。个人不妨当“代言人”,拍段大集短视频,帮非遗手造涨粉,带家乡好品出圈。
大集的真谛,是让文化有烟火气,让消费有温度。只要找准特色、用对方法,这烟火气定能变成小城市的发展底气。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