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皖新闻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安徽合肥,是杨振宁先生的故乡,他的心中,也一直藏着一份深深的故乡情。10月18日下午,大皖新闻记者联系上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章玉政,作为曾面
大皖新闻讯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安徽合肥,是杨振宁先生的故乡,他的心中,也一直藏着一份深深的故乡情。10月18日下午,大皖新闻记者联系上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章玉政,作为曾面对面采访杨振宁先生的前媒体人,其向大皖新闻记者回忆起2001年跟随杨振宁在合肥活动的经历时,细节依然清晰。
本报“牵线”,促成杨振宁三河之行
2001年10月24日,杨振宁从黄山参加论坛后途经合肥三河,章玉政当时作为《新安晚报》记者全程跟随采访。而这一次杨振宁的三河行,也缘于章玉政的一份细致。
“当时我是跑口中国科大的,偶然在官网上看到杨振宁要回校参加求是奖学金颁奖的消息。”章玉政联想到肥西三河正在筹备发展水乡旅游,而杨振宁幼年曾随母亲在三河居住过,便立即联系时任三河镇党委书记孙明权,建议邀请杨振宁先生重返三河。
“没想到老先生满口答应。”章玉政说,2001年10月24日,当杨振宁抵达三河时,小镇万人空巷,都在等待这位“合肥之子”的归来。
右一拍照人为章玉政。
“那天老先生很高兴,一路走一路看,兴致很高。”在三河旧居前,杨振宁还欣喜地看到了自己儿时打翻油灯,在门上留下的焦痕。当天,杨振宁应邀挥毫写下“六十多年前曾在三河居住,今天重来三河,喜见许多新建筑。希望今后更能高速发展”的寄语。
三河之行经新华社等全国媒体报道后,为三河旅游带来了广泛关注。“我想老先生心里是愿意当家乡代言人的。”章玉政说,当时《新安晚报》也以《本报热情牵线,杨振宁今回三河》为题头版头条刊发了此事。
当年本报报道版面。
那几天,章玉政全程跟随着杨振宁先生的脚步。“老先生很朴素和善,说话不紧不慢,还有就是他对家乡的感情、关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旧邦新命”,挥之不去的家乡情结
在章玉政的记忆中,2001年10月25日,杨振宁先生在安徽大学的访问中,为徽学研究中心题词道,“我十分喜欢冯友兰先生的旧邦新命之说,为了发扬新命要对旧邦多所认识。今天高兴看到贵校特设中心研究徽学。”在大礼堂演讲时,杨振宁还特意“秀”了几句合肥话,分享了他少年时在合肥四古巷的成长经历,尽显游子归乡的松弛与亲切。
杨振宁为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题词。图片来源:安徽大学
令章玉政印象深刻的还有杨振宁的大师风范。他举了一个例子,在合肥科技馆筹备期间,计划设立杨振宁纪念馆,老先生答应了出席开馆仪式,但临近开馆时,夫人杜致礼病了,杨振宁先生没有如约参加。“他专门打来道歉电话,这种谦逊、真诚令人感佩”。
章玉政后来参观合肥科技馆内的杨振宁陈列馆时,看到馆中有不少实物展品,比如先生赴美留学的护照等,原来,这些都是先生亲自捐赠。
还令章玉政钦佩的是,杨振宁先生始终心系国家、家乡的教育。曾多次到访中国科大并受聘名誉教授、亲笔题名还担任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名誉院长、授权合肥一中创办全球唯一的“杨振宁班”、为合肥一六八中学题校名等等。
谈及先生逝世,章玉政惋惜地感慨:“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科学贡献自有历史评价,我始终难忘的是他念兹在兹的‘旧邦新命’, 是他的爱国爱家,那份挥之不去的家乡情结。”
“希望合肥能更深入挖掘先生的文化资源,让青少年记住这位从合肥走出的科学巨匠。”章玉政最后呼吁说。
大皖新闻记者 朱庆玲
编辑 张大为
来源:大皖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