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陨落!103岁杨振宁离世,他的理论如何改变未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8 14:37 1

摘要:2025年10月18日,北京的秋风带走了一位科学巨匠。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被学界公认为"接近爱因斯坦"的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以103岁高龄与世长辞。这位横跨一个世纪的智者,不仅用一支笔写下了改变现代物理学格局的方程,更用一生搭建起中美科技交流的桥梁。当我们为这

2025年10月18日,北京的秋风带走了一位科学巨匠。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被学界公认为"接近爱因斯坦"的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以103岁高龄与世长辞。这位横跨一个世纪的智者,不仅用一支笔写下了改变现代物理学格局的方程,更用一生搭建起中美科技交流的桥梁。当我们为这位科学泰斗送别时,或许很少有人知道,他留下的理论早已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从你手中的智能手机,到医院里的核磁共振仪,甚至未来的量子计算机,都藏着"杨振宁"的名字。

比肩爱因斯坦的贡献:一个方程撑起现代物理学半壁江山

1954年,32岁的杨振宁与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米尔斯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一组后来以两人名字命名的"杨-米尔斯方程"。彼时,这篇看似晦涩的理论文章并未引发轰动,甚至有同行质疑其"缺乏实验验证"。但如今回头看,这组方程的重要性不亚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它直接撑起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石"标准模型"。

要理解杨-米尔斯理论的意义,得先搞懂一个问题:我们身处的世界,是如何被"黏合"在一起的?自然界存在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弱核力(主导放射性衰变)和强核力(维系原子核稳定)。爱因斯坦晚年穷极心力想统一这些力却未能如愿,而杨-米尔斯方程恰恰提供了关键的数学工具——它首次描述了电磁力、弱核力和强核力的统一作用规律,像一把"万能钥匙",打开了亚原子世界的大门。

打个通俗的比方:如果把微观粒子比作一群在操场玩耍的孩子,杨-米尔斯方程就像是描述他们之间"互动规则"的说明书——谁和谁能靠近(强核力)、谁会偶尔"交换玩具"(电磁力)、谁又会突然"变身"(弱核力引发的粒子衰变)。正是基于这套"说明书",物理学家们才逐步构建起标准模型,解释了从夸克到电子的所有已知基本粒子的行为,而这一模型至今仍是粒子物理研究的"圣经"。

更令人惊叹的是,杨-米尔斯理论的预见性。论文发表时,弱核力和强核力的实验证据还很薄弱,但此后几十年里,从1964年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2012年被欧洲核子中心LHC实验证实),到1983年W和Z玻色子的发现,每一个重大突破都在验证杨-米尔斯方程的正确性。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曾评价:"如果没有杨-米尔斯理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至少会滞后半个世纪。"

从实验室到生活:你每天都在"用"杨振宁的理论

很多人会问:这些关于"粒子"和"力"的理论,和普通人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杨振宁的研究早已悄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只是你未必察觉。

最典型的例子是核磁共振成像(MRI)。医院里的核磁共振仪,其核心原理正是基于原子核的自旋运动,而描述这种运动与磁场相互作用的理论,就源于杨-米尔斯方程框架下的量子场论。正是因为搞懂了微观粒子在磁场中的行为规律,科学家才能设计出通过磁场扫描人体组织的技术,让医生在不切开身体的情况下看清病灶。如今,全球每年有超过10亿人次依赖核磁共振检查,而这背后,就有杨振宁理论的功劳。

再比如你手中的智能手机。手机里的芯片需要用到半导体材料,而半导体的导电性能源于电子在晶格中的运动——这一过程受电磁力和量子力学规律支配,同样可以用杨-米尔斯理论的延伸模型来解释。此外,手机的无线通信依赖电磁波,而电磁波的本质是电磁力的传播,这正是杨-米尔斯理论最初描述的核心内容之一。可以说,没有杨-米尔斯方程奠定的理论基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能还停留在真空管时代。

未来,杨振宁的理论还将影响量子计算。当前全球都在争夺量子计算的制高点,而量子计算机的核心是利用量子叠加和纠缠进行运算,这些量子现象的数学描述,同样离不开杨-米尔斯理论构建的量子场论框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领域的突破,其底层理论基础中,就包含杨-米尔斯方程衍生的量子规范场理论。

中国粒子物理的"引路人":从清华园到环形对撞机的争议

除了科学研究本身,杨振宁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同样深远。1971年,中美关系尚未正常化,杨振宁就冒着风险率先回国访问,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位来华的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此后几十年里,他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不仅为中国带回了前沿的物理学知识,更直接推动了多个重要科研项目的落地。

1986年,在杨振宁的倡议和推动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启动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项目。这台对撞机的设计能量为2.2吉电子伏特,虽然远低于欧洲核子中心的LHC,但它填补了中国在高能物理实验领域的空白,培养了第一批本土粒子物理人才。如今,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已升级为BEPCII,仍是世界上在τ-粲物理能区性能最好的对撞机之一,累计发表学术论文超过1000篇,其中多篇发表在《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

近年来,中国在粒子物理领域的发展更是与杨振宁的影响密不可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场论、粒子物理唯象学等领域的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大多曾受教于杨振宁或其学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他的主持下,成为国际知名的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吸引了全球顶尖学者来华交流。可以说,杨振宁用自己的影响力,为中国粒子物理研究搭建了一座连接世界的桥梁。

不过,杨振宁也因对"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的态度引发过争议。2016年,中国科学家提出建造CEPC的计划,预计投资超过200亿元,用于研究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质。杨振宁公开表示反对,认为该项目"耗资巨大,回报未知",中国当前应将科研经费更多投入到应用科学和基础学科的普及上,而非追求"大科学工程"的虚名。这场争议持续了数年,虽然CEPC项目仍在论证中,但杨振宁的观点让更多人开始思考:中国科技发展的优先级应该如何设定?这种理性的讨论,本身就是对中国科研生态的一种推动。

与中国科技同行:从追赶到局部领跑的60年

杨振宁的一生,恰好见证了中国科技从落后到追赶、再到局部领跑的全过程。1957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中国的现代物理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国仅有少数几个实验室能开展基础物理研究;而如今,中国在粒子物理、量子信息、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这其中,离不开杨振宁等老一辈科学家的铺路搭桥。

以粒子物理领域为例,除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中国近年来还参与了欧洲核子中心的LHC项目,贡献了包括探测器在内的关键设备;在暗物质探测领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悟空"号卫星已获得全球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为探索暗物质提供了重要线索;在中微子物理研究中,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预计2025年建成后将在中微子质量排序等问题上取得突破。这些进展,都延续了杨振宁当年推动的"基础研究优先"的理念。

在量子信息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的成就更是让世界瞩目。他们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量子通信,构建了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在量子计算方面,他们研发的"九章"量子计算机实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处理特定问题的速度比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亿亿亿倍。而这些研究的底层理论,都与杨振宁开创的量子场论密切相关——可以说,正是杨振宁等科学家搭建的理论框架,让中国在量子科技的赛道上实现了"弯道超车"。

结语:科学的光,照亮未来的路

103岁的杨振宁走了,但他留下的科学遗产和精神财富,将永远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他用一生证明:基础研究看似遥远,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今天的一个方程,可能就是明天改变世界的技术基石。

对于普通人而言,杨振宁的故事或许能让我们更理解"科学"的意义:它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而是能让核磁共振仪拯救生命、让智能手机连接世界、让量子计算机破解难题的力量。而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杨振宁的离去更像是一种接力棒的传递——如何在基础研究领域持续突破,如何平衡科研投入与实际应用,如何在全球化与自主创新中找到方向,这些问题,都需要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给出答案。

正如杨振宁在晚年接受采访时所说:"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理解自然,为人类谋福祉。"这位科学巨匠虽然离开了,但他点亮的科学之光,将继续照亮人类探索未知的道路。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记住他的名字,传承他的精神——对真理永怀敬畏,对未知永不止步。

以下是杨振宁关键科学贡献时间线,或是汇总中国在粒子物理、量子科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杨振宁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取得了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关键贡献,以下是其关键贡献时间线:

- 1942年:获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

- 1944年:获清华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

- 1948年:以论文《论核反应中的角分布和符合测量》获芝加哥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

- 1954年:与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即杨–米尔斯理论。该理论为描述自然界三种基本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提供了统一的数学框架。

- 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撰写论文,提出“宇称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不守恒”的革命性猜想,攻克困扰科学界良久的θ–τ疑难。

- 1957年:“李—杨假说”获多个实验验证,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20世纪50年代:提出“杨–李奇点”理论,解释了相变过程中的非解析性行为,这一理论至今仍是统计力学的经典结果。

- 1971年:首次回新中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 1975年:与吴大峻在《物理评论》上发表论文《不可积相因子和规范场整体表示》,完全阐明规范场和纤维丛之间的对应关系。

- 20世纪70年代: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这一方程后来成为研究可积系统、量子群与拓扑量子计算的重要基础。

- 1997年: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名为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

- 2003年:正式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迁回北京清华园定居。

- 2015年:正式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并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开外国籍院士转为中国院士之先河。

- 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来源:智能学院

相关推荐